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破你的认知壁垒

 彭莫山一束光 2023-09-25 发布于广东
815/900

本文约 160
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文章| 黄排    
编辑  | 陈以乔

路上看到有人在街边下象棋,看棋的人在旁边用手机帮忙打灯。

我随手拍下来,发到了朋友圈,配文:乐在棋中。

有位朋友评论道,这张照片也可以取名为《灯》。

他说,旁边还有几个房间的灯衬托,从理性上思考,什么是灯?能照亮眼前的东西就是,那手机也可以是灯。

那图片本身未尝不是呢?平淡温馨的画面,点燃我们的心灯,照亮我们的生活。

这个解释真好,把关注点放到了灯,让我想起佛家的三句义。“佛说灯,即非灯,是名灯。” 世间万物的名称及用途,不过是人为的一种认定罢了。

为了便于交流和使用,我们人类必须要给各种事物、现象命名,命名其实就是一个打标签的过程。

久而久之,我们把标签当成事物、现象的本性了,却忘记了事物、现象本身是什么样子。


这何尝不是一种认知的局限和固化的倾向。

由这盏“灯”出发,我们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情况?

比如,我们说杯子只能喝茶,这是我们认识的一个局限和倾向。

它其实还可以当装饰品,里面可以放东西,当笔筒,种花养鱼;玻璃杯的透视可以当哈哈镜;孩子把它当做玩具来玩,甚至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叫杯子……

总之不止是喝茶。

只是我们把它给固化成只能喝茶。我们习惯了以某种单一的用途来衡量事物,包括人的价值本身。

关于价值,《庄子》里有这么一则寓言:

惠子跟庄子说,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叫做樗。樗就是臭椿,是一种劣质的大树。

它的树干疙疙瘩瘩、盘根错节,树枝又很疏松,弯弯曲曲的,既不能打家具,又不能盖房子,农民和木匠都不屑一顾。这个树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啊。

庄子说,你看小狸鼠,到处跳,最后跳到猎人的捕鼠器上面去了。还有一个大牦牛,虽然它这么大,但它抓老鼠都抓不到,你看它有用么?

你如今有这么大一棵树,你把它在广袤的旷野里,在它的树荫下面优哉游哉地坐一坐,躺一躺,多好呀?

好与坏,是与非,有用和无用……我们其实是很局限的。

我们所有人都是戴着由各种经历、意义和我们经年累月中所形成的认知所构成的“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这些认知可能来自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老师、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某句话,某次聊天,他们无意间在你的大脑中输入了一些信念,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积的。

而当我们相信这些东西是真的时候,它们就变成了真的。

但实际上,它们最多只是相对真实,因为这些信念仅仅是对于某个特定文化或者地区是适用的,包括关于教育、爱情、婚姻、职业等等每一个“应该”的观念。

当我们过于执着这些文化和规则时,我们便把它们变成了金科玉律,如果人们不按照某些规则来,便被贴上了好/坏、有用/无用的标签。

它们规定了我们如何去爱、如何饮食、如何嫁娶以及如何获得一份工作,从而设定了各种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自我价值,比如:

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你就是不够好的;

如果你没有结婚生子,你就是不孝的;

如果你没有加入宗教,你就是缺乏信仰的;

如果你不从事某项工作,你就会没有好未来;

……

于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应该”(甚至是“必须”):

你应该这样生活,你应该这样穿着,你应该这样读这个专业,你应该在这个单位待着,你应该25岁就结婚/生娃,你应该生男孩/女孩,男人应该如何,女人应该如何……

我们不妨回过头审视一下自己,有什么样的固化信念限制着自己,束缚着我们本自丰盛的人生。

就像茶杯不一定要用来喝茶,能照亮事物的,也可以是灯。

其实生活有无限可能,只是我们的想法却如同一把枷锁,把我们锁进了相当局限的生活了。

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东西是由我们的思想和信念所创造,那么许多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比如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教条和“应该”),不过是历史美丽的巧合。

想要活得更自由,更清醒,更自在,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思维局限,解放自己的头脑/灵魂,看见并松绑一些层层包裹我们的信念。

正如迈克 · 杜利所说,真正的智慧不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认知,并在其中发现了内在秩序、逻辑和精神

真正的智慧,在于明了是你的内在秩序、逻辑和精神性创造了你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认知,并能永远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从根本上来说,成长,意味着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打破认知壁垒,让生命拥有更多的可能,让人生成为一场华丽的冒险。

我们一起出发吧!

写于广州


END -
印记
— 第815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