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阳“九蒸九晒”古法姜茶

 见青黄 2023-09-25

一场秋雨一场寒,在天气转寒的时节,喝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辛辣碰撞回甘,香郁牵手醇厚,才下舌尖,暖上心头。

温州平阳县就有一碗传承百年的姜茶——平阳五明堂“九蒸九晒”姜茶,作为温州老字号品牌,以其性温和的口感而广受好评,先后上榜2022年第三届“浙江特色伴手礼”名单、2022年“温州特色产品伴手礼”名录。传承百年的醇香背后,离不开三代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和与时俱进,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姜”心比心

古法工艺守护老味道

一杯姜茶好不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每年去全国各地参加几十场展销会,懂行的一尝便知,'九蒸九晒’的古法姜粉不仅口感好,而且不上火。”平阳九蒸九晒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蔡万奖说,要做到这两点,选材、火候、时间、温度、加生地的时机、研磨方法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细把握。

所谓“九蒸九晒”姜粉,即炮姜,需用生姜为原料,通过九蒸九晒炮制成姜粉。在制作过程中,蔡万奖只选用产自平阳本地的小黄姜,在无菌清洗车间里清洗后留皮整个放入蒸锅,可防止营养流失,依次经过蒸、焖、晒环节,其间需加入生地同蒸去燥,每次蒸后再焖上2-3小时,促进姜粉中蛋白质分解。

如此足足循环9次,既考验耐心也考验手法,多一分差一毫,口感和效用都谬以千里。比如“蒸”的温度把控就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将生姜中的姜辣素转化为姜烯酚。十来斤姜经过九蒸九晒的工艺,最后只能制成一斤粉。

“九蒸九晒”工艺,始见于《本草纲目》的记载,而蔡万奖与“九蒸九晒”的缘分,却源自他的妻子周荣。周荣是民国初期名医黄定武的外孙女,当年黄定武自制“九蒸九晒”姜粉,用于治疗产后伤食症甚佳。在他留下的手抄医书中,就有对“九蒸九晒”姜粉制作工艺的详细记载。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周荣从小对家的记忆,就是每天早晨那一碗姜茶,含一口在嘴里,随着辛味蔓延,鼻息瞬间通畅,辛而不辣的姜茶顺着喉咙一路往下,熨帖舒服了整个胃,由舌尖一路暖到心房,这个雷打不动的习惯由周荣再教给丈夫、孩子们。“我们希望守住这方味道,传承好古法技艺。”2009年,蔡万奖与周荣创办浙江天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想要留住传统味道,满足更多追求原汁原味的消费者。

“姜”来可期

打造姜文化特色产业

走进位于平阳县昆阳镇水亭村的天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空气中都弥漫着辛辣的小黄姜气味,工作人员忙着掰姜、洗姜。如今这里已经建设成集生姜种植、姜粉及中药材加工为一体的九蒸九晒姜粉生产基地,合作农户逐年增加,拥有一百多位员工,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带动着一方村民鼓起“钱袋子”。

2011年夫妻俩注册了“五明堂”商标,并于2018年被认定为第四批“温州老字号”,产品也从最开始的姜粉,拓展出红糖姜茶、老姜糖、姜酒、老姜汗、端午盐、姜米茶等多线品种。“其实姜茶是男女老幼咸宜的,我们希望多样化产品,能让大众走出姜茶不适合男性饮用、爱上火等误区。”蔡万奖说。

受凉时饮红糖姜茶、产妇坐月子时食姜粉红糖茶是温州的民俗民风。如今,五明堂最畅销的产品也是红糖姜茶,本地红糖的醇香伴着姜的辛香融合释放,让不少女性客户爱不释手。老姜糖是在洗净熬制出的浓郁姜汁中,加入芝麻、麦芽糖等混合,冷却后切成的糖块,入口先是甘甜,随着糖在嘴里化开,浓浓的姜味占据了整个口腔,是老少皆宜的零嘴。

姜酒采用糯米饭和九蒸九晒干姜配对本地优质乌衣红粬,经过两次发酵酿制而成;老姜汗则是九蒸九晒姜汁浓缩精华,用于外敷……平阳的一块小黄姜,经由蔡万奖夫妻俩的不懈努力,不断在包装上便携化、功能上多元化,借助于电商平台,走向零食化、日用化和潮流化发展之路。

2018年,蔡万奖与周荣在水亭社区建设九蒸九晒姜茶制作技艺非遗体验基地,手工切片机、木制蒸笼、竹筛晒姜、脚踏制作姜粉器具等传统器具及工艺文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带领一批批研学孩子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姜,为九蒸九晒姜粉制作的传承再添“一把火”。

“希望平阳这一碗姜茶能真正走向全国。”据蔡万奖介绍,目前公司客户集中在沿海地区,年龄从60后到80后不等。除了与院校对接外,他也多次与企业沟通,设计更新品牌logo,尝试融合牛奶、奶茶等产品混搭,征服年轻人的胃。记者 冉梦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