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蒙深谷见人家 ——评诗词集《白水》

 杨丽萍瓶会泉 2023-09-25

文/范光明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部分。在今天,诗人对于诗词写什么,不仅是“旧甁装新酒”的问题,更是诗人体现思想抱负、精神境界的问题。诗词同现代诗一样,是诗意栖居的事情,是诗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格局的事情,是对诗歌艺术追求的事情。《白水》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获得了令人敬佩的成果。它视野开阔,情感丰盈,格调高雅,满满的家国情怀、感悟生命、悲悯情怀等等,无处不体现诗人的诗歌精神。

一、一杯白水,盛满着人间诗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手捧《白水》时,一眼看去就觉得它在平常中有着不平常,像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现一件寻常的事情,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味。《白水》是六盘水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杨丽萍和《凉都雅韵》主编张秋会俩夫妻共同创作的首部诗词集,收录2010——2022年的作品,取名:白水。白水,就是清水,如井水、泉水、溪水等,人可以直接饮用,洗菜做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白水来自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一句话,人类离不开它。白水,也指白开水,不仅有清水一样的功能作用,主要是在一定场面专给人喝的热水,没有任何添加剂,它属于是纯天然的水,绿色卫生,可放心饮用,有敬客人之意。因此,白水作为诗词集的书名,自然有了深层的含义和诗性的意蕴。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看,可以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从物质层面来说,人类离不开物质,或者说离不开物质文明;从精神层面来说,人类离不开文化,因为文化是精神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离不开精神文明。人类优秀的文化种类很多,都要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创造了闻名世界的诗歌文化,《诗经》、唐诗、宋词等,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毋庸置疑,诗歌文化是人类文化特有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精神文明需要诗歌文化。《白水》属于诗歌文化的一份子,既传统又现代,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朵鲜花。《白水》收集诗词500首,分为“谷底潺潺吟小草,云端滚滚舞悬崖”“洗心难会心中意,拍岸方知崖上沙”“只怕红尘春色少,更将波浪卷成花”三篇,其中有在全国诗词大赛获奖的作品,有在《中华诗词》《中华楹联报》《诗国》等公开刊物发表的作品,有入选全国诗词多家选本的作品。

六盘水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奇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有西南煤都之称,有中国凉都之美誉。六盘水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历史文化悠久。二十万年前在盘州大洞生存着“大洞人”;八万年前在水城硝灰洞生存着“水城人”;一万年前在六枝桃花洞生存着“桃花洞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地,出现过古夜郎国文化;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开始进入这里;明朝时期,留下“屯堡”文化;红军长征时期,留下长征红军文化;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留下“三线”文化;还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40多个少数民族,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六盘水和全国各地一样,取得破天荒的成就。作为六盘水人,我们如何不吟唱?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吟唱。伉俪诗人杨丽萍、张秋会刚出版的诗词集《白水》,就是一种方式在深情吟唱。

二、抒写家国情怀与乡愁,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家与国的意识,都有着家国情怀。家是家庭,是小家,是每个人生活的休养的港湾。国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国,是我们生活劳动的大地上,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灵魂的栖息之地。家国情怀,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动力源泉;是我们敢于担当、用于创新、艰苦奋斗的前进动力;是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过程中,在每一种行为、每一个细节里的精神风貌的体现。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往往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白水》开篇《水调歌头·恩师王中强》,是诗人献给恩师王忠强的词。词的上阕写道,“登上讲台久,捧卷笑花丛。乘风盛世书海,今日亦英雄。自哂弄潮之辈,只是扁舟一叶,趋利像渔翁。且绘神州梦,再到月宫逢。”这首词读来情感动人,有满满的师生之间的同志友情,又有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王中强老先生,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人;1949年在黄埔军校毕业时,参加了起义队伍;新中国成立后,它积极投身教育事业,1951年创办安乐小学,后又创办团结小学;曾在黔西师范学校任教。诗人也是学校教师,对恩师的敬重,有感恩情谊,更主要的是在于恩师为人师表,尽心于教育事业工作,在为祖国建设中,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无疑,诗人也借此词抒发出一腔家国情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搞“三线建设”。在196710月成立六盘水地区,由六枝、盘州和水城(包括钟山)组成,主要以煤炭和钢铁为产业。197812月,六盘水地区改为六盘水市(省辖市)。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1968年,徐春刚从学校毕业就从辽宁本溪来贵州水城,在水钢工作,时年二十二岁。他是“三线”建设的参与者,是六盘水五十多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他退休后一心(志愿)扑在孩子教育上,发扬“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自编讲稿一百多篇,听课人数达三十万,受到团中央、省、市各部门表彰,成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这样受尊敬的老人,值得我们铭记和歌颂。看看诗人为他写下的《全国优秀少年铺导员徐春刚》:

又捋袖子向前方,三线风流几许长?

