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主制的大清国

 白衣钱子 2023-09-23

“八王议政”是清廷的民主制的产物,之后被该做“作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初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前身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

所谓和硕贝勒,是满文,翻译成汉语应为“一方之贝勒”,即一方之主。《满文老档》有时将和硕贝勒称为“和硕额真”、“固山贝勒”、“旗主贝勒”,简称旗主。

努尔哈赤的天命年间,八旗各有旗主。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努尔哈赤晚年到他死这段时间的各旗旗主情况: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之初,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旗主是他本人;正红旗旗主代善;镶红旗旗主岳托(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的孙子);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与德格类;镶蓝旗旗主阿敏与济尔哈朗(均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正白旗旗主为皇太极、镶白旗旗主为杜度(褚英的儿子,努尔哈赤的孙子)。晚年时,他将他统领的两旗的六十个牛录一分为四,给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十五牛录,自留十五牛录。他死后,正黄旗主为多铎;镶黄旗旗主为阿济格与多尔衮,其他旗不变。到了皇太极的天聪、崇德年间,各旗的旗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有关八旗的来历和八旗实力及旗主的变化,以后会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民主制的大清国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使各旗的和硕贝勒(固山贝勒或称旗主贝勒)拥有很大的权力,分别成为本旗的所有者和军事统帅,是本旗之主,与旗下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君臣关系,也是主奴关系。旗下官将兵丁,都得听从旗主贝勒的调遣,都须服从旗主的命令。

因为建州女真的人口不多,在与强大的明朝作战时,更需要统一指挥,才能达到如臂使指的效果,因此努尔哈赤从称汗时起,就不断的下令旗众须尊重旗主贝勒,要以他们为父,听其辖束,当兵服役,纳赋供税,为其效劳。若有怠慢不恭,将要受到严厉的处置。战争时期的特殊设置,造成了八旗旗主的空前权力,是“共治国政”制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因为努尔哈赤选择汗位继承人的困难,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共治国政”制度的出现。努尔哈赤这个人,野蛮心狠,他可以囚禁自己的长子,钉死自己的弟弟,可以说是谁都信不过,这样的狠辣阴毒的性格,熟悉历史的同学就都知道,是很难找到满意的接班人的。

民主制的大清国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努尔哈赤

早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即萨尔浒之战的前八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开始将目光投向南方的大明朝时,他就开始着手处理接班人的问题,那一年他52岁,他的儿子中当时成年的且可以统军征战者为四人,分别是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前三人是大福晋所生,后者为爱妻之子,四人均已成为有权有势的贝勒。

其中褚英是嫡长子,褚英之后有代善,俩人无论是年龄还是军功都最有资格,可是他们分别遭到了努尔哈赤的打击,褚英被圈禁处死,代善被公开剥夺了嗣子的资格。而此时大福晋被休,莽古尔泰因此也没有嫡子资格,皇太极的生母还不是大福晋,地位不高。继大福晋所生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岁数太小,不得已之下,努尔哈赤只好采用所谓的“共治国政”的办法。

明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正式命令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为'四大贝勒'轮值协助他处理朝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将权力集于一人之身,有效地防止一人权力过重,影响努尔哈赤自身的汗权。此时四大贝勒加上努尔哈赤自己,一共占据了八旗中的六旗,仅有镶红旗和镶白旗因为是努尔哈赤的孙子辈担任旗主,所以没有进入决策层。第二年,也就是明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又在四大贝勒基础上增补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岳托四个小贝勒随同四大贝勒一起处理政务,他正式颁布了汗谕,不立嗣子,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简称“八王议政”。

努尔哈赤的原话是:

深戒一家集权,力主八家分权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的本意的八和硕贝勒就是八旗旗主,但此时实际上是镶白旗的旗主没有参与到这个“共治国政”,之所以没有镶白旗旗主的参与,这里面的具体原因,目前没有官方的记载,猜测是杜度是褚英一脉,努尔哈赤还在计划把他换掉。

