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文化背后的故事

 女巫的小黑猫咪 2023-09-23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三辑
图片
雪漠著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本章的内容非常重要,它影响了西部文化,也显示了西部文化与杭州文化、浙江文化以及目前流行的诸多文化之间的区别。当然,本章的内容影响的不仅仅是西部文化,还有中国的很多文化,但很多文化都被外来文化所影响,跟过去不太一样了,而西部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大,对原初文化保存得较好,所以,我们学习西部文化,就是在学习最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侧重于传播西部文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知道,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它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讲究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经世致用,换句话说,它偏重于当下介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偏重于终极超越,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方面。

因此,在儒家文化占有主流话语权的两千多年里,道家文化仍然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并且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根系之一,一直传承至今。但是,喜欢道家文化的人始终不及儒家文化爱好者这么多,而信奉并依照道家文化改变生活方式者,就更少了。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皇帝的治理合乎大道,就会天下太平,这时,战马的作用就变成给田地制造肥料了。古人经常用牛羊的粪便来当肥料,因此他们会把牛羊圈到一个地方,在那里喂它们吃草,让它们在那里集中排便。地上积累了很多粪便之后,人们就会撒上一层土,把粪便给盖住,然后牛羊继续排便,人们继续撒土。

循环上几次之后,人们就把夹杂着一层层泥土的粪块铲出来,用榔头把它们敲得粉碎,然后运到农田里当肥料,这些肥料看起来很像蜂窝,因为层层叠叠的,有非常多的小孔。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因为牛羊的粪便不能直接做肥料,否则会烧苗,马粪也是一样,也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

注意,为什么我把“走马以粪”翻译成天下太平呢?因为马在古代经常被用于打仗,骑兵是骑马打仗的,战车也是靠战马来拉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会经常用到战车。古时候,优秀的骑兵一般会有两匹马,一匹是走马(不打仗时骑的马,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走兽”就指这种马),一匹是战马(打仗冲锋时骑的马),蒙古骑兵的马更多,每人有三四匹不等。据说,霍去病带领骑兵长途奔袭的时候,一个人配了好几匹马。

为什么走马一般不上战场?因为走马有专门的步子,像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中的那马一样。那种步子很轻快,适合走远路,而且走马的耐力也比较好,但走马没有战马那种百米冲刺般的爆发力,不能一下就冲到敌人面前,所以一般不会被用于打仗。张飞骑的乌骓马就是战马,关云长骑的赤兔马也是战马。《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叫周仓的人物,他平时专门给关云长扛大刀,而且刚开始他没有马,只能跑步跟着关云长,后来关云长怜惜他,想找一匹千里马给他,却找不到,只找到了一匹九百里马,于是周仓就扛着大刀骑着这匹九百里马,等马走不动了之后,周仓再把马扛在肩上,同时扛着大刀,追着关云长的赤兔马一路往前跑。

当然,这是传说里的故事,历史上没有周仓这个人物。但大刀不放在战马背上,也许是真事,因为关云长的大刀非常重,如果把那么重的大刀让战马扛着,走得久了,马就会非常疲惫,爆发力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只要马匹充足,士兵们就不会一直骑战马,会给战马休息的时间,自己骑走马。所以,走马和战马在一些骑兵部队里是分开的。

走马不用再跟随部队长途跋涉,被养在马圈里,专门造粪,说明天下已经没有战事,部队不用再出征,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了。这句话有点铸剑为犁的味道,表达了和平盛世的美好。相反,如果君主的治理不符合天道,那么天下就会战事不断,永无安宁,就连怀孕的母马都会被拉上战场,不得不在战场上产子。这就是“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戎马”是战马,“生于郊”是出生在郊外,也就是出生在战场上。过去,怀了马驹的母马一般是不上战场的,就像怀孕的女人一般不上战场一样。和平年代更是这样,生了孩子的女人都会一门心思地待在家里,好好呵护自己的孩子,母马也是一样,也会好好呵护自己的小马驹。如果连孕妇或怀孕的母马都要上战场,就说明这个国家已没有可用之人——至少没有可用的男人了。可见,那时的境况是多么糟糕。

