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文化中,灸火文化是很伟大的。漫长的远古历史,火的运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化,我们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很多伟大的祖先为后人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更应该担负起使命去延续灸火文化。 人类掌握的第一能源就是火,火可以防寒取暖,祛邪,防止野兽攻击。在与火长期的相处中,中国古人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火可以疗疾防病,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华夏文明的繁荣昌盛靠的就是火的运。 “灸”者,久也,火也。灸法的起源于中医外治法,人们最早是从巫看病,巫又分大巫、小巫,大巫是沟通天地神明之人,小巫则用来占星运势疗疾祛苦。又分小巫与医,他们共通于易经,医又有内治和外治之法,人们接触最早的外治法就是火,也就是灸。灸法是用于治病的,灸火是有能量的,在整个外治法中,自带能量则能量最强的也只有艾灸。灸有三种境界,百姓之灸,医者之灸,圣人之灸,医者应通过努力争取达到最高境界。 用火去治病是古人参透了天地万物的规律而得出的宝贵方法。一年四季的变化,万物的枯荣等每一样都是由太阳来决定的。例如:冬天、夏天,南极、北极,反差大的气候变化,就是太阳的时空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古人发现火的非凡,要运用火。但是火的产生是要有介质的,古人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的目标是“艾草”。对于艾草的神奇,有诗为证: 天地万物生,本草亿万丛。 独艾一阳物,本性养大元。 荒地沟旁见,辛苦温透散。 化精暖气行,以助列仙班。 燃身以续命,大爱必敬赞。 舍得常与伴,三思明以鉴。 灸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手工灸,一种是器械灸。而扶阳门一直是遵循古人的“手工灸”。手工灸不只是灸,背后的含义确是令人赞叹,在你施灸这一刻你是天地人的代表和使者。点火是天火,艾火是地之阳,心是人之火,真乃三昧真火。施灸者如手持一红日,能春能夏,能开能合,能补能泻,全靠心之主宰,造福民众,故要身正心正,仁心慈爱,对艾要有恭敬之心,才能心生力量,才能随心驾驭之。 扶阳悬灸有四种灸法: 1.回旋运气法 2.悬定拢气法 3.雀啄压气法 4.摆尾行气法 手法变来变去,无外乎火候之表象,艾之运动实在于心,形于手,达于作用部位。四法中,回旋运气法用之较多,功用宽广,第一步温开腧穴很关键,距离不一样,则温度不一样,要使热气均匀,身体要平稳。动态的变化是为了动态的平衡,艾灸的稳定性决定疗效,严丝合缝、均匀平稳的转动,双脚放正,身正心正,以腰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要柔、守、运、化、透,形、意、气、力、火,圈圈有此意,时时记心中。 拿艾有三种方法: 1.托艾 2.持艾 3.拿艾 拿艾时手不易用过大力气,不然气不易出不易透,影响效果,力度适中,不掉即可。开始施灸时,守意运气,一定要做好,病人保持放松状态,时时想着你灸火所触之地,感受有什么变化,医者在运火之时应该配合呼吸,以增强火之透劲,两者相合则神效出,不合则功效大减。 下面简单介绍下摆尾行气法。 摆尾行气法的功用是引导气血,运行气血。摆尾行气法,又分大摆尾和小摆尾。小摆尾又有左摆尾,右摆尾,左右摆尾,主要用于躯干部位。施灸时要右手托艾,右手平举,吸气向上,呼气向下翻,以身带艾左右摆之,摆尾可以引导气血而行,不能乱运用,一定要根据需要用,不然易乱,这样会起到副作用。 大摆尾主要用于四肢。穴位和身体的位置不一样,手法则有区别。回旋运气、悬定拢气、小摆尾时施灸穴位应在自己身体的中间,雀啄压气法偏左锁骨中线,大摆尾时,患者穴位与自己左肩峰相对,左手握固,右手持艾,吸气,把艾条拉至左肩,呼气向下,以腰带肩,肩带手向下,缓慢行走,如黄牛犁地,沟深经通,又有意透石穿和开渠引水之意。 速度和距离,一定要掌握好,这期间,气稳非常关键,中间不能换气,要一气呵成。当把艾托至肢体末端时,轻扬落抛,邪气抛之,转身回旋左肩,周而复始以行之。再用手捋之,左手持艾,右手劳宫轻候灸穴,感觉手下之气是寒、是热、是邪,手托此气,寻经缓慢而行,转身一抓一弹,邪祛即可,捋时掌心要空,不可实,不然气感不好找,专心守意,不可乱,不然易伤自我,邪气易跑。大摆尾时火要偏灼,这样才能深透,犹如青龙吸水。 万物有灵,邪气亦有灵,宜祛不宜杀,不然何时圆满。中医就像一个调解官,左右都要照顾到,事事都要考虑到,看的见的、看不见的也要考虑到,不然怎么能服众。现在越来越感觉,艾灸是巫是祝由,有同工异曲之意,愿力、念力、透力,一脉相承,妙哉妙哉。 |
|
来自: ycd2468 > 《针灸按摩经络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