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面对面》—《乔叶:我手写我心》与《杨志军:雪山大地》观后感

 追梦一往无前 2023-09-24


2023年9月18日,看了央视《面对面》—《乔叶:我手写我心》与《杨志军:雪山大地》之后很有感想。寄语有志于走文学道路的青年,要想在文学道路上有所建树,必须培养文学志趣,不断学习进取,静下心来,不为名利困扰,认真观察生活,大量阅读与写作,写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东西。培养志趣,多观察、多读书、多写作,是实现文学理想的必由之路。功多艺熟,会水到聚成。

在十一届矛盾文学奖中,乔叶(笔名;北京作协副主席)的长篇小说《宝水》和杨志军的《雪山大地》等五部作品得奖。乔叶是唯一的70后,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女作家。

乔叶为什么能获奖呢?我想,除乔叶有写作志趣与写作天赋外,重要的是她有明确创作目标,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乔叶说,写作的本质是回忆,即不断回望自己走过的路,用文学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乔叶出生在河南省北部修武县的一个村子里,母亲是民办教师,父亲是村里第一个大专生。

回忆童年时,乔叶觉得自己是一只不受关注的“丑小鸭”,谈不上漂亮,也说不上灵巧,唯一闪光的地方,是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朗读。她憧憬能够考上大学,但初中毕业的时候,出于现实考虑,她放弃了考高中,选择去上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毕业的时候,乔叶还不到18岁,她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因为学校很少有可以交流的同龄人,乔叶找到排解寂寞孤独的方式,看《中国青年报》,大量投稿,而没有被退稿。《愁嫁》、《不做情人》、《一个女孩的自知之明》等十几篇散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同一时期,《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也开始发表乔叶的作品。其中,《愁嫁》多少带有征婚的意味。

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发行两万余册,写作的过程成了乔叶的离乡之旅。

1998年,乔叶被调到修武县文联。2001年,她又被调到了河南省文学院。2007年,35岁的她当选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2020年11月,通过人才引进,乔叶由河南调往北京。2021年8月,乔叶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当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后,她放下青春美文,开始转型写小说。乔叶认真“补习”,快40多岁,还到读北师大读硕士。此后,她依靠小说先后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锦绣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等。2010年,她以广受好评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岁之前,乔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15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22岁时,她的母亲去世。久而久之,联系少了,农村给她的印象渐渐模糊了。

乔叶对童年和乡村的回忆在2014年的郝堂村被触动。郝堂村是我国确定的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它和乔叶记忆中逐渐凋敝的村庄不一样,写乡村的想法由此萌生。

确定了方向之后,乔叶便开始了“跑村”和“泡村”的前期准备工作,她不但跑过江西、甘肃、贵州等地的村庄,也跑过浙江萧山、温州等地富庶的村庄,河南的村庄跑过的就更多了,“泡村”则是比较长期、专注地跟踪几个村子近年的变化。

写乡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学、人类学、自然性、植物等知识。乔叶认真学习与写作相关的方方面面知识,使自己的小说内容更加丰满与充实。

2023年4月份,在茅盾文学奖颁发之前,《宝水》获得了“2022年中国好书”的称号。《宝水》的成功离不开乔叶对作品主题的正确把握。只有作品内容与精神与社会和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它才会引发读者与社会的共鸣,提升巨大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1970年,杨志军应征入伍。从部队转业后,进入《青海日报》社工作。1977年,22岁的杨志军作为《青海日报》农牧部的记者,到玉树州杂多县澜沧江源头去采访。

在藏族老妈妈家里生活的一个月里,杨志军被藏族老妈妈对神圣的大自然敬重的态度所感动。“我要到河边去洗脸,澜沧江边去洗脸,她制止我不让我洗,她说这是神水,这么干净的水你怎么可以弄脏?还用肥皂。所以她就在旁边用手挖出一个坑,河边挖出一个坑,用桶,舀一桶水倒到坑里头,就在坑里洗。”

当杨志军要参加77年高考而要离开藏族老妈妈时,藏族老妈妈送给杨志军很多吃的东西,还送给杨志军一串自己用着的念珠,还对杨志军说:“我送你十万嘛呢!” 这十万代表什么呢?杨志军说:“全部信仰,全部生命价值,全都在里头了。我当时愣了半天以后,扑通一下就跪下了,跪下以后我就说一句话,我说妈妈我以后一定来看你。”

1982年大学毕业后,杨志军又回到了《青海日报》,成为文艺部的一名文学编辑。他曾经试图去寻找那位藏族老妈妈。

杨志军说:“因为老妈妈喜欢吃甜食,我买了当时市场上有的江米条、萨其马,这些甜的,带了很多东西。到了杂多县以后找到那个司机,他想不起来从什么地方把我接走的,杂多县上走来走去,提了那个东西,我也不知道送给谁,但是我突然看到有几个老妈妈,我就把那些东西全部送给她们,我觉得她们肯定也是我的老妈妈。”