图片

古代,养马的地方叫马场,正常情况下母马都会在马场里生产。朝廷一般都有专门的马场,军队里的马,都是朝廷的马场提供的。西部的山丹军马场、邓马营湖,过去都是朝廷养马的地方。我在长篇小说《猎原》中写到的猪肚井,原型就是三国时期的邓马场,人们称之为邓马营。早年,凉州到处都是马场,“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讲的就是当年的景象。

那时节,凉州为中原输送了很多——据说有时甚至有上百万匹——很好的战马,为中原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好马,中原王朝就没有足够的骑兵,这样是很难打胜仗的,刘邦当年败给匈奴,就有这个原因,所以,汉朝一直很重视养马。

文帝、景帝时期颁布“马复令”,以免役的方式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马政的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地方由马丞负责,力求饲养更多的马匹以备军用。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对战马更是无比重视,他老是到处寻找“天马”(也就是上等良马,汗血宝马和乌孙马都被汉武帝誉为“天马”),史书上有很多关于汉武帝如何爱马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为了得到汗血宝马两次出兵大宛——当然,这只是一个出兵的名头,汉武帝攻打大宛的真实原因,是大宛屡次袭杀汉使、抢走财物,有犯国威,如果不能出兵攻破大宛,西域诸国就会轻视大汉,臣服于匈奴,日后必成大患——前后共折腾了近四年,终于打败大宛,得到了上等马数十匹和中下等马三千余匹,可到头来却发现,大宛马虽然速度很快,却体型纤细,负重能力不足,并不适用于中原军队的作战。于是,付出巨大代价得来的汗血宝马,最终还是在中原军队中渐渐消失了。

而且,虽然汉武帝想尽办法搜集好马,民间也在拼命地养马,但汉朝的战马还是不算太多,因为汉武帝当政时期战事频繁,对战马的消耗极大。当年,李陵之所以只带五千步兵攻打匈奴,就是因为汉武帝出兵太多,没有足够的战马可以给他。
不过,李陵确实很厉害,虽然他只有五千步兵,在浚稽山与八万匈奴兵对战时,却仍然射杀了对方好几万人,一度逼得匈奴王想要撤兵,最后因为遭到叛徒出卖,箭也射完了,又不见援兵,实在没办法了,李陵才会诈降匈奴,想要留住性命伺机回国。
惜汉武帝生性多疑,他不管李陵到底是怎样的人,也不管多年来李陵的忠心,只凭一时愤怒和小人之言,就阉掉了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还灭了李陵三族,这才让李陵心灰意冷,真正地投降匈奴。所以,很多人都以聪明为荣,却不明白聪明没有大用,很多时候,坏事的恰好就是自作聪明。
汉武帝如果能拙朴一些,不要对李陵有不必要的猜度——他先是因为路博德的上书而猜疑李陵,撤销了派遣援军的诏令,后来又听信小人的一面之词,相信李陵在帮匈奴练兵——就不会失掉近在眼前的胜利,也不会损失那么多兵马和一员大将,更不会伤了那些忠臣的心。但是,汉武帝到底在不在乎忠臣的伤心呢?

他知不知道自己阉掉司马迁是个错误,对李陵夷灭三族也是个错误?说不清。他的感受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两千多年过去了,一切早就成了谜,就连史书上的记载有几分是客观现实,有几分是史官的个人见解,我们也无从分辨。我们虽然可以根据他后来的行为大胆地想象,但那终究只是我们的想象,不一定是真相。而真相到底怎么样,其实也并不重要。对世界和历史来说,重要的不是汉武帝有过的情绪,而是他的行为和选择,因为,影响中国格局乃至世界格局的,是汉武帝的行为和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