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神》里的姬发能吃到苹果吗?

 青梅煮茶 2023-09-23

     N科普中国 北京晚报 北京青年报

最近热映的电影《封神》有一段拍摄花絮,饰演少年帝王姬发的演员,在拍摄完骑马戏份后,因其完成度好,顺利拿下姬发一角,在告别与他合作的白马(电影里饰演“雪龙驹”)时,给它喂了一个苹果,感谢“雪龙驹”助他开启演员的征程。

这让人忍不住想,如果穿越到“封神”世界,送什么给姬发能让他对你印象深刻?答案可能是——苹果。不是因为姬发爱吃苹果,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栽培苹果。

姬发虽然是《封神》神话中的一个角色,但在历史上确有此人,那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姬发约于公元前1043年去世,而最早的栽培苹果传入中国是在元朝。根据历史时代推算,他真的没吃过脆脆甜甜的栽培苹果。

在早期,古人称苹果为“柰(nài)”“林檎(qín)”“沙果”“文林果”“蘋婆果”等。那么,柰李、林檎是怎么演变成苹果的呢?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苹果那些事。

野生苹果

“走西闯东”

水果和牲畜一样,都是经过人类驯化之后才走上我们的餐桌。我们现在吃到的品种众多的苹果属于栽培苹果,它们是经过野生苹果不断杂交驯化而来,是被人类口味优胜劣汰过的“进化”种。

苹果的起源和种植一直是现代植物学家甚至文学家、考古界关注的问题,最为主流的说法是,栽培苹果的老祖宗是塞威士苹果野生种,它们沿古丝绸之路向西到达欧洲,并与高加索的东方苹果和东欧的森林苹果相互杂交,形成丰富多彩的欧洲苹果品种。欧洲苹果品种向东交流传入内陆,与内陆野生苹果种杂交、驯化而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绵苹果,即“林檎”的俗称,之后栽培渐广。

巧合的是,经文学家和农学家考证,我国最早记载苹果的文字出现在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中。文中记载:“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yǐng)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yù)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其中“厚朴”指的是梨,“柰”指的就是绵苹果。《上林赋》中描写的上林苑就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也就是商周时期的西岐。或许这就是电影《封神》中这匹“雪龙驹”和西岐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林檎“出道”即大火

唐代以后,柰又衍生出林檎(柰)和柰李。可通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省对花忆忠州东坡新花树因寄题东楼》中的描述:“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以及章孝标的诗句“白练鸟迷山芍药,红妆妓妒水林檎”得到考证。

林檎(柰)是蔷薇科苹果属水果,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沙果。为什么叫林檎呢?它的特点是个头不大,但是成熟的时候色彩特别香艳,果实由青涩转向脂黄,黄中又会像刷了胭脂一样带上红彩,然后又转向更艳更鲜的透红。味道也是甘美香甜,所以它成熟的时候,会吸引来一群一群的鸟雀围树啄食。古人就给这树取了个名字叫“来禽”,也叫“林檎”,意思是与禽鸟有关的一种果木。

林檎深受唐高宗喜爱,其栽培者王方言因为将亲手栽培的林檎献于唐高宗而获得文林郎(官职),因此林檎又被叫做“文林果”。

大名鼎鼎的林檎还一路“火到”日本,当时我国的林檎被日本遣唐使引种回日本,因此日本后来也称苹果为“林檎”,日文称“ringo”,沿袭了中国古代的传统。

那么,奈、林檎是怎么演变成苹果的呢?

苹果之名初见“端倪”

“苹果”一名的由来还要考古到《西游记》里的唐僧。据考证,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东晋高僧法显法师第一次从国外引进佛经,后来唐代玄奘法师又将佛教经文引入大唐。于是,佛教中的一些花卉、水果被广为传播,其中苹果的最早原型“频婆”就是出自佛经。

因而可以看出,在唐代人们觉得频婆和林檎相似,但依然有点“傻傻分不清”。

到了宋代,林檎(沙果)被广泛栽培和观赏,深受人们喜爱。宋徽宗在《金林檎游春莺》中写道:“佳名何拔萃,美誉占游春。三月来禽媚,嬉娱异众伦。”此外,南宋诗人朱翌在《乞双峰山频婆果》(其二)中写道:“我闻如来有佛眼,结子成时速寄来。从此慈悲修广目,得争开处便争开。”

可见,宋代佛经翻译认为频婆果为“佛眼果”,于是便把原产于我国锦葵科苹婆属的苹婆附会成频婆果。

宋无名氏《采兰杂志》称:“燕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华言相思也。”原来“频婆”有相思之意,故古人还称苹果为“相思果”。也有另外的解释,清初陈淏子《花镜》称,“柰,一名蘋婆,系梵音,犹言端好也。”

明朝时苹果才有正式“身份”

据史料推测,第一个吃到“身份被认可”的栽培苹果的或许是马背上的民族。

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五世十一帝。元朝疆域辽阔,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较为繁荣,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一些产自中亚的改良水果被进贡到元帝国,因而苹果随之被引入并广为栽培。

证明这一点的还是明代杂剧作家朱有炖的《元宫词百章》,里面写道:“兴和西路献时新,猩血平波颗颗匀。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时宣赐与功臣。”其中的“猩血平波”就是指“苹果”。之所以叫“平波”是因为同为西域进贡“神果”,这种好吃的果子很容易和频婆(苹婆)联系到一起,但由于唐代就有记载频婆果(苹婆),为了区分这些“神果”,只能用“平波”等音译的办法来叫这种水果。

“苹果”第一次出现是在元末贾铭的《饮食须知》中,而成为正式的名字则是在明代。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中,出现了“苹果”的词条,从更为权威的角度普及了苹果的名称。

如今,苹果已演化为数个品种的统称,而古时的林檎、柰等名称,指的就是我们秋季常吃的小沙果。

□苹果轶事

当溥仪手中的苹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宫

1924年11月5日,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从神武门离开了紫禁城。

“那天上午,大概是九点多钟,我正在储秀宫和婉容吃着水果闲聊,内务府的大臣们突然踉踉跄跄地跑了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件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皇上,冯玉祥派了军队来了!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石曾,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叫签字……’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

这是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前的回忆,时间定格在1924年11月5日。溥仪只带上了一些细软,坐上车,向他父亲的宅子醇王府驶去,高大雄伟的神武门在车后座的小窗口里渐渐退远,直至消逝。

溥仪被驱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于11月20日正式成立,李煜瀛出任委员长,聘请专家学者,点查清宫物品。专家们对故宫内的庙宇房舍都做了清点报告,不仅拍下了储秀宫未来得及收拾的床铺,还有婉容临走前留在储秀宫南窗炕几上未吃完的半个苹果。

将近一年之后的某一天,已经担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的李煜瀛右手握笔,饱蘸浓墨,半跪在地,在一张铺在地上粘连起来长达丈余的黄毛边纸上,用颜体书写了斗大的“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这五字院匾已悬挂于神武门上,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