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俗称蘑菇,其子实体硕大,是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中国是农业大国,食用菌为“白色农业”,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现已知的就超过350种,且食用和种植食用菌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营养学会2007年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提出,“一荤一素一菇”是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一菇”便是食用菌。食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众多营养元素,且低脂肪、低热量、易消化,是当下符合人民健康饮食需求的最佳选择。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使得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食用菌产值比重在农业中仅次于粮、油、果、菜,居第5位,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1 食用菌栽培历史 中国人食用灵芝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食灵芝的传说。《神农本草经》对灵芝就有记载,并对其药用功能予以高度评价。屈原的《九歌·山鬼》中描写的“三秀”就是灵芝草,因为灵芝1年开3次花,故名之,这是目前已知的描写食用菌最早的诗篇。古人对灵芝侧重其保健功效,对其他食用菌品种则是更关注其鲜美可口的味道。古代,采摘野生菌是获得食用菌的唯一途径;然而,经过几千年对食用菌生长环境、植物习性等的观察了解,智慧的劳动人民开始尝试人工种植食用菌。在唐末五代初,《四时纂要》就记述了“种菌子”的段木栽培法,标志金针菇的基本种植技术被人们所发现。公元7世纪,木耳的人工接种及培育的方法也相继被人们研究出来。香菇的种植于800年前起源于浙江的庆元、龙泉一带。据悉,200多种食用菌可试验性培养,100多种可人工培养。近年来又增加了多种食用菌的种植。 2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壮大。从砍树砍花的自然接种法,到人工接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变大、产量增加,其栽种的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生产规模变大,产量提升 从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及产量来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逐渐成熟,工厂规模越来越大。2022年12月,由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可知,2021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4133.94万吨比2020年增长了1.79%;2021年总产值3475.63亿元,比2020年增长0.29%。(202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4061.43万吨,2020年总产值3465.65亿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食用菌的产量不断提升,加工增值能力不断提高,产业效益和出口创汇不断增加。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值千万以上的县有500多个,亿元以上的县有100多个,从业人口超过2 000万;全国生产加工及贸易企业繁多,工厂化生产的企业有近800家,分布于江苏、福建等多省;超百万元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在中国有300家以上。 栽培种类趋于多样化 中国具备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从目前食用菌的种植品种来看,传统的、被市场熟知的食用菌品种如香菇、木耳、金针菇等的栽培还是占主要地位,但一系列新品种也越来越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成为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2021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显示,香菇依然是产量最大的品种,占总产量31.34%。比上年增加107.52万吨,增长9.05%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常规主品种有7个,香菇(1295.72万吨)、黑木耳(703.44万吨)、平菇(611.34万吨)、毛木耳(220.69万吨)、金针菇(214.57万吨)、杏鲍菇(205.18万吨)、双孢蘑菇(161万吨万吨);另外,市面上越来越受欢迎的还有蟹味菇、海鲜菇、秀珍菇和白灵菇及一系列珍稀新品种如真姬菇、白灵菇、灰树花等。 形成明显区域产业集群 从食用菌的主要产出地域来看,黑龙江伊春、牡丹江,吉林黄松甸镇等地盛产黑木耳;香菇主要产出于浙江庆元、河北平泉、湖北随州、河南西峡、山东淄博等地。此外,浙江龙泉产灵芝,浙江江山产白金针菇,辽宁沈阳产蛹虫草,江苏射阳产平菇,福建漳州、河北唐县产杏鲍菇,福建古田产银耳、金堂姬菇和羊肚菌。食用菌的区域产业集群,是市场需求、环境条件、政府帮扶的共同促成产物。食用菌产业集群使该地方的食用菌产业都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加上地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能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增强了食用菌生产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使食用菌产业收益不断增加。不仅如此,食用菌区域产业集群还能促进地方第三产业如餐饮业、旅游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产业发展,食用菌菌种销售、副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包装印刷、物流运输等多个产业也相继得以发展。 3 存在问题 产业发展不平衡 食用菌生产规模大的地区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但食用菌产业发展未成型的地区还是基本采用分散型的经营方式,由于技术支持欠缺、产品文化内涵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的盲目种植、收益不佳等问题接踵而至。如何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合理栽培、增加收益、促进地区特色品牌产品打造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因食用菌菌棒生产技术、制菌、灭菌、出耳等环节复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导致食用菌生产品质不佳;另外,食用菌富集重金属的传言也给食用菌产业带来了大的冲击。食用菌作为健康、营养的食品被人们所喜爱,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稀缺 虽然我国栽种的食用菌品种数量不断增加,但其中很多是国外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稀缺,我国本土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栽培研究工作仍需努力。 4 未来展望 传播食用菌文化,促进文化与产业相融合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深度挖掘,如从历史文化内涵、健康饮食、医疗保健这些方面着手,帮助食用菌产业进行转型,形成地方特色品牌,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 近几年,健康“菌衡饮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难得的具有荤、素双优势的食品,且一些菌类还具有一定的防癌、抗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效果,利用好“一荤一素一菇”的“菌衡饮食”文化及药用类食用菌“延年益寿”的保健养生文化,以地区集群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提高品质,增加食用菌产业市场 随着国民健康养生理念的转变,食用菌在国内的市场潜力很大。保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保证其高品质。要保证其高品质,一是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当地食用菌自然资源,给食用菌以适宜的栽培环境,既避免品种的地域不适应性,又可大大降低设施管理的投入;二是借鉴运用,需要借鉴一切先进技术与设施施发展食用菌产业,借鉴不是盲从,学习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技术经验,将其运用于地方食用菌品质的优化、产量提升、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走出一条“低成本、低能耗、健康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地方食用菌可持续发展道路。 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促进品种多样化 良好的食用菌野生资源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中国具有丰富的食用菌种质资源,但随着食用菌生长环境被人为地大规模破坏,食用菌的种质资源正面临危机。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就地建立食用菌资源保护区,或者异地迁移至种质库等措施可使食用菌种质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种质资源的保护既有利于食用菌产业长久健康的发展,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利用好丰富的野生资源,开发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品种,供广大人民种植与食用,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 (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周利利 沈卫新 赵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