挚爱少年学备课,深思历史话图强。

奔波不惧寒霜苦,倾力但求花朵香。

讲罢文明讲诚信,领着小鸟去飞翔。

此诗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抒写徐老的一生,把在水钢工作38年的过程一笔带过,主要落墨在退休之后做铺导员的生活状态。一方面,艺术地表现徐老义务做少先队铺导员的精神面貌,艺术地表现徐老专心为社会无私奉献余生力量的人格魅力,体现徐老的人生格局与情怀,是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生命中。另一方面,隐含着诗人对徐老的崇敬之意,诗性地弘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格调高雅,反映时代,抒写历史,往往是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如《水调歌头·彭德怀视察六盘水三线建设》《渔家傲·邓小平在大三线六盘水》《满江红·国庆70周年阅兵》《沁园春·中国凉都》《沁园春·水城》等,都是这样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情怀的情感,仿佛感受到心灵里漾起层层涟漪,在滋润着我们的生命。

    乡愁是我们美丽的、远逝的、悠远的家乡历史记忆,它与家国情怀有割不断的关系。谁也抹不去乡愁;谁也不会为乡愁而不咏叹、抒写和追忆。请看《乌蒙牛》:

    未了高原几许情?至今耕地入云层。

    犁铧尤记荒凉在,泥腿常思坎坷行。

    俯首倾听白发语,无言怕扰牧笛声。

向天一曲牛郎韵,织女纷纷聚水城。

诗人抒写“乌蒙牛”是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白鹤公园里的雕塑,位于黄土坡西坡脚边,它雄壮强劲,昂首云外,“牛劲”冲天。笔者对白鹤公园及“乌蒙牛”太熟悉了。在这块土地上,近四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直铭刻在笔者心灵里,想要抹去都不可能。

1984年初秋,笔者从盘州老家到六盘水市商业学校上学,学校在现今康乐北路市三中边。那时,黄土坡房子不多,除市政府大楼、百货大楼和一些民房外,多处是荒草地和包谷地。当然,黄土坡西坡就显得更荒凉些,荒草、荆棘、乱石,还有几座坟,偶有一两头牛在吃草,时有一群鸟儿叫鸣。那时,几乎每个周末,同学们会到这西坡上玩耍,看见坡脚一片包谷,长势喜人,不由得惦念起家乡自家地里的庄稼;尤其喜欢看夕阳,红得把整个梅花山都浸染红了,把路过的晚云也浸润红了,心里感觉甜美,有无限感慨,充满着美好愿景。笔者1986年7月商校中专毕业,九月分配到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市农科所搬迁到徳坞西宁村,与市农校交界;2003年初,市农科所合并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底,在黄土坡买的住房,离康乐北路一百多米,离原商校旧址不足一百米,离白鹤公园一百五十米。黄土坡西坡随公园建造而成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里是白鹤村地盘,故取名白鹤公园,它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钟山大道黄土坡往西至徳坞方向,一高架桥横穿白鹤公园,故桥名白鹤高架桥,为公园一道风景,颇为壮观,也为公园增添一道特有的“风味”。“乌蒙牛”在公园南边,身高两米多,一身金光闪亮,四肢壮实,常有儿童在它身下玩乐,常有游人在这里照相留影。休闲时,笔者常常散步到这里,所以这里如画境一般了然于心,而“乌蒙牛”在心里占有一席位置,自然有深厚的感情。

总之,读了《乌蒙牛》,深切感受到这首诗:浓缩着这块土地上神奇变化的影像,隐藏着六盘水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饱含着诗人那乡愁与追忆的诗情。

三、感悟生命意义,探寻人生价值

生命是在自然界中具有自我繁衍生息的、不断提升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的存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过程。生命力是生命活动的能力,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能力,它包含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能量。我们对于自身生命的认识与感悟,主要是对生命力的认知和探究,如何理解生命在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发挥生命的价值作用?恐怕这些都没有答案。我们因个体的存在有着不同的模式,所以对生命的感悟就有着不同的认知,对人生的价值就有不同的追求。

