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乎你的养老:一文说清编制内外的审批制、备案制、周转池制、员额制、合同制、劳务派遣。。。

 振王府图书馆 2023-09-23

最近,好多朋友问夫子关于编制的问题,夫子作为曾经高校的体制内边缘人士,索性就以高校为例,一次性把关于编制内外的各种制度都聊一聊,各个省市可能都略有不同,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目前,全国的高校乃至各级教育系统,大都分为编制内和编制外两种用人模式。

编制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审批制、备案制、周转池编制、员额制。

编制外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合同制、人事代理、劳务派遣。

关于以上编制的具体分类和将来退休问题,我们一个个来说。说到编制之前,我们要将一个小背景,我们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时候,根据事业单位的公益特点,一般将其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

公益一类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从严控制,走审批制。如图书馆等。

公益二类实行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有一定自主权,实行备案制。如学校等。

公益三类实行自收自支解决,运作上跟企业类似。如广播电视等。

先说说编制内。

1.编制内

第一类,审批制。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讲的正式编制“铁饭碗”。

这类制度下,高校按照程序和标准对岗位进行审批,并依据审批结果确定岗位的事业编制。

环节分为核定和调整。核定时,高校结合岗位的性质、需求和用人计划等,对新设岗位或空缺岗位的编制需求进行审批,并将结果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调整时,根据实际需求和编制情况,对已有编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取消空缺岗位、合并岗位、拆分岗位等。

审批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定岗定人,简而言之,就是编制随人走,人在编制在,人走编制走。

这个编制的特点是人岗合一。

夫子印象中,这种类型的编制是可以全国流动的。在高校工作的时候,见过一些跨省份调动的这类编制,不过数量极少。

第二类,备案制。这种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编制形式,也是“铁饭碗”。

这种制度下,高校新增或调整事业编制岗位时,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高校一般会先根据具体情况,比如现有编制1000个,但只使用了800个,还空缺200呢,针对这空缺的200个编制,高校制定涵盖招聘岗位、招聘计划、招聘方案等具体的编制使用方案,通过内部审批通过后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最终决定是否给予审批。

高校报送的方案获批后,校方组织招聘并引进的人员才会具有编制资格。

高校报送的方案未获批,但校方仍然组织招聘,那么这一批招聘的人员是不具备编制资格的,仍然属于编外人员,身份为合同制等编外其他类。

备案制的目的主要为了控制高校内部任意扩大或减少编制的行为。

这个编制的特点是,你的名字隶属于你所在的单位,但是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系统里没有你的名字,招聘方式和待遇等等跟原事业编人员完全相同。

跟审批制不同的在于,这个制度属于定岗不定人,岗位是妥妥的编制岗位,但人员是附属于岗位。人走编制无,在岗编制在。

比如夫子有很多在高校工作的博士朋友,他们就职都比较方便,比如通过面试入职了A省某高校,以备案制形式落了编制,但是干的不开心,干了两三年离职了,那么自己的编制名额就在A省某高校又空出来了。

没关系,他继续通过B省某高校面试,以备案制继续会拥有新的编制。

备案制入编相较于审批制入编胜在灵活自如。

第三类,周转池编制。很多高校也在使用的一种编制制度。

高校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将编制内的人员借调或调配到其他岗位工作,从而实现编制资源的灵活配置和优化利用。

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周转池。即内部设立的编制资源调配机构,用于管理编制内的人员流动、调配和使用;另一类是临时周转池。在紧急情况下,为了解决临时性编制需求而设立的编制资源调配机构,用于短期内的编制调配。

举个例子吧,一般在高校,下属的各个二级单位都会有自己固定的编制名额,但各个二级单位发展各异,有的超编严重,有的空编严重。

安徽在2016年的时候建立了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这事儿当时还上了教育部的新闻,他们就是把学校的后勤和教辅岗位全部退出编制管理,空出来的编制全部拿出来放到周转池用来引进其他各类人才。

第四类,员额制。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有限”编制模式。

员额制主要在公益二类的单位实施,面向群体都是妥妥高级知识分子。员额制不同地区说法不同:报备员额制、事业单位备案制、事业单位员额制等等。

比较员额制的时候可以跟审批制和备案制作比较。

那员额制是啥样的?

