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56)——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在下不敏 2023-09-24 发布于四川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家好,本期我们接着来读《道德经》的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窗户。“”,更加、越发。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说,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眼不看窗外,就能见天道。而走出去越远,其对天下知得越少。

这完全与我们的认知相违背,我们常常以万卷书,行万里路来作为了解天下、认识世界的手段,可是老子却告诉我们说“知天下”、“见天道”的先决条件是“不出户”“不窥牖”,而且还说走得越远,其对天下的了解和认知会越少。这是为什么呢?

要明白为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老子所说的“知天下”、“见天道”究竟有什么内在含义。

通常,我们会将“知天下”、“见天道”理解为了解、认识我们这个有形的世界,比如人类的演化,社会的变迁,比如万物的诞生与消亡,比如人们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及生老病死的过程等等,总之都属于有形世界中的生灭变化之表相。

而老子所说的“知天下”、“见天道”却是指“知”天下的本源,“见”天道的真相。

而什么是天下的本源?什么又是天道的真相?

天下的本源其实就是道,就是气,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能量或宇宙意识。而天道的真相就是指这股气祂生生不息的造化法则,这个法则就在这股气里面。

所以道从体上来说祂是气,而从用上来说祂则是让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造化法则。

因此老子这里的“知天下”、“见天道”,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道悟道见道。而这个永恒不变的道祂无形无相,我们根本没办法用眼耳鼻舌身去看、听、嗅、尝、触,也没办法用我们的脑袋去思维推理,所以老子才告诉我们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言下之意是说要体道悟道见道,无法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其一

而第二层含义,老子则通过之后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来作进一步的说明。也就是说这个“出”、“窥”并非是指人外在的足“出”眼“窥”,因为人外在无论怎样“出”“窥”,对体道悟道见道都没有任何的影响,脚的功用就是走路,眼的功用就是看,不走不看,那脚和眼不就没用了嘛。

因此真正能够对体道悟道见道产生影响的,不是脚,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是我们的心。

心本来是上天赋予我们与天地万物及其本源的沟通的灵敏之觉,但却因为我们贪嗔好恶的习性所致,而执着于外在有形世界的东西,因而屏蔽掉了与内在本源的沟通。

所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说我们的心如果总是执着于外在,而不懂得让心回家,那就没办法觉知、体悟内在的本源,也即天下之本源,当然就更谈不上见天道的真相了。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不行而知”与“不出户,知天下”相对应。不因外境的变化而动荡不止叫“不行”,叫不出户因而体悟到内在的本心本性就是,即知我们身中的道,而我们身中的道天地之道同为一个道,所以身中的道,也就是“天下之道

不见而名”与“不窥牖,见天道”相对应。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总是不停与外境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发生着感应,不在这些感应的感受上攀附好恶知见,就叫“不见”,也是“不窥牖”的言外之意。因而让内在圆满俱足的本性得以显现,就是“名”(名即明的意思),也就是“见天道”。

不为而成”,不以内心的贪嗔好恶而为就叫“不为”。“不为”是对前面的“不行”、“不见”的概括,“不行”、“不见”是“不为”的具体表现。“成”,成就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

因此,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说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不执着于外,因而得以体悟内在的那个本源,那个本心本性;不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带给自己的各种感受,因而得以得道见道;不以内在的贪嗔好恶而为,因而得以成就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

这段话与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万物皆备于我”,意思是说万事万物之道在人的身中也都同样具备,因此体道、悟道无需到身外去寻找道,“反身而诚”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返回到我们的身中去“诚”,不在内在的心性上攀附贪嗔好恶的知见,让心性回归其本来的真实模样就叫“诚”,这是“诚”的第一层含义。

“诚”的第二层含义有“成”的意思,即成就仁德的意思。所以孟子又接着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逆着自己贪嗔好恶的习性叫“强”,“恕”,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叫“恕”。因此,孟子这段话是告诉我们说,逆着贪嗔好恶的习性,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存心去作为,则是成就仁德之最近的路。

什么是“仁”?成就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就叫做仁。所以老子与孟子,他们都在讲同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成就生生不息之本性的造化。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