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 | 想要读《诗经》,这个顺序你一定要了解

 宝妞 2023-09-23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梁启超

图片
文章开始引的梁启超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古典向现代转向时,学者们对于《诗经》一书的最宽容、最温柔的评价了。因为在那个时代,《诗经》和其他许多儒家经典一样,面临着被“打倒”的困境。毕竟,在古典时代,《诗经》更为人看重的,是它作为历史教训的那个身份,而不是作为文学表达的那个身份。

其实,最开始的《诗经》,并不叫“经”,她的名字,就是“诗”。诗者,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最开始,就是陈述人们内心的文字。可是逐渐地,“诗”慢慢变成了“经”,记载先秦人内心的这部《诗》,也就逐渐改变了称呼,被人叫做“诗经”。可是,为什么它会变成“经”?或者说,“诗经”的“经”是什么意思呢?

图片
[宋]李唐《采薇图》(局部)

出乎大家意料的,“诗经”的“经”,含义并不是“经典”,或者说并不仅仅是“经典”。这个经的含义是“政典”,或者说更大意义上是“政典”之意。《诗经》中各种篇章,大多是从当时各个诸侯国中采风采来的。这些采来的篇章,记载着作者的情感的好恶,隐含着底层百姓的向往。因此,后来为政治国的君主,可以从《诗经》的篇章中,权衡政策的利弊,判断治理的结果。甚至于一些国家大事举行时采用的仪式,可以参照《诗经》所记载的礼仪来进行。在古典时代,这是《诗经》诸多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

后世的儒者和士人,从《论语》中看见孔子重视《诗经》的陶冶作用,从《孟子》中看见先师重视《诗经》的“政典”身份,于是,大家争着来整理《诗经》,为《诗经》做注解。这之中最影响历史的一本《诗经》注解书,便是西汉人毛公作传,东汉人郑玄作笺的《毛诗传笺》。

图片
《毛诗传笺》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从书)

《毛诗传笺》自汉代成书以来,一直受到研习《诗经》的人的重视。其中毛公、郑玄的注解甚至和《诗经》正文一起,成为了后代诗歌的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典故源泉。此书在唐代时被官方看重。唐太宗下诏,由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孔颖达主持对《毛诗传笺》的注解,形成了深刻影响之后一千三百余年的《毛诗正义》。

然而,《毛诗正义》是牢守毛公、郑玄的作品,一方面在解释毛公、郑玄注文的逻辑上很详尽,读者可以从它的解释中理解毛公、郑玄。另一方面则对于毛公、郑玄注文有曲护的倾向。例如,那些原本只是表达男女爱情的,却被毛公、郑玄认作是对国君私生活的讽刺的篇章,就并未在《毛诗正义》的解释中得到更正。

这一情况,到了北宋的欧阳修才有所转变。欧阳修是一位知晓人情的大儒,在阅读《毛诗传笺》之后,他不满那些从为政治国角度诠释《诗经》的注解,于是写了一部《诗本义》。顾名思义,《诗本义》是强调《诗经》原本之义,也就是那个作为文学表达的身份。

欧阳修在《诗经》的解释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正是欧阳修的不落窠臼,开启了后代人用“以意逆志”方式理解《诗经》的读《诗》路径。这条路径上最光彩夺目的作品,就是南宋朱熹的《诗集传》。

图片

《诗集传》(繁)

图片

《诗集传》(简)

《诗集传》摒弃了原先注解《诗经》先照录毛公、郑玄而后加按语的做法,径直改以朱熹本人的题解、注释。考虑到《诗经》在宋代读起来已不甚押韵,朱熹还特地给每一首诗的韵字做了注音。这本《诗集传》在一定程度上对《诗经》部分篇章做了去政治化的解读,使人体会到那些篇章背后活泼泼的情感,这是很了不起的。

朱熹的《诗集传》后来跟朱熹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以及其弟子门徒编纂的《书集传》《礼记集说》《春秋传》同时受到了官方的推崇,合称为“四书五经”,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指定用书”,整整影响了从元代开始的后半截的古典中国。

清代时期,学术发展进入了以文字训诂考据为主要读书方法的“朴学时代”。对于《诗经》而言,学者们既不满于朱熹的《诗集传》,又不满于孔颖达的《毛诗正义》,他们充分利用当时颇为发达的语文学手段(从文字、音韵到语法、文例)来解释《诗经》包括毛公、郑玄注解中出现的字词,进而解释《诗经》篇章本身。这一时期中,涌现了不少解读《诗经》包括毛公、郑玄注解的著作,较为出名的,有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图片
《毛诗传笺通释》
(十三经清人注疏)

前文提及,《诗经》出现之后,有很多的儒者和士人来注解《诗经》,这之中自然有作为前文主脉的毛公一家,还有盛行于齐鲁大地的“鲁诗说”和“齐诗说”,以及燕人韩婴创立的“韩诗说”。这独立于毛公之外的三家,是流行于汉代的说《诗》流派,各派之中,有不少的门生弟子进入了朝堂成为了影响朝廷大政的重要官员。因此,无论是作为了解汉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文献,还是作为对比毛公一家的重要的他家解释,整理这三家诗说,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图片
《韩诗外传集释》

这三家诗说中,较为幸运的是“韩诗”尚有《韩诗外传》传了下来,其余的断简残篇都只有靠各种古籍引用才得以保存。清代的学者花了大力气,从史传、子杂、总集中辑出这些“吉光片羽”,并加以重组、诠释,非常便于后人看这些三家《诗》的说法。这之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便是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图片
《诗三家义集疏》
(十三经清人注疏)

1840年以后,神州大地风雨飘摇,古典中国走到了迈向现代中国的关口。正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诗经》到这个关口也面临着永远被扔进书库和发掘她的现代价值的抉择。在古典中国,《诗经》是“经”,是“政典”,是能关系国计民生的“经学”的一部分。可是在迈向现代中国的关口,“经学”已经死了,除了作为政治史料的意义,《诗经》作为“政典”的身份也不再会有人注意。那么,《诗经》要怎么脱去她古老的躯壳,焕发她青春的面容?

答曰:文学。文学的意义在于它在文字的谜语中的发现了人,是活泼泼的,有着丰富情感的人。《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的祖源,是后代人接触先民们日常生活的一扇大门。近代的文史学者是在这个意义上赋予《诗经》生命力的。他们用《诗经》,窥探民俗的起转,推敲世风的变换,挖掘大众的生活哲学,揣摩生命的思想情感,让《诗经》一度成为先秦庶民文学的代表之作。

秉持着这样的解释思路,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提升大众文化修养的重要书籍,《诗经》的注解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典型的代表有高亨的《诗经今注》,周振甫的《诗经译注》以及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

图片

《诗经注析》(繁)

图片

《诗经注析》(简)

这些书的注解,是在吸纳前人(从西汉的毛公到清代的马瑞辰)成果的基础上给出的。此外,这些书或加以翻译(如周振甫《诗经译注》),或加以评析(如程、蒋的《诗经注析》),更方便今天的人们阅读《诗经》,了解《诗经》。

图片

《诗经译注》(平)

图片

《诗经译注》(精)

《诗经》是一本活在古今人们生活中的典籍,它的研读史,也是古今人们生活的变迁史。无论是像古人一样从最经典的《毛诗传笺》读起,还是按今天的方式从最容易的《诗经译注》入手,在顺序和倒序之中,永远能够碰见在历史中闪过一下的、人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