员额制通俗点来说就是:“岗在编在”。这一特点跟审批制正好完全相反,一旦离岗就没编。主要背景是基本现在各省都将人事任免权下放各高校,同时根据根据各高校的岗位数量进行拨款,但高校招谁解聘谁,各省不再统管。

员额制属于劳动人员和高校签订劳动合同,一般三五年重签一次,如果你考核不合格,学校有权解聘。

员额制属于打破铁饭碗的尝试,当然了,员额制跟事业编一样同工同酬。

一句话总结就是员额制属于同工同酬的高级编外合同工,属于高校编制外群体待遇的天花板。

因为同工同酬的这个属性,以及将来通过学历和职称有转编的可能,就把它放到了编制内的最后一类,属于编制内的“预备役”。

其实聊到了这里,有没有编制,退休有没有保障,要看你有没有职业年金,这个是关键,这里面,除了员额制,其他三个都有。

继续聊聊编制外的那些事儿。

2.编制外

第一类,合同制。这一类在高校广泛存在。

尤其是现在很多“985”和“211”高校喜欢以合同制的方式聘用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

这些相对有优势的高校,往往不会轻易以编制示人,大多以合同制的形式聘用专门技术人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教辅人员等。

这些跟高校签订合同的不乏“985”高校毕业的博士和出站的博士后。这些博士和博士后往往不甘心屈尊一个末流的高校拿一个普通编制,往往希望在这些“名校”闯出一些名头,不过很多博士和博士后经过这些“名校”“毒打”,被榨干资源和精力之后,会安心选择一个普通高校入编。

第二类,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一般指的是高校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代理运行,档案的接收和托管都在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户口也在人才服务中心。

从聘用程序上来说,也是由学校人事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发布聘用通知,经过严格的选拔和面试程序,确定代理人员的聘用和工作任务。

具体来说,高校编制外人事代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事代理人员的范围:通常包括临时工、兼职工、退休人员、社会人员等。

人事代理的工作范围:涉及高校教学、科研、后勤、文化活动、实验室管理、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

高校要为这些工作人员购买五险一金,虽说理论上要求同工同酬,但与正式编制和员额制比起来,福利待遇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

不过有些高校在人事代理这一块确实做的很良心,真的能做到同工同酬,但这么做的高校数量确实太少了。

第三类,劳务派遣。

指的是劳务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把劳动者派往其他学校的一种用工形式。

而法律关系方面,劳动关系、用工关系、民事合同关系都是劳务派遣机构和被派遣者之间产生关系,学校在当中只是其中的第三者而已。

而且这些岗位大部分都是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划重点!!!)的工作,存续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如果在学校,那只能提供教学工作之外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原单位因为脱产学习、休假无法工作的工作人员。

关于劳务派遣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老师和“老师”的差距真的太大了。这篇文章里关于劳务派遣有详细的介绍。

3.后记

大家之所以拼了命想要进体制内,一方面是因为在职时待遇差距巨大,另一方面退休后有无编制对退休后的生活影响巨大。

举例说明吧,退休后每月的养老金是多少呢?

如果有编制

工作年限满35年,按工资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按工资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按工资80%计发。

如果没编制

如果同工同酬还好一些,退休后哪怕非编制人员按照企业的发放标准,好歹还能有个工资一半左右甚至更多比例的退休金。

如果本身如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一类的形式,很多高校这类人员工资本身就是在编人员工资的三分之一,那么退休时的退休金能拿到个三千左右就算不错了,有的甚至比这个还要低的多。

所以,想要高校的铁饭碗,那么就努力的去争取审批制、备案制或周转池编制,这仨暂时都争取不到,那就先通过员额制稳定住收入和身份问题。

如果身在“985”和“211”,合同制是大部分普通高层次人才绕不开的选择。对于这些人才,我觉得如果累了,真的可以考虑下其他普通高校的编制,人生苦短,何必跟自己较劲儿呢。

至于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如果家里有钱有闲,就是想要高校的“身份”和“资源”,那没问题。如果单纯为了工资,那还真的不如脱下“长衫”去夜市摆摊。

对了,如果你是体制内相关人员,可以跟夫子聊聊你所在单位编制内外的工资和养老金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