生命的过程是神奇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既有脆弱的一面又有坚韧的一面,因此珍惜生命的同时,更要尽力发挥生命的能量。我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尊重人类的发展道路,就是尊重人类不同民族的文化。对周围自然界的生命,我们也要尊重,而且还要关心爱护、敞开“厚德载物”的胸怀,让它们活得更好。继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树立正直的“三观”,投身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我们感悟生命和追求人生价值的基石。当翻开《白水》一书,就有这样的一种文化气场,在鼓动人心,让人感受颇多。

看《清平乐·知天命》:

孰能无过?日子天天过。如果当年知对错,上下何须求索。

休管是是非非,慢说云去云归。倚剑风中小憩,红尘不挡光辉。

人有了生命,就有了人生的道路,像江河一样,是在不停地流向大海的路程,并没有回头路。日子是人生路上的每一天,好过与难过都得过,不能选择。一个人年轻时,涉世未深,对世界的看法难免幼稚,不全面,做出不妥当的甚至错误的事情,这是逐步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过去的日子就让它过去,不必纠缠于心,要释怀,要学云来云去,悠然于天,坦然而过。成熟的人,在自己生活中,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该斗争就斗争,当然要以自己生命为重,该休息就休息,把握好自己命运,何去何从,顺其自然,勇于作为。社会不会忘记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社会需要为社会付出正能量的人。大概这些就是《清平乐·知天命》给人的精神气息。

乌蒙高原是山的大海,群山连绵千里。生活在这里的人,就是生活在山海之中。山高云淡,天蓝水绿,林荫谷深,村美人勤,是人间的好地方。我们生活在这里,面对生活,有甜也有苦,有骄傲也有遗憾。面对过去,笑谈人生,热爱生命,珍惜当下,这便是我们生活里该有的态度。面对家乡山水,要抒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豪情,要书写生命壮美的诗歌。看《扫红尘》:

茅檐有意避浮云,只是深山不够深。

泼墨常描龙柏树,举杯尤念稻香村。

笑谈一段糊涂梦,游戏几回尴尬人。

莫问东风何处去,侬家兀自扫红尘。

《扫红尘》,不是诗人抒写人生中的豪情吗?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灵动舒畅的诗语,艺术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给人一种精神愉悦的美感的意境。

再看看《浪淘沙令·秋语寄爱人》:

两岸绿蒹葭,万朵黄花。齐来世上展风华。更有征鸿牵袖子,啸傲天涯。

赏过了仙葩,又赏烟霞。不如浊酒与清茶。愿用今生来等你,一起出发。

莽莽高原,秋色神秘,山水缠绵,任凭思绪浮想。蒹葭苍苍,黄花满地;炊烟朦胧,风雨冷寂。山野空旷,天空无垠;白水如镜,恰映人心。勇闯江湖,征雁远行;经过风雨,见过彩虹。回眸一笑了,都在清茶浊酒里。今生有幸遇上君,天缘定要倍珍惜;携手一生同共度,来世更要在一起。诗人在《浪淘沙令·秋语寄爱人》中如此表现自己生活与灵魂的状态,以及坚贞圣洁的爱情。诗人视爱情为人生最大的美事,并决心与爱人一起走向明天,在人生的道路上绝不分离。无疑,人对于美好的爱情,如同对于宝贵的生命,在人生价值取向中,不可或缺,否则就会留下人生缺憾,这就是诗人的爱情价值观。

感悟生命意义,探寻人生价值,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一个命题,也是人类永恒的命题。所以,关于这类命题的作品不会过时,而且还比较多。在《白水》书中,写这种命题的作品多,如《松(三首)》《竹(三首)》《梅(三首)》《兰(三首)》《风(三首)》等等。在这些作品中,颇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体现诗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取向,展现了诗人在诗词艺术道路上获得的成果。

四、抒写悲悯情怀,展现人文精神

一个人,见别人有苦难有痛苦就会感同身受,就会有同情心,这就是悲悯情怀。对于诗人而言,情感的作用有时候是不亚于思想的作用,因为情感引发人的思想,再引发人的行为举动。在人类情感世界中,悲悯情怀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性特有的美德之一,因此说诗人在诗歌中不会缺少悲悯情怀。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在文化精神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一种向度上,都属于人类特有的人文精神。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苦难生活的关切,对自然灾害问题的思考,往往是诗人悲悯情怀的自然表露。

