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评无痕 润物无声

 王柏棠 2023-09-23

摘要:教育需要批评,批评需要艺术。走好批评三步曲,一是端正目的,做足准备;二是严守原则,讲究艺术;三是关注变化,做好善后。只有这样,才能批评无痕,润物无声,才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关键词:批评  艺术  代替

今天,“素质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铺天盖地,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在贯彻时却陷入了“无批评教育”,导致老师不准批评学生,甚至犯了错误也不敢批评,惟恐损害学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因为批评能使学生“明是非曲直,懂礼仪廉耻”,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批评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教师放弃批评犯错的学生是失职。

教育需要批评,但批评也需要艺术。何为艺术?走好批评三步曲!

一、端正目的,做足准备

1.端正批评目的。批评学生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而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教师须要怀着爱心,含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其感到教师是在真心诚意地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改正。那种尽管正确却是生硬、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

2.弄清错误真相。批评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冤枉,以事实为依据,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犯错学生心服口服。要使批评有理有据、既不夸张、也不失察,教师就必须采取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耐心询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查,多角度去分析和评价,掌握确切的情况,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分清是非,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绝不能偏听偏信,不能主观臆断!

学生曾某爬窗户进入教室。老师找他谈话时,并没有马上批评他爬窗户的不对,而是问他,有没有摔伤,今天为什么要爬窗户进教室。他告诉老师因为人高马大的同桌不让他进,他没办法,只好爬窗户进教室,并表示改正。如果没有批评前的事实了解,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了。

3.了解对象特征。一定要充分地了解批评对象的特征,如思想、心理、行为、性格、家境等,以及他们是初犯,还是常犯;是有意,还是无意……做到是非明晰、责任清楚,这样就把握了整个批评的主动权,教师方可因材施教。

二、严守原则,讲究艺术

治病救人,须药之,须守“八纲八法”之原则,讲方剂之艺术!教育批评如用药治病救人,须遵道,守则,用术!

(一)严守原则。

1.情绪理智。发现学生犯错不可火冒三丈,要冷静,要强忍心中之火,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在友好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解决问题。

2.宽容论事。采取宽容和善解人意的态度去批评,批评目标要集中,切忌纠缠旧账,不要喋喋不休地列举对方的过错,而是就事论事,错在哪里就批评到哪里。批评时,根据客观事实,用客观事实说明什么是导致教师批评他的原因,避免主观评价,做到批评其行为,而不伤害其本身。指出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

3.先扬后抑。

批评时,先对他的某些长处、优点表示赞赏,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和错误,使他感到在老师心中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人,促使他下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在批评中表扬一个人,会使你心平气和,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容易和学生沟通。

4.时地恰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抓住恰当的时机,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讲究批评场合,变当众批评为个别批评,保护学生自尊心。

5.频率合理。批评学生不能今天批评,明天批评,大事批评,小事批评,应注意批评的频率,不搞连续批评。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判断教育的峰谷,对学生及时进言;要有节制,适时地进行,“好雨知时节”地促成转变。故批评要少而精,不可多而杂。

(二)讲究艺术

术者技也,艺术,高明之技也!只有善意、友好的批评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艺术化的教育批评,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还是一个号角,催人奋进。只有艺术化的教育批评才会让“忠言”不再逆耳。

1.用表扬代替批评。好表扬,恶批评,甚至一听批评就逆反,这是人性!因此用赞扬来代替批评其不足,效果会更好。如: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几个同学时,他只是先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他,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陶行知奖第一块糖果说:“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奖第二块糖果时说:“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奖第三块糖果时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奖第四块糖果时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 如果陶先生当时大声训斥:“你为什么用泥块砸人?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反校规的吗?”也许就没有后面王友愧疚的哭了。陶行知不愧是万世师表,其批评教育“踏雪无痕,润物无声”,于平静舒缓中显示出他的惊人魅力!

