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长之谜: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玄学?

 遇事明言 2023-09-25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都自认为是「哲学家」,而非「经济学家」,更不是「科学家」。
当时的经济学只用到很简单的数学,亚当·斯密也从来没有从数学上认证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如何实现财富的最优配置的。
后来的经济学者对此很不满意,试图把经济学变得更「科学」。他们尝试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经济现象,就像物理学家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物理现象一样。
1972年法国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发表了《纯粹经济学要义》。他把经济体看成一个封闭系统,其中财富的数量和种类是一定的,它们被随机分配给了有不同偏好的人。这些人可以通过交易来达到资源的「均衡状态」。
所谓均衡,是瓦尔拉斯从物理学领域借用的一个概念。是指「系统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力、影响和反应等相互平衡,因而不会发生任何净变化。
因此,瓦尔拉斯认为经济也是一个封闭系统,在某个价格点上,供给恰好等于需求,这时市场就出清,经济就实现了均衡,资源也就得到了最优配置。
这是主流经济学的重要转向,也就是边际革命的开始。之后的主流经济学家,往「均衡模型」里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工具,也让经济学看起来更像「科学」。
但这样做的代价也是非常高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也许,100多年前从瓦尔拉斯这:
01
主流经济学已经跑偏了

1)过于理想化的「经济人」
经济学想要达到物理学那样精确,就意味着经济体中的个人,也得像物理世界的物体一样,行为模式是统一的、可预测的。
如何把现实世界中千差万别的人类行为,变得可预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瓦尔拉斯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假定每个人都绝对自私,又绝对理性。
但实际上人既不是完全自私的,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当然,现实世界也没有绝对的直线,但数学家可以抽象出一条绝对直线来模拟现实。为什么经济学家就不可以把人类行为抽象化呢?
其根本问题,不在于抽象化了人类理性,而是错误理解了人类理性。
认知模式有两类:归纳法和演绎法。人类最擅长归纳法:是从已有的知识中归纳出认知模式,再把这种模式套用到新知识当中去。而计算机擅长演绎法:即给定一些前提条件,然后通过一系列逻辑推演,得出新的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人们大多时间都在用归纳法做决策,而「经济人」却假定人和计算机一样,是在用演绎法做决策。这两种决策方式都是理性的。但决策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模型很难解释真实的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况且,「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绝对理性,那么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学习来进步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2)经济系统不是「封闭系统」
在瓦尔拉斯的时代,物理学界还没有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封闭系统中的「熵」会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当混乱值达到最大时,系统不再产生任何变化,这就达到了均衡。
如果瓦尔拉斯知道熵增定律,就不会把经济系统看成是封闭的均衡系统。实际上,经济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不断地流入和流出,从而创造出新的秩序、结构和模式。
何况,主流经济学把经济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只研究其中的有限资源该如何分配,而不研究新增的财富到底是怎么来的。把最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当作系统的「外生变量」来处理,这也是一个重大缺陷。
3)经济学也需要自我进化
为了解释经济模型和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异,后来的经济学家不断对边际理论打补丁。比如「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等等。
但这些都不能突破边际理论框架的根本性缺陷。事实上,从瓦尔拉斯发起边际革命到现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理论框架并没发生太大的变化。
而与此同时,物理学的理论框架在不断迭代:从牛顿经典力学转向了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复杂理论等等。

因此近些年有经济学家提出「复杂经济学」,试图拆掉百年主流经济学理论,另起炉灶,彻底改变我们理解经济的方式。

这是经济学科一次重大的范式转移,其影响力不亚于量子力学给经典物理学带来的冲击。

02
经济领域为何总测不准

复杂经济学把经济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复杂」是指这个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很多。「适应」是指主体具有适应性,能够彼此交互、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整个系统也在不断地演进。
比如,蚁群就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单个蚂蚁智商很低,但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信号互动,然后完成像建造蚁穴、组织攻防等非常复杂的任务。
此外,人体的免疫系统、大脑神经系统、互联网系统,以及地球的生态系统,都是复杂适应系统。
把经济看成复杂适应系统,很多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就可以说清楚了:
1)经济周期
根据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当经济繁荣时,价格上涨,人们会减少消费,经济就不至于过热。而当经济下行时,价格下跌,人们就会增加消费,经济就不至于崩溃。
通过价格机制,市场就像是一个「恒温器」可以把经济控制在适宜的区间,根本不可能发生大的经济波动。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复杂适应系统,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动态性,能形成正反馈。这是一个加速、放大和自我强化的循环,它导致系统呈现指数级增长,或者指数级崩溃。
比如麦克风如果离音箱太近,会发出刺耳的噪音。这是因为,声音在麦克风与音箱之间循环放大,形成了正反馈。
经济周期就是经济体中正反馈的结果。比如,人们对未来悲观,会减少消费。而消费减少,生产就会减少。生产减少就业也会减少。人们就会更加悲观,进一步减少消费,最终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
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是失灵的,不可能靠市场的力量把经济拉回均衡状态。也许有人会说,无论是萧条还是泡沫,都不可能无限持续,经济终归还是会恢复均衡。
正如凯恩斯所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如果恰逢狂风骤雨的季节,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后大海将会复归平静,这样他们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就显得太容易、太无用了。」
政府干预的作用,核心就在于恢复市场信心,来阻断经济下滑的「正反馈」。
当然正反馈,也不只是带来负面作用,实际上它有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突破增长边界。
主流经济学有个著名的「递减」规律:生产者会出现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而消费者会出现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这迫使生产者不可能无节制投入,而消费者不可能无节制消费,所以供需才能维持均衡状态。
但正反馈机制,可以打破收益递减的诅咒。比如技术的进步,发明越多人类的知识储备越大,每个新发明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
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就是一种典型的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增可以打破主流经济学所谓的「均衡」状态,实现爆发式增长。
2)股市崩盘
根据均衡理论,股市会维持出清状态,直到有新消息传来打破均衡。就是说,股灾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在股市之外,比如受到重大新闻的冲击。
但这种说法,有时成立:比如9·11事件引发了美国股市的震荡。有时又不成立,比如1987年美国大股灾,当天根本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如果把股市看成「复杂适应系统」,即使是没有外部消息,股市本身的运行也会产生波动。
所有股票交易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有着不同的心智模式和投资偏好。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策略。
至于哪种策略会在某个时间获利,和股票本身的价值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其他人使用了什么策略。在这个高度互动的过程中,股市就会出现波动。
事实上,已有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技术完美地模拟了这个过程,最终证明:股市本身的运行就足以导致股灾。
进一步看,如果股市是「复杂适应系统」,那么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假设「随机游走理论」也是错的。
主流经济学认为,股票的价格是随机的。根据数学定律,随机数据应该呈正态分布,即钟形。因此主流金融理论和风险评估模型,就是建立在钟形曲线基础之上的。
根据这个模型,像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要宇宙寿命的几十亿倍才可能发生一次。但事实上,同等破坏力的崩盘事件,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
问题就在于,股票的价格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市场上所有交易者进行博弈的结果。这就导致股票价格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
幂律分布出现极端数据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这就是股市的实际波动往往比传统理论预测要高得多的原因。
如果把经济看成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很多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比如经济周期、股市崩盘,就说得通了。
那么,主流经济学一直没说明白的「财富的起源」问题,复杂经济学怎么看?
03
 财富到底怎么创造出来的?