具有悲悯精神的人,胸中总有慈爱之心,关爱和扶助别人之心。如果人类社会缺少悲悯精神,那么社会良知和文化道德就会失去灵魂依托,就不会有爱心,就会对别人不幸与苦难无动于衷。善良的人,一定有悲悯情怀。诗人,一定具有一颗悲悯的心。诗人在创作的作品中,常有悲悯精神,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在诗作里不能缺少这种精神。

看诗人写给农民工的《渔家傲·农民工》:

满脸谦恭迎面笑,不嫌活路酬金少。举起新楼云上跳。通天道,足音总比晨曦早。

千里乡关烟渺渺,归期依旧难知晓。谁在黄昏吹口哨?山歌调,风中绕罢胸中绕。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伟大时代进程中出现的中国式现象,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历史性的奇迹。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国家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是辛勤劳作、默默无闻的基层劳动者。他们是离开农村家乡的农民,是淳朴、谦让、和睦、不嫌劳累的一支国家建设队伍。他们在建筑高楼大厦,在建筑公路铁路,在各种工厂干各种工作,是天亮干活,日落收工,几乎没有周末、节假日。他们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和父母老人,就发生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许多故事。他们因工作原因,在春节期间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他们会在旁晚休息时,哼哼家乡的老歌谣,把思念和祝愿从心灵里表露出来,其歌谣曲调是“风中绕罢胸中绕”。不难看出,在这首词中,诗人所表现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也表达出诗人的悲悯精神。

又看看《留守老人》:

高山无奈东流水。儿去南方,孙去南方。只剩三餐苦药汤。

残身尤为田园痛。风里苍苍,雨里苍苍。不怕天荒怕地荒。

《留守老人》表现了留守老人的生活与灵魂状态。在当今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儿孙都去了远方打工,只留下老人守着老房,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曾经是赖以生存的有限的土地。他虽然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生活艰苦,只剩三餐苦药汤”,但还是坚持田地间耕耘,风里来雨里去,只为一年的庄稼,哪怕收成不够理想,也绝不让土地荒芜。他对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深深地爱着,在生命里有着难以隔开的感情,也是今生灵魂栖居的地方,生死不离。从这首诗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悲悯情怀和诗歌文化的人文精神。

再看看《落叶》:

萧萧君自下,一夜瘦关河。

难忘双唇味,更思十里坡。

来时皆梦幻,去日总漂泊。

从此天涯路,谁人与对酌?

《落叶》通过落叶的意象,以叶拟人,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一种人文精神。人生的路各有不同,多数人以“落叶归根”为归宿、为结局,是平安幸运的。少数人则不然,走上了一条没有归宿的路。有人一生在外漂泊,走上离家乡越来越远的路,要想回家乡就难。他年轻力壮时勇敢地去追求美梦,年老体弱时还在外漂泊,像一片落叶,被风吹到远方,没有知己,不知道命运会有什么结果,“从此天涯路,谁人与对酌?”,有谁会关心他的命运及结局?无疑,这种感悟人生的诗,入情入理,容易抵达人的心灵里,使人联想、思考。诗中除了体现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还体现诗人隐藏在背后的忧患意识,给人想象的空间大。

抒写悲悯情怀表露人文精神的诗歌,是常见又不会过时的体裁。除上述诗词外,《白水》中还有《沁园春·春运》《浣溪沙·对面山上的姑娘》《临江仙·孝心白条》等许多作品就是这类内容的体裁。在这些作品中,总体不错,在表现生活与灵魂状态、思想与精神风貌方面,有着时代的烙印,可圈可点,但不是都完美,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有的作品里,诗语的空灵性、精炼性还有提升的空间;意象不够饱满,缺少些细节描写;诗性挖掘程度不够深,意味不够浓。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创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歌艺术水平中,逐步去解决。

诗语是构成诗歌的基础,好的诗语是构造优秀诗歌的先决条件;意象是诗歌的“骨肉与灵魂”的载体,美的意象是打造美的诗意和意境的要素;处理好诗语、意象及两者关系的问题,是诗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根本要求。诗性是诗歌的品性,品性好,诗歌自然就好,它是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体,是诗歌审美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在诗歌创作中,对诗语与意象要高度重视,要最大程度的要求自己处理好它们的问题。

最后,笔者读《白水》后感而吟上两句:“高原秀山出奇花,乌蒙深谷见人家。一杯春茶溢诗意,两枚红桃醉云霞。”以此赠给伉俪诗人杨丽萍、张秋会。春茶、红桃是指水城特产水城春茶、红心猕猴桃,这里借指一本《白水》书与伉俪诗人的两颗诗心。艺无止境,愿诗人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在诗词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加理想的硕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