2.用肯定代替批评。肯定使人喜悦,批评令人厌恶,巧妙地用肯定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会受到更好的效果。如: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举起手”来。学生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各个脸上绽着笑容。此时,老师高兴地说:“很好,按时完成作业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好方法。但是,还有个别同学没有举起手,这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而且我相信,他们没完成作业,一定是有原因的,谁会故意不完成作业呢?希望这几位同学能抓紧时间补上。” “举起手来”是一种表扬,满足了学生获得尊重和赞扬的心理需要。老师的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既晓之以理,赞扬了完成作业是一种好习惯,又动之以情,表扬了没完成作业同学的诚实,既给没完成作业同学找了台阶,又为其改正缺点指明了方向,效果自然是润物无声!

3.用幽默代替批评。在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下,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过失。如学生李某在课桌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老师说:“你想通过这种方式'名垂千古’,但只会'遗臭万年’。”随即引来哄堂大笑,孩子在笑声中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表示改正。又如:课堂上学生打瞌睡,如果教师大声斥责,会使学生难堪,他们会口服心不服。若能幽默指出,诱导改正,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如笑着问打瞌睡的学生:“刚才做梦了吧?梦见上网了?是不是见到漂亮的网友了?”学生们就会一笑作罢,自然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起情绪,打起精神继续进行课堂学习。这样,既不会使学生难堪,又能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用期待代替批评。建议容易让人改过,它可以保持个人的尊严,既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短处”,又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在硬梆梆、冷冰冰地批评,而是充满着对自己的期待,从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启动了学生自我奋发向上的内驱力。例如教育一位只顾学习、自私自利的学生,老师对他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这种期待学生乐于接受。

.用沉默代替批评。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老师如面露不悦,且沉默不语,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之领悟到老师内心的不满和责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上课时,老师正讲着,个别学生说话或交头接耳,老师可突然中断讲话,沉默一会儿,使学生感到气氛异样,进而停止说话或搞小动作。这样不仅避免了和学生的正面冲突,而且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6.用暗示代替批评。师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点醒学生,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过。如学生周某一向表现不错,但在课堂上,却与同桌偷偷说笑、做鬼脸,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老师轻轻敲了敲她的课桌,并随即让她回答一个问题,提醒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老师看在眼里。这样点到为止,既制止了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维护了孩子的颜面,也保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7.用关心代替批评。有些错误,老师不必批评,用关心就可让学生改正。冬季上课时,学生王某在呼呼大睡,老师脱下衣服披在他身上,他被同桌推醒,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小心莫着凉了,我知道你昨晚没有休息好。不过,教室里睡觉很容易感冒,不能让老师总是为你操心啊!”王某感激地端坐听课!

又如春游乘车时,钟明把头伸出车窗,前面有树拦着,情况危急!老师见势不妙,赶紧冲过去,把他拉回了座位,关心地说:“钟明,怎么搞的?太危险了,差点吓死我!来,和我一起坐。”钟明感激地一笑,乖乖地坐在老师身边。老师的关怀犹如春风深深感染了学生,自然就“润物无声”了!。

三、关注变化,做好善后

批评,是一剂苦药,包容了教师的良苦用心,但学生不一定理解。怨恨、误解、抵触等消极情绪反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教师要做好善后工作。

所谓善后工作,就是在批评了学生之后,要和学生个别交换意见,向学生征询你的批评与事实是否相符,请他谈谈挨了批评之后的想法,和他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及其后果,寻求改正的办法、途径。一是如果通过交谈,教师发现批评与事实不符,使被批评者蒙受了不白之冤,就应该立即向学生当面道歉,为他“平反”。二是关注情绪变化,防止过激行为。批评后要安排其他同学关注其情绪变化情况,防止做出逃学、出走、破坏、报复、轻生等过激行为。三是关注改正错误的情况,防止坐失良机。不要认为批评结束就万事大吉,而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辅导、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   

批评无痕,润物无声。在心与心的愉悦交流中让,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和谐感应中,让学生的灵魂净化了;在心与心的相互碰撞中,让学生的思想升华了,这正是批评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请善待批评》  人民日报  2005年3月29日

2.《别让批评缺席》  蔡朝阳

3.《陶行知教育学》  何国华

4.《教师工作》  魏书生

2009年6月,在2009年河源市中小学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2009年9月,发表于《和平教育》,总第63期第三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