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度健康

 林伯8hzedoo7 2023-09-26 发布于福建

皮肤问题困扰着不少人,不单单是粉刺、痤疮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有荨麻疹、湿疹、皮炎......有的朋友半夜睡觉都会痒醒,身上都是挠过的痕迹。

问的朋友逐渐多了起来,今天就说说相关的中医知识,同时分享一个调理皮肤问题的好方法。

中医有句话讲“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其实就是认为喘和皮肤病特别难治,治不好容易“砸医生招牌”。

对于中医来讲,皮肤问题只是一个表象,其病因多数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气血偏颇和脏腑机能失调导致的。

我们细细想一下一些皮肤病是不是有这几种特征,先是“奇痒无比”,又红又肿,偶尔还连片起,还有疼和麻木感。

通常这个痒我们分为风痒、湿痒、热痒、虫痒和血虚痒。常见像湿疹、荨麻疹、单纯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皮肤干痒,都带有痒感。

临床上会导致皮肤瘙痒的疾病有很多,比较典型的,如湿疹、荨麻疹,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下中医常用的止痒方法,多为以下10种👇

1、祛风止痒

风热袭于肤表,营卫不和之痒,治宜疏风清热,药用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蝉蜕、浮萍、薄荷、杭菊花等。

风寒外侵肌表,营卫不和者,治宜散寒解表,选用麻桂各半汤,药用麻黄、桂枝、独活、羌活、细辛、辛夷、白芷、威灵仙等。

辨证加减:兼风毒之顽痒加乌蛇之类虫药搜剔之;兼脾虚之淫痒加白术、陈皮、砂仁扶固之;兼气虚之隐痒加黄芪、白术、大枣补益之。

2、理湿止痒

湿热互结,外受于风之痒,治宜芳香化湿,选用泻黄散,药用藿香、佩兰、薏苡仁、砂仁。

辨证加减:兼热者选用茵陈、滑石、白鲜皮、萹蓄、金钱草、豨莶草、土茯苓;兼寒者选用萆薢、槟榔、路路通、海桐皮;

兼血热者选用荆芥、益母草、赤芍、红花、丹皮、凌霄花;兼伤阴者选用何首乌、白芍、生地、熟地、钩藤等。

3、杀虫止痒

分内服与外用两大类。

内服驱虫、杀虫药仅作用于肠道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等,选用乌梅丸,药用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芜荑、南瓜子等。

外用杀虫止痒药颇多,如蛇床子、雄黄、川槿皮、藜芦、轻粉、硫黄、大风子、蟾酥、斑蝥、蜈蚣、芦荟、枯矾等。

4、清热止痒

主要指邪在气、营之间,外透,邪易走表,痒感更重;内凉,引邪入里,或留滞不去,痒亦难除,唯用清法较为合适。

治宜清热止痒,选用《医宗金鉴》消风散,药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生地、苍耳子、白鲜皮、连翘、绿豆衣等。

辨证加减:热重化毒者选用焦山栀、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地丁;热夹湿毒者选用黄柏、车前子、萆薢、海金沙、金钱草、蚕沙;热而夹风者选用青蒿、蝉蜕、木贼草、青葙子、桑叶、牛蒡子等。

5、润燥止痒

燥痒虽有内伤精血,外受燥邪所袭之殊,但其润燥止痒的根蒂乃在肝、肾两脏。

治宜润燥息风、滋肤止痒,选用地黄饮子,药用何首乌、天冬、麦冬、山药、沙苑子、枸杞子、干地黄、合欢皮、百合、钩藤、龙眼肉、东阿胶、小胡麻、白芍、夜交藤、紫齿贝、磁石等。

