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山的精神小园子:读书、教学、育儿

 古典读书治学 2023-09-24 发布于上海

一篇2020年旧文,收到一个赞赏我的小菜园子荒废了,跑出去游览山川,探索荒漠了,关于精神桃花源,关于生命的理想之居。

这个小号,一直秉持着一个初心,从最初的怀着“钢筋水泥,诗意栖居”的在上海的日子,到现在的“读书治学,自在生活”的古典读书治学生活,那种对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之的探索一直没有改变,也是受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影响。

我这五年,在一个书院“打杂”,写写文案,教教国学,带带书法,担着各种杂事,就这样清清贫贫地过了这五年。

买的书越来越多,读书的速度却越来越慢。对于经典,一种好的读法就是慢慢啃,慢慢看,涵泳往复,时读时新。真的快不起来。一本《论语》其实就够我读几年的,写个十年八年的,践行一辈子的。但是还是贪心,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古今中外,古人今人的好书买了一本又一本,小小“陋室”(自命名曰:南山守藏居)已经被书占满了。书院办公桌也被书籍“占领”了。唉,这就是爱书成痴,不可救药。所以与其说读书,还不如说藏书,叹时间太少,叹读书太慢,叹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叹生有涯而知无涯。还是老子说得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现在能见书山而心无碍,慢慢读,慢慢写,慢慢消化,也慢慢加购物车,慢慢把智慧融入生活、融入教学。

说到教学,就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看书多了,自然就有了讲的想法。有师友的一路相伴,这些年我可以独立出来讲学了,带带少年,探究探究少儿教育。因为我有孩子,所以对待少儿教育,有些发自本心的慎重与珍重。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被人耽误了。在少儿传统文化教育里,秉持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传统,于天人之际,明明德于本心,以仁心感通内外诸事诸物,以艺修身,修己安人。志于道,则教经典——蒙学三百千,四书,诗经,礼记,道德经,庄子,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游于艺,中医,武术,书法,茶道,吟诵,静坐,这六个核心的方向被我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

至今不敢说是一个合格的“师”,传道、授业、解惑,对师的德与能要求很高,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做一个和大家相与共学的人,一起往前走,以乐学、乐道为前导。

随着孩子的长大,也开始让孩子接触一些传统文化教育,蒙学经典,书法等,慢慢地切入,慢慢地建立读书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这个过程,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育儿,这个育,自然本就有化育之功,生命本身就是生生不息的,我们在让孩子学习经典的智慧,熏养,加上身教,加上陪伴,慢慢来,不鸡血,不急躁,启发其内在的自觉,依顺其天性。不求孩子未来有多么高的成就,而是养其正,正气,正心,正信,能自觉,自主,自在,这就行了。未来的路靠他自己的选,自己走,我们家长不能过于干涉。我是受到了过度的干涉之苦,不想把这份苦又传递到孩子身上。

回到我这个精神小园子,这里有经典,有古人,有今人,有师长同学,有学生,有孩子,有同道,有文章,感恩你的关注,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