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瞑眩反应”概述

 春水逍遥游 2023-09-24

图片

图片
疾病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医学不等同于其他科学,容不得在患者身上打半点儿折扣。一切诊疗的核心都应在维系患者生命质量方面做根本打算,而诱导“瞑眩反应”的产生则是打破病理稳态根治疾病的必由之路。

“瞑眩反应”是机体主动顺势疗法的临床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中医学独特的治疗经验。传统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只不过现代医学过分关注疾病而非人体本身,局限的药物或手术的针对性治疗无法复制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无法根据自身的能量大小、正气强弱来修复某些病变的地方。而我们即将介绍的“瞑眩反应”却恰恰弥补了现代医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瞑眩反应”是指病理状态下的个体在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的良性诱导下建立起的一种抗损伤和修复能力的表现,是一种打破病理稳态、重新构筑人体免疫新平衡的发生过程,也是诸多慢性痼疾治愈过程的中心环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便是集“瞑眩”理论与应用之大成,如去桂加白术汤条方后注“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乌头桂枝汤条方后注“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伤寒论》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伤寒论》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等。故简单来讲,“瞑眩反应”即是以病理状态下的个体在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的作用下,自发地出现以身如痹、如冒状、如醉状、战汗、呕吐、泄泻等异常表现为代表的一类与机体抗损伤及机能修复相关的不可避免的综合性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日本古方派岱宗吉益东洞有云:“药毒也,而病毒也,药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如《伤寒杂病论》所载“初服微烦,复服汗出、如冒状及如醉状得吐、如虫行皮中、或血如豚肝、尿如皂汁、吐脓泻出之类”,“用之瞑眩,其毒从去,是仲景之为也”。近代中医泰斗岳美中先生亦曾经明确指出:“深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日本汉方巨擘汤本求真亦曾于《皇汉医学》中载有《论中医治疗中瞑眩证状之发起者为原因疗法之确证》一文,读者亦可详参。

著名《伤寒论》学者娄绍昆先生认为,“瞑眩反应”的出现与《内经》中的反治法有着密不可分的临床联系。《至真要大论》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内经》以朴素的文字形式,表达了反治法的机制——把对主症的从治,纳入对病因、病证的逆治之中。这样,一方面能促进机体主体性反应,创造能充分显露主症的内环境,加强局部反馈信息,激活生理学上的“对抗系统”,促使正邪斗争由相持转向激化,当症状完全出来时,就能动摇机体的病理稳态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在从症治疗中,由于症状的加剧、病情的激化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著名中医临床泰斗李可认为,“瞑眩反应”其机理缘于低一级时空的正常阴气与高一级时空的正常阳气相顺接刹那的反应。瞑眩现象出现一次,人体的能量提高一次,从某种角度讲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但临床实践也告知世人,并不是瞑眩现象出现的次数多,就肯定能取得明显疗效或救人之命。中医是治病了的人,而人赖以生存的那口气时时刻刻在变化,能够驾驭这口气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心而不是医者手中的术。

正如《道德经》所言:“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火神鼻祖郑钦安亦认为,凡服药后常有“变动”,要知道这些变动有的是“药与病相攻者,病与药相拒者”,属于正常的药物反应,“岂即谓药不对症乎?”

耕铭临床上运用反治法所遇“瞑眩反应”实属不鲜,大抵多见于较为棘手的慢性疑难杂症,以及诸多三阴病患者。习医之初,撞上的多是此类疾病,根据《内经》“明知逆顺,正行无问”的原则,坚守六经辨证贯彻治疗,基本用仲景方治愈。治疗期间,如若患者不察,偶然发现“瞑眩反应”,则周章狼狈,惊慌失措,甚者更易他医而深诋中医者不乏其人;医者胸无定见,临床亦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如若轻易其方,则实为南辕北辙矣。

这也就像《聊斋》里描述的一样,常年积聚在体内的邪气被来复之正气所逼,自然无法继续作祟藏匿下去,由于邪气魑魅魍魉的属性,反而会利用人体正气来复的“瞑眩反应”以动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正念,甚至会转而采用助长邪气的治疗方式,邪气一旦得到稳固,正气一旦再次遭到打压,患者就会再次深陷之前的病理稳态,甚至身体状况比之前更差。这种治疗事故,我们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所以一再嘱咐患者,务必坚定治疗方针。在这方面,我们要向释迦看齐,不被鬼魅所惑,坚定正见之念,不要愚弄自己。

同时耕铭亦认为,“瞑眩反应”起了很大一部分的承担因果业力的作用,这也是患者通过疾病自我救赎、自我反省的最好方式。所以治愈是一件极不容易而又殊圣的事,这种反应有时候也是一种代偿性的因果关系,关系到患者的原生问题,也避免了医生为其承担不必要的共业。此道最微,理实无穷,病家当须细心求之,绝不要被外表所惑。

记得刘希彦老师曾经说过:“我想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方子越来越多,不在于药物越来越多,中医最不缺的就是方子和药;中医的真正希望,也不在于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不在于国医馆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我想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服中药后有过'瞑眩反应’的患者越来越多,所治患者中有过'瞑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这句话听起来感觉很奇怪,实际上正是耕铭想要表达的。

纵观当今中医临床,近九成的中医学者与临床人士竟对“瞑眩”视之若罔、闻之若恐,具体到患者更是“畏瞑眩如斧铉,保疾病如赤子”,耕铭也由衷感叹真正发心践行仲景之学道阻且长,每天的诊疗过程更像是在钢丝上行走,加之当今社会人心惟危,医者有心欲济苍生,而又受制于居心叵测之人,实耕铭之忧虑也!

按:本节仅对“瞑眩反应”作一初步概述,具体相关细目与深层阐释请详参《中医瞑眩现象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一书。
图片
图书外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