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日秋分。 四季不断更替,炎热与寒冷轮替交替,当'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的时候,我们正式进入秋天。 按照农历来计算,秋季从立秋开始,一直延续到霜降,而秋分则刚好位于这个九十天的中间位置。 在秋分这一天,我们能够感受到清凉的微风,见证晴朗的碧空,享受着淡淡的桂花香气,还能品味着肥美的螃蟹和盛开的菊花。这些都是秋分时节的标志性景色和特色。 从2018年开始,秋分还具有了新的历史含义,即中国的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代表着农民们即将迎来他们一年中最丰收的时刻,因此他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和喜悦,这也成为了秋分时节最美丽的风景。 ![]() 01 秋分,秋天中的'分'字,意味着阴阳相半。 《春秋繁露》中有这样的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秋分这一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完全相等。从秋分开始,北半球各地的白昼会逐渐变短,而夜晚则会变得更长,而南半球则正好相反,日夜的长度逐渐变化。 古代人认为,在秋分和春分这两个节气,阴阳达到了平衡。这个平衡状态被称为'中和'。 在人生中,如果能够达到阴阳平衡的境界,就可以被称为'中和'。 《中庸》中有这样的言辞:'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外在表现时,我们处于'中'的状态;当我们的情感表现得恰如其分,既不过度也不不足时,我们处于'和'的状态。 '中'是万物的根本,'和'是天地万物遵循的道理。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万物才能和谐共存。 秋分之后,天地的阴阳也达到平衡,这一时期没有了酷暑和寒冷,取而代之的是宜人的温和天气。这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 然而,不仅天地有阴阳之分,人事亦然。生活中有对与错,有好与坏。只有胸怀广阔,才能容纳这些对立面;只有道德正直,才能使一切通畅无阻,达到一个平和的状态。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中和',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最高追求就是达到'中和'的境界。 '中'意味着中正做人。孟子曾经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说一个人首先要做到正直,坚守道义,诚实待人。 '中'还涵盖了中庸处世的思想。不偏不倚,适度的处理事务,把握好分寸,不过分也不不足。这样,无论是进攻还是守势,都能够有所作为。 '和'是圆融与协调。在面对问题时,综合考虑,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最终会达到共同的目标。 '和'还意味着低调与谦和。《周易》中有'亢龙有悔'的卦象,意味着当一切达到顶峰时,会开始衰退。避免衰败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谦逊和谨慎。 只有当一个人达到'中和'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月未全满,花半开'才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境界。 ![]() 02 每个节气都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它也象征着人生的循环与变迁。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时而白昼延长,时而黑夜拉长,就如人生时光充满了起伏,很少有平稳。 秋分提醒着我们,人生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有其固定的规律。我们的命运是不可预测的,但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回归平衡,就如秋分时昼夜等长。 这便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的哲思。 '烟火'代表了我们在尘世中的忙碌,而'清欢'则是远离尘嚣的宁静。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意味着我们在尘世和离世之间取得平衡,身临世俗,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如身在尘世,心在清幽。 日常琐事如锅碗瓢盆交响曲,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生活的真谛,没有人可以摆脱。因此,我们不能全然沉溺于物质,远离世俗,也不能被物质迷惑,迷失自己。 要在繁华中保持心灵的宁静,明白人世百态,但用纯真的心态对待一切,保持真实,做一个简单的自己。 相聚时是烟火,独处时是清欢 人生难得一个知己,千古之中难觅知音。与两三位亲友相聚,共品世间美食,轻松谈笑,共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一段珍贵的时光。而与家人团聚,感受人间真情,享受天伦之乐,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独自时,我们可以远离外界的嘈杂,回归内心的宁静。这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清醒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像修篱种菊一样,在心中创造一片宁静。这使我们更能从容和淡定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懂得生活之人通常能够找到平衡点,使生活既不过于单调乏味,也不过于繁忙喧闹。 正如苏轼在《浣溪沙》中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烟火中包含着清欢,而清欢中也不乏烟火的气息。 就像秋分时的山野一半浓郁,一半淡雅,恰到好处。 在眼中保留着日常生活的点滴,而在心里则拥有星辰和大海的壮丽景色。也许这就是秋分给我们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