“她招待你就招待那一次,她不指望你回来以后回报,什么都没有。但是你在心里永远记着这个事情,我注定要感恩,注定要报答。那就用我自己的作品。所以我那时候就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会把自己一生的能力,写作能力献给青藏高原。”

写作是情感积累,也是生命体验。有一次,一些农民因大风吹裂了青海湖的冰面而被困在浮冰上,杨志军去现场采访,完成新闻稿之后,他写下了他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大湖断裂》。它以青海湖为依托,充满了对青藏高原自然生态走向失衡和衰退的忧虑。当时,文坛的主流是伤痕文学,但杨志军在他生长于其间的高原上,观察体会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既紧密又紧张的关系。

常驻草原的6年里,杨志军与草原藏族牧民、草原灵犬藏獒共同经历荒蛮而温暖的草原生活。深厚真实的荒原体验转化成《海昨天退去》、《大悲原》、《藏獒》等多部作品。他出版文集《杨志军荒原系列七卷本》,成为中国文坛特色鲜明的“荒原作家”。

1995年,因工作调动,杨志军离开青海,定居山东青岛。在家人眼里,杨志军是一个静默内敛的人,也有人评价他是一个“面向文学,背向文坛”的作者。

虽然远离家乡,但杨志军每年都会拿出一两个月专程回到青藏高原,随心所欲地走一走、看一看,了解故乡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并尽量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为他的写作积累素材。

杨志军会拒绝许多商业约稿。杨志军说:“我觉得吸引眼球的做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要使自己的作品永恒,必须是质朴的,你越质朴的东西越接近真理,越是真理的东西,越容易被时间接纳。”

从青藏高原迁居黄海之滨后,杨志军又以青岛这座城市为背景创作了《潮退无声》、《海底隧道》、《最后的农民工》等作品,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找到了“第二故乡”。此次《雪山大地》荣获茅盾文学奖,对杨志军来说,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对自己的激励,也是他重新起步,从零开始的一个契机。

观后感

感想一、高雅的文学作品很伟大,能够永恒。人生价值与意义何在?如果能像乔叶那样用文学作品去描写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变化,像杨志军那样用文学作品去描写中国的“雪山大地”,展现青藏高原的沧桑巨变,反映与促进时代、社会、国家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意义非凡。杨志军说:“可以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爱自然,也爱社会;爱旷野,也爱城市;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升迁,也爱降职;爱富有,也爱清贫;爱健康,也爱疾病;爱活着,也爱死亡;爱人类,也爱所有的生命。”

如果描写的视角高远,所包含的内容和画面、价值就难以穷尽。当然,一个普通人遵纪守法、自吃其力的人生也有价值和意义。

感想二、前行要有方向和目标,不为名利所左右

目标与方向是前行的动力。没有前行动力,只会在原地打转。凡是学习中文专业的孩子们,都应该考虑自己未来干什么?专业与职业往往密切相关。选择职业时,应该“脚踏实地”,又“仰望天空”。有时,为了现实生活,又可能不得不暂停或放弃自己的理想。

乔叶就是先当小学教师,然后再追逐自己的理想。她开始写青春美文,后转型写小说。毕竟青春美文涉及到的范围、内容和主题有限。转向乡村振兴则描写的视角高远,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农村的发展变化。乔叶的职务不断提高,但她反而觉得自己渺小,不断学习提高,不断体验生活。有难忘的回忆,有真情实感,才会写出感人的作品。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的主流文学是伤痕文学,但杨志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却去写《大湖断裂》之类的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小说。他努力去反映大自然的规律,去追求质朴的真理,追求文学作品的永恒。文学作品要植根于现实生活,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且持之以恒,不要为名利所累。如果带着功利心去创作,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文学创作旨在写出真情实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至于其他,一切顺其自然!

感想三、大量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不断学习提高,这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和提高。任何文学名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研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去伪存真,不断借鉴创新,不断超越,就可以使自己的文学作品独树一旗帜,充满吸引力,彰显时代和社会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香芭蕉文犹绿。”乔叶和杨志军的成功创作,都与他们平日大量阅读相关。

文学创作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包。为了准确描写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要学习写作涉及的相关常识(知识)。有人把《红楼梦》比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它涉及到园林、诗词、养生、美食、音乐、戏曲、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乔叶为了写好乡村题材的小说,她也在不断学习政治、经济、社会学、人类学、自然性、植物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饱览群书,见多识广,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之一。如果视野短浅,见识狭隘,创作的内容就难以丰富多彩!

