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喝水就想上厕所?当心是膀胱“失控”

 书馆儿 2023-09-24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

“一喝水就想上厕所”

“明明刚上过厕所,没过几分钟又想去”

“一晚上起夜四五次,根本睡不好”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

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任何问题

那你可能患上了

膀胱过度活动症

什么是膀胱过度活动症?

为什么会尿频尿急?

应该如何治疗?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膀胱是一个有弹性的容器,可以不停地蓄积尿液,膀胱的下方是尿液的出口,即尿道。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快满了,要“开闸放水”,会通过神经系统向大脑发送信号,从而产生排尿的紧迫感。当大脑判断周边环境适合排尿时,会让尿道括约肌放开,将尿液排出体外。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膀胱跟大脑在沟通的时候出了一点问题,比如,膀胱里的尿液只有一点点,它就跟大脑说已经满了,这时人就会出现尿急的现象,等你慌慌张张跑到厕所,又只挤了一点点出来。如果膀胱反反复复“谎报军情”,大脑可能会短路,会出现该放水的时候紧闭,不该放水的时候乱开。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没有尿路感染或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

通俗的说,膀胱过度活动症就是膀胱不受控制的过度活动,从而引起不停的上厕所,严重时甚至尿失禁。通常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尿路感染或其他膀胱尿道病变所致的症状。

膀胱过度活动症其实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于泌尿系结石。在我国,男性发病率为5.9%,女性发病率为6%,整体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会升高,40岁以上的成年人患病率超过10%。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01

尿频

在正常饮水量的情况下,白天尿次数>8次,夜尿>2次,且每次尿量小于200毫升。

02

尿急

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难以控制。

03

急迫性尿失禁

突发有尿意,马上要上厕所,稍微晚点就容易尿裤子。

图片

膀胱过度活动症可以通过自我症状的评估进行判断,通过自我记录症状发作时候的急迫性,排尿次数和尿量,持续时间等情况可以了解疾病目前的情况,也是医生治疗的重要依据。

图片

如果问题3超过2分,且整个问卷总分超过3分,就可以诊断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总分3-5分为轻度,6-11分为中度,12分以上就是重度。一旦发现评分属于中度以上,就应尽早就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膀胱逼尿肌不稳定

膀胱外包裹的一层肌肉叫逼尿肌,如果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挤压膀胱,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神经中枢传递异常

中枢或周围神经,尤其是膀胱传入神经异常,可导致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


膀胱感觉过敏

若膀胱感觉过敏,可能会因为尿液刺激,在膀胱中尿液较少时就出现排尿的欲望,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尿道功能异常

若存在前列腺炎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膀胱邻近组织的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其他原因

精神疾病、激素代谢失常、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改变、盆底脏器脱垂、分娩损伤、分娩方式等,都有可能造成或者加重膀胱过度活动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膀胱过度活动症在过去20年来,从被定义到逐渐认识其发生发病情况,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案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可以针对病因方面的治疗方案以外,对于病因不明的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主要是改变患者的一些生活习惯,包括每日饮水量的限制(建议不超过2.5L),避免和浓茶,咖啡和酒精类饮料等肥胖是尿失禁的风险因素之一,有效控制体重能够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同时,可以进行一定的膀胱训练,包括控制排尿间隔的时间训练,盆底肌功能训练,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等方式。

药物治疗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通过药物控制或缓解尿频、尿急和夜尿增多的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通过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手术进行治疗,包括经皮胫神经刺激治疗,膀胱内注射肉毒素治疗和骶神经调节术治疗等。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疾病,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面对疾病,调节心态,自我行为训练,同时积极采用多种方式治疗可以让患者的症状获得控制,回归正常生活状态。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
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图片
参考文献

[1] Abrams P,et al. The standardis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l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Neurourol Urodyn 2002:21(2):167-78.

[2] Wang Y,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impact on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overactive bladder in China. Neurourol Urodyn. 2011:30(8):1448-55.

[3] Lightner DJ, Gomelsky A, Souter L,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veractive Bladder (Non-Neurogenic) in Adults: AUA/SUFU Guideline Amendment 2019. J Urol. 201:202(3):558-563


专家名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