1)主流经济学的一桩悬案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一直就有两个最重要的议题:一是财富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二是财富是如何分配的。
《国富论》书名直译过来,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的答案我们的中学老师也都讲过,就是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但很显然,光靠劳动分工,不足以解释近 200年人类财富的爆发式增长。财富的创造肯定还有其他来源。
可惜从边际革命开始,主流经济学只研究分配问题,不研究财富创造问题。他们把财富爆发归因于经济之外的因素,如技术的进步等,不在经济学研究范围内。
这使得财富起源这个经济学最重要、最本源的问题,成为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
2)经济系统是「进化系统」
复杂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里一个更小的子集,即「进化系统」。这里并不是在打比方,而是指,经济系统和生物系统一样,它们共享一套进化算法。
理论上,这套算法能在任何媒介中运行,可以是碳基,可以是硅基,也可以是语言文字,等等。进化算法的本质,就是在一个巨大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筛选的过程。
进化本质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在生物系统中 ,DNA 是编码,解读者是生物体。在经济系统中,商业模式是编码,解读者是企业。生物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选择环境就是裁判。
想象一下,你正在一片漆黑的未知区域。地势低的地方很危险,你得尽量往上走,去尽可能高的地方。你该怎么办呢?
你只能向四周随机迈一步,感觉地势高了就继续迈。感觉没变或低了就退回去,换个方向尝试。最终,你能来到一个局部的最高处。
这片区域可能有很多高矮不一的山峰,你可能只是来到了一座小山丘的顶部。这时你往任何一个地方走都是下坡。所以不能再用原来的方式,找到更高的山峰。
这时你要放弃原来的策略,进行大胆的随机跳跃,看能不能恰好跳到一座邻近的山头进行探索。只是,这样的跳跃风险很大,很可能失败。但只要有足够多像你这样的探索者,就一定能找到高峰。
这就是进化的算法。进化通过一步一步的渐变,和随机跳跃式的突变,来快速找到整片区域里的高峰。
进化就像一个赌徒,而且是一个胜算很大的赌徒。经济系统和生物系统都共用了这样一套进化算法,因此它们都是进化系统。
 3) 财富是「进化」出来的
生物系统的进化是盲目、随机的过程。但在经济系统中,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进步,都是人类有目的性的设计,两者能一样吗?
设计是否有目的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系统能出现足够多的变异,并且能够对变异进行选择和放大,从而创造出更具有适应性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增长,这才是进化的本质。
进化算法促成了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促成了现代社会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大爆发,也促成了 Chat GPT 等大模型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
当然,经济系统不止一种进化过程,而是三种进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物理技术的进化,如蒸汽机、计算机的发明。其次是社会技术的进化,比如货币、股份制公司、破产制度的发明。第三是商业设计的进化,比如商业战略、管理方法等等。
这三种进化过程的共同演进,促成了今天的财富大爆发。
04
 总结一下 

19世纪末的边际革命,使得主流经济学误入歧途,导致经济模型和经济现实严重脱节。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引入新的范式——「复杂经济学」,来理解各类经济现象。
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封闭的、静止的线性系统。而复杂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主流经济学基于,早期物理学的均衡视角。而复杂经济学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视角。
复杂经济学可以解释很多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
比如,经济周期是经济体中正反馈的结果。正反馈机制还能打破收益递减的诅咒,突破增长边界。
比如,即使是没有外部消息,股市本身的运行也会产生波动。股票的价格是市场上所有交易者进行博弈的结果,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
经济系统是「进化系统」,进化算法是事物发展的底层密码。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现代社会的财富大爆发、 Chat GPT 大模型的涌现,都是进化算法促成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有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