阅读不要一味追求情节与趣味,更要注意词汇、修辞、逻辑、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的正确运用。阅读好比拆“零件”,写作是制作、寻找和组装“零件”。

感想四、要写出好的文字作品,应该重视体验(观察)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基层生活的体验犹为重要,因为最基层的生活最丰富多彩;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文学创作就是通过回望历史、记录历史、展望未来去反映社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无论写什么文学作品,最终归结于写“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都离不开写(或间接写)人的思想感情和品德精神。

生活在最基层,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就是体验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外部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把人、事、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提炼出来、表现出来,赋予其正确的主题思想,从一个侧面去反映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普遍现象。真实、典型、新颖是选材的基本原则。

乔叶《宝水》的成功与与她的“跑村”和“泡村”紧密相关;杨志军《雪山大地》的成功也跟他长时间生活在青海、经常到乡下体验生活相关。

感想五、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情商(情绪智商)水平,学会激动与感动,充满情感去表达。情商就是情绪、意志、性格、行为习惯组成的商数。也可以说,情商是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的能力。智商是情商的基础。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有人对400名早期成才的青少年的家庭进行过调查,发现:这些家庭普普通通,父母均没有什么金钱或权力,但他们均有良好的思想、精神与品质,以此进一步教育和影响他们的孩子。可以得出的结论:人才成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诸如勤奋、诚实、善良、坚韧、谦虚、进取……

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能不能自我激励与控制情感?能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及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过于自满和自卑都不行,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错误缺点。对他人也是这样,要充分看到他人的优缺点,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树立榜样、自我激励,把控好自己的情感,遇事冷静处理。当一个人被错误的认知所裹挟,处于失去理智的疯狂时候,言行就会失控走样,进而影响事业的成功。

一个人如果木头人似的也不行。如果没有触动、激动、感动,往往就没有前行的动力。乔叶当初写青春美文,其实就是自己内心丰富感情的表白;写《宝水》也充满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而杨志军之所以花大量时间去写青藏高原的生态和藏民的生活,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藏民质朴的思想感情深深感染了他。

培养高情商需要丰富自己的词汇,需要增强自己的中文功底和理解能力。同一篇优秀文学作品,不同情商的人阅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低情商的人阅读时味同嚼蜡,无动于衷。而高情商的人阅读时就容易进入“意境”,被作品的人物所感动、所激励。

写作也是一样,作品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去感动他人。如果连自己也感动不了,又如何感动他人呢?一花一草一木一世界。高山流水,江河大地,翠竹、腊梅、青松等都可以拟人化,可以赋予其良好的思想性格和品质精神,都可以给人以前行的力量。人的思想性格和品质精神是作品的灵魂。无论古今中外,善良、人性、爱、真理都是永恒的主题。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学会观察和体验生活吧,培养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感动和自我激励吧!丰富的情感世界会使自己的文学作品更加丰满与厚重!

感想五、多写作是提高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只阅读而不写作,就好比岸边学游泳,永远也学不会。庖丁解牛,功多艺熟。有的青年人曾请教过郭沫若怎样写作的问题,郭沫若先生一连说了7个“改”字。其实,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就是创作的秘诀。发表了作品,听取他人的评价,可以在不断创作中学习、改错和提高。

感想六、搞文学创作要经得住诱惑与忍得住寂寞。先要解决衣吃住行问题,然后才去考虑文学创作问题。如果吃饭都成问题,总不会饿着肚子天天搞创作吧?搞文学创作要有目标。但自己有理想目标,不等于可以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有可能一辈子都实现不了。对此,要有思想准备。如果如有没有写作乐趣和志趣的驱使,往往会半途而废。经不住名利的诱惑,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恒心,也容易望而止步。其实,如果自己足够热爱文学创作,把它提升为乐趣和志趣,就不必考虑今后成功与否了。只有勇于前行,就一定能进步、有收获。这就足矣!

阅读与创作都需要静下心来,经常要闭门谢客,推掉许多交际和应酬,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搞文学创作是寂寞的、孤独的。曹雪芹亦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了巨著《红楼梦》。为什么曹雪芹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能够写出影响深远的《红楼梦》?是家庭、家族的变故对他的打击和影响太深了,他忘不了曾经朝夕相处的家人、姐妹和同伴们。他把自己的爱恨情仇都表现在《红楼梦》里。

从另一个角度看,搞文学创作的人内心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有文学书籍的陪伴,进入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就容易忘掉自我,忘掉现实世界。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一样,动情时,也会跟着文学作品的人物一样捶胸顿足、喜怒哀乐!

乔叶初出来工作时很少与他人交流,排解寂寞孤独的方式就是大量读报与写作。杨志军到青岛定居后,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书房,累了就在窗边的小床上躺一会。他尽量避免自己陷入社会中的各种繁杂事务和诱惑,甚至开始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他每年都会拿出一两个月专程回到青藏高原走走、看看。

希望选择中文专业的孩子们,要趁早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的问题。如果选择文学创作这一条路,那么,就要像乔叶和杨志军那样,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全心身热爱和付出,不被名利所困扰、所束缚,多读书、多观察、多写作,一切顺其自然!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23年9月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