努尔哈赤认为八王议政是一个完美的政策,“八旗同议,必然无失”。四位成年大贝勒按月轮值政事,遇到执政贝勒的意见和大家不一致时,需要“商议易之”。对于接班人的人选,也由这八人商议讨论,共同推举有德的人居之,如果继承者不合格,那么其余七人可以将其弹劾。看到这里可以知道,这个“弹劾”制度,就是电视剧中雍正政敌采用八王议政的最终目的。

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终年六十八岁。他死后,'八和硕贝勒'采取公推的方式选出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民主制的大清国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后,采用中央集权制,从奴隶制社会迅速的向封建制社会跑步前进,他认为'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这个机构权力过大,影响自身的权力,但实际上因为皇太极成为汗王,原来的“八贝勒”至此只剩下七人。皇太极从三位大贝勒下手,分别以'屠城夺财'为由处理了阿敏,再由'御前露刃'为由处理了莽古尔泰,最后削弱了正红旗代善的权力,正红旗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八旗中最弱的一旗,就是从皇太极削弱代善的权力开始的。至此,努尔哈赤创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皇太极真正做到了中央集权。

解决了三大贝勒,面对女真贵族的惶恐不安,以及另外四位“小”贝勒(实际上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叔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辈),皇太极准备从根本上削弱八旗旗主参与政事的根本。在皇太极继承汗位的那一年,他在八旗旗主下面设置固山额真,分割八旗旗主的权力,与旗主贝勒同享议政的权力。这里的固山额真不等同于八旗旗主,他仅掌管一旗的军事、民政等事务,但仍与八旗旗主有隶属关系。

第二年,即明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又每旗增加两人,佐理八旗的'刑事司法',这16个人又进一步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力。他们和固山额真严重稀释了八位旗主贝勒的权力,而且这24人都是皇太极的心腹,他间接地通过增加人员的方式架空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国政会议。

在做好了内部整合之后,皇太极在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由'大金'变为'大清',族名由'女真'改为'满洲'。从此'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成为了历史。由皇太极主导的皇权,领导着满洲贵族联合讨论国政的新的政权组成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这句话的短句应该是'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就是'议政王和议政大臣的联席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办公地点就是'议政处',入关前在沈阳皇宫的大政殿。它议定了两代君主,即努尔哈赤死后共同推举出了皇太极,皇太极死后共同推举出了福临。皇太极虽然稀释了努尔哈赤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创造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但实际上都是努尔哈赤所创立的民主精神的延续,这样的民主会议,可以决定清国的一切,其权力高于皇帝。

顺治元年,清廷入关,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所增加,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及公一级的贵族均有资格参加议政外,六部满蒙尚书和一些高级汉臣亦可参与议政。顺治七年(1650年),面对与南明的战争和多尔衮的突然死去,13岁的福临明显力不从心,不得不依靠议政王大臣会议,凡机要大事,均不经内阁票拟,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民主制的大清国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福临

顺治十八年(1661年),24岁的福临神秘去世,说是神秘,主要是说有关他去世的传闻一直流传到现在。按照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推举,8岁的玄烨被立为继承人。玄烨这个人非常聪明,他认为议会大臣严重制约了他的权力,因此在除掉鳌拜的康熙十六年(1677年),24岁的玄烨设立了南书房,作为皇帝个人的侍从机构,有效遏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从皇太极到玄烨,三代皇帝都是由民主议会推举出来,但是每一代皇帝登基后都要反过来对民主议会下手。康熙朝,清廷第一次设立了太子,这是传统的儒家制度,与传统的清廷民主制度违背,因此康熙末年发生了九龙夺嫡,就是因为谁也不把太子当回事。到了雍正时期,,胤禛认为他之前的每一次民主议会制度下的皇权交替,之所以都是顺顺当当的,主要原因就是运气好,但是运气不能永远好,而民主制度才是影响帝国稳定的不安因素,因此在雍正七年(1729年),胤禛借口对准噶尔佣兵,为了防止军政机密泄露,设立了军机处,作为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机构,重要政令军令皆由此而出,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边缘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彻底废除。

民主制的大清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