分享

24节气思政课之秋分篇:丰收节话吃苦

 周氏纵横 2023-09-23 发布于广东
24节气思政课之秋分篇

丰收节话吃苦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之“分”有“平分”、“一半”的意思,这里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平分了秋季的意思。秋分之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上说:“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观察大自然时发现,进入秋天之后,打雷少了,蛰居的虫子开始隐藏自己了,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也开始变少了。这是天气逐渐变凉,然后开始变冷的表现。

另外,自2018年起,国家将“秋分”节气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广大农民的节日,也是广大辛勤劳动者的节日。

今天是丰收节,我们就丰收这个话题谈谈“吃苦”这个话题。

问题一为何吃?过去长辈常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吃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这是“吃苦”的理由。从理论上说,任何人都要努力往上走,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明白:

第一、“吃苦”是成为“人上人”的必要条件吗?“吃苦”就能够成为“人上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两者没有必然关系,那么为何还要提倡“吃苦”呢?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吃苦”能够增加成为“人上人”的概率。

第二、何为“人上人”?大众理解的“人上人”的意思是高高在上或者高人一等。从人格来说,没有什么“人上人”,因为人人平等;从社会分工来说,因为人的岗位、社会地位、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不一样,或许会给让一些人产生“错觉”:认为高收入、高地位就是“人上人”。其实只要一个人有这种“高低”之分,他就不可能成为“人上人”。

对于“为何吃”的问题,我想对于大部分只有背影但没有背景的同学来说,他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问题二吃什么?“苦”的类型有很多,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个看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把“苦”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体力之苦,一是精神之苦。吃体力的苦,总的来说容易,基本上只要愿意吃并且能够坚持就可以有真切的体验;比较难吃得上的是精神之苦。

吃体力之苦不难,从简单到复杂,只要能够坚持,每天都可以吃几次。当然,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身体健康而吃的体力之苦,真不是什么苦,反而是一种幸福。

吃精神之苦相对不容易,例如忍受孤独、体验失败、体验分别等等,这些都是精神之苦。很多人都能够在“理”上明白,但在真正面对的时候,又不能接受,只有在“行”上的体验“精神之苦”才谈得上是吃苦。

吃体力之苦让人健康,吃精神之苦让人强大。

问题三如何吃?俗话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吃”要讲究一步步来,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讲究每吃一口都有价值。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吃的是身体吃苦,努力去研究,如何让自己不够健康的身体变得相对健康。身体是一切“苦”与“乐”是载体,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问题需要人人去研究:如何通过吃身体之苦能让自己保持相对健康。

其次是要在“理”上明白,在读书阶段,想要在读书上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历一个这样的时期:能体验独上高楼求学问的孤独,能体验与志同道合之友讨论问题的快感,能体验失败或成功的感受,等等。

“吃”是很个人的事情,但可以借鉴和学习前辈在“吃”方面的做法。

能否成为大众理解的“人上人”不完全由自己决定,但能否成为健康的、幸福的、充实的“人上人”,则可以由自己决定。

在丰收节能理解“吃苦”,我想这便是属于自己的“丰收”。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