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是秋波动人心

 wps0321 2023-09-25


♣ 周振国

秋景秋色美,秋水秋波自然也美,唯其美,才被用来比作佳人或佳人的眼神,譬如秋水伊人、望穿秋水、暗送秋波、秋波盈盈等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秋波来形容美人含情的眼神,有人说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当皇帝不行,也无心,却堪称千古词人,因为小周后所迷,为她写了三首《菩萨蛮》,其中一首有句:“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小周后在姐姐大周后重病期间应召进宫陪伴,和李煜暗生情愫,大周后病逝后,上位皇后。李煜善于用水创造意象,譬如他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冯梦龙笔下的许仙,是为白娘子的秋波所动。《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有描述:“那娘子和丫鬟舱中坐定了。娘子把秋波频转,瞧着许仙。许仙平生是个老实之人,见了此等如花似玉的美妇人,旁边又是个俊俏美女样的丫鬟,也不免动念。”这一动念不要紧,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一场感天动地的人妖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这是《西厢记》中的曲词,其中提到的莺莺“临去秋波”,被人称为史上“第一秋波”。赴考的穷愁书生张生,在普救寺撞见了身披孝衣、为亡父做道场的相府小姐崔莺莺,被莺莺的美丽所惊倒,瞬间“透骨髓相思病染”。而莺莺见来了生人,便急匆匆回避走开。张生望着迅即离去的倩影,顿感天地无光,几近绝望。而恰在这时,莺莺含情回望了张生一眼,这一望不要紧,直令张生魂魄重归、大喜过望。明人萧孟昉《萧氏研邻词说》中有言:“兰麝留香,珠帘映面,去后象也;春光眼前,秋波一转,去后情也。”莺莺的回眸一望,不独张生,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春心荡漾,一出《西厢记》也因此留名千古;并且王实甫之后,历代文人争相做起“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评赏文章,清人徐震著《美人谱》论美人之韵,还将“临去秋波一转”作为压轴之韵。

秋波顾盼生辉、千娇百媚、销魂摄魄,但终归得有人送,不管是明送还是暗送,迎面相送还是临去回眸,否则一切都白搭。《晋书·谢鲲传》载:晋朝名士谢鲲年少扬名,放达无忌,见邻家高氏之女有美色,便以言语挑逗,正临窗织布的美人怒他无礼,随手投梭打他,不料竟击断了谢鲲的两颗门牙,这事一时传为笑谈,后人还用“投梭折齿”来比喻女子抗拒男子的挑逗引诱。苏轼在其诗《百步洪》中,便借这事和好友王巩、颜复开玩笑:“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苏轼任徐州太守时,王巩、颜复曾一同造访,苏轼便陪同他们在徐州游玩,但王颜二友挟妓同游,不知是美人不高兴了还是怎么的,苏轼开玩笑说,佳人不肯回秋波呢,你们啊恐怕要落得谢鲲那样,想搭讪却还要防备她的飞梭呢。

但秋波也并不一定只是女人的专利,譬如大观园中的贾宝玉,人家天生就长有一双秋波眼,这个怕是更厉害。且看《红楼梦》原著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对宝玉面容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所以呢,宝玉和大观园中的小姐丫鬟们成天眉来眼去、眉目传情,玩得够嗨;不过在老爹贾政面前,宝玉的秋波就不灵了,两眼只有发呆的份儿。

照说呢,春天也美,或许有人还更喜欢春天,那么为什么不用春水春波来描写女人的眼睛呢?其实有拿春水来比喻女子明亮的眼睛的,但这种比法少,唐诗人崔珏有句:“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有意思的是,后人几乎一律用“秋波”来解释诗中的“一眸春水”句。恐怕说到底,还是文化传统或习惯使然。“春”字对于女性来说,用得不好未必就中听,譬如眼含春水、春波荡漾之类,因为还有成语春心飘荡、春色撩人呢;而秋水秋波相对来说娴静细腻、温柔含蓄,不似春水春波有点泛滥,收不住,似更为恰当。这也算提个醒吧,可不能没事找事东施效颦,把送秋波弄成抛媚眼或投飞眼之类,这会让人想多或想歪的。其实真情所至,用不着挤眉弄眼,譬如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令古今多少人心动情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