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晴耕雨读,得闲饮茶》落笔成文,写下日期,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字

 一柠有个小院子 2023-09-25 发布于河北

颜值高的人,总让人忍不住想看两眼,看书也一样,好听的名字自带一份吸引(写文也一样要好的题目,可惜~我不会取)。

01 文字是精灵

这本《晴耕雨读,得闲饮茶》就是例子。又是耕,又是雨,又是闲,又是茶。

光看名字,就能想到里面内容应该是和快节奏的,无趣的生活搭不上边了。

这本书的内容,由随笔散文构成,作者也并不单一,而是众多我们所熟知的大文豪作者,如季羡林,老舍、汪曾祺、郁达夫等等。

读这本书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因为里面很多文章书写的时间,是在一九三几年,是在抗战前后,例如,我们可能都读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结尾日期是一九三四年八月。

可能是因为在北京漂了十几年,对北京印象深刻。当看到一些从前的文人写北京,我就会自然的想到文中所提到的地点。

我去北京的时候,还是二零零五年,那时候地铁还只有一二号线,可城里的房屋早就不是郁达夫那时“北平到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的北平了。

《故都的秋》标注的年份,说遥远不遥远,说不遥远,好像又有了些距离,文章的主人虽早已不在,可那些文字却在眼前,文字像小精灵,通过这些小精灵,依然能感受到主人从前的鲜活。

02 关于日记文

记得刚开始喜欢写作时,加过一个简书写作群,那时候不知道怎么写,经常抓耳挠腮,东拼西凑,想让自己的文字看起来“有文化”一点。

记得群里有个女孩,经常记录一些她的日常生活,什么做房产中介怎么带客户看房啦,哪里捡了只猫啦,幼年多么不幸啦等等。

后来就有群友读完觉得很反感,说天天写这些日记,一点营养没有写它干嘛,女孩很委屈,没多久就不再更新了。

那会虽然我也替女孩鸣不平,但是却也觉得写作就该是“正经”书写,而不该事无巨细唠叨一天都干了什么,怎么干的。

但是到了后来,慢慢想法就有了改变。觉得很多名人还写日记呢,再看这本《晴耕雨读,得闲饮茶》就更觉得日记文,其实也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因为那一刻的心情,那一刻的感慨,落笔成文,写上日期,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字。多年后回看,重拾当时心境,也是一种极好的体验。

03 关于读书

有时候我会有些自责,觉得自己真不是个读书的料,我挑书简直挑的厉害。

纯理论的我看不下去,故事太悲观的看不下去,像很多人奉为神作的《XX》《XXXXX》,不是死就是残的那种,我还是看不下去。

看《晴耕雨读,得闲饮茶》里老舍写的《读书》篇,写的简直太实在,太幽默了,把一些他不爱看的几种书都批了个遍,读起来还挺痛快(一想到他后面的结局,就没那么痛快了)。

他说常常想杀写《三字经》这类书的人,但是一个也没杀到,原因是写那些书的人早都死掉了。

他说:“我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明白完了,紧跟着就糊涂了:昨儿个晚上,我还挨了小女儿一个嘴巴。我知道这个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两岁。

对于概念公式类的书,老舍也不喜欢读,因为他觉得读不懂,比如朋友让他读的一本叫《相对论原理》的书。

他把它归为第二类,他说:“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

看着这些幽默的文字,也就可以宽慰自己,你看,连老舍这样的作者都不是什么书都能看的下去,我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每个人喜欢看的书不一样,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好啦,总比刷短视频强呀!

又1300多字了,少写点,关于这本书,就写这些吧!

看完了,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