辨证加减:兼血热选用丹皮、紫草、白茅根;兼血虚选用桑椹子、玄参、熟地;兼血瘀选用丹参、桃仁、红花、苏木。

6、消食止痒

暴食鱼、虾、蟹和海鲜之类动风发物,胃难磨腐,酿致食毒发痒。

治宜消食导滞,选用保和丸,药用神曲、山楂、苏叶、蒲公英、胡黄连、广木香、乌药、谷芽、麦芽、鸡内金、大黄、陈皮等。

7、解毒止痒

金石药品,性温味烈,若长期内服常会导致阴灼液耗,皮肤瘙痒颇重,治宜护阴解毒、息风止痒。

选用解毒养阴汤,药用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玄参、生地、丹参、金银花、蒲公英、天冬、麦冬、地骨皮。

8、化瘀止痒

用于气滞血瘀,凝聚结块,经气不畅之发痒,瘀滞结块,痒时非抓至乌血外溢者,治宜活血散结,选用桃红四物汤。

辨证加减:瘀而兼热,选用生地、蒲黄、丹皮、赤芍、甲珠、桃仁、大蓟、茜草、地榆、丹参、凌霄花、郁金、山茶花、益母草、败酱草;

瘀而兼湿,选用马鞭草、路路通、花蕊石;瘀而兼寒,选用三七、当归、乳香、泽兰、川芎、石菖蒲、皂刺、王不留行、刘寄奴、苏木、血竭等。

9、醒酒止痒

饮之或过量饮酒后,温热之毒,积于肠胃者,治宜醒酒利尿,选用葛花醒酒汤。解酒之毒,一是从肌肤而解,选用白豆蔻、香橼皮、砂仁、葛花、枳椇子、西河柳、丁香、肉豆蔻、白扁豆、高良姜、煨草果、桑椹子、山楂等。

二是从小便而解,选用泽泻、猪苓、茯苓、白茅根、竹叶等,以上下分消其湿气。

10、补虚止痒

因虚致痒也并不少见,补虚止痒要分清阴、阳、气、血虚的不同,然后分别施治。偏于阴虚而痒者,治宜滋阴息风,方用沙参麦冬饮,药用石斛、沙参、天冬、麦冬、鸡子黄、干地黄。

偏于阳虚而痒者,治宜扶阳止痒,方用黄芪建中汤,药用紫石英、黑附块、上肉桂、补骨脂、山萸肉、沉香、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等。

偏于气虚而痒者,治宜益气止痒,方用四君子汤加味,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冬虫夏草、人参、甘草等。

偏于血虚而痒者,治宜养血止痒,方用四物汤加味,药用熟地、当归、阿胶、桑椹子、何首乌、白芍、夜交藤等。

老中医止痒十法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㾦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㾦㿔”。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燥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㾦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风邪客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治以滋阴润燥,凉血和营。

方用当归饮汤加减。

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生地、何首乌滋阴润燥;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有疹加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使阴血旺盛,瘙痒自除。

七、温通经脉止痒法:

肾阳虚气化无力,脾阳虚运化失调,复感风寒湿之邪,客于肌肤,阻滞脉络,外不透达,内不宣畅。身微痒起白色大块风团疹,遇冷则甚,四肢不温,舌淡嫩,脉细数。形成寒湿㾦㿔风。即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水肿性荨麻疹。巢元方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痒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则痒痛”。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细辛温经通脉,散表里之邪;当归、白芍补血养营;甘草、大枣甘温益脾气;荆芥、防风驱血中之风;白蔻温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苡米、通草利血中之湿。

脉络通畅,气血充盛,风寒湿邪得除,痒疹消失。

八、清热解毒止痒法:

因蚊、蚤、蜘蛛、毒虫等叮咬皮肤,毒邪内侵。《外科正宗》曰:“恶虫乃禀阴阳毒种而生,见之者,勿触其恶……凡有所伤,各寻类而推治”。虫叮咬释毒,侵结于皮络,郁久发热,搔之起红润硬块疹,愈搔愈多,遍及全身,发热汗出更重,痛痒交加,舌红脉数。

此属毒热结于皮络,治以清热解毒法。

方以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防风、羌活、牛蒡子宣散解毒,透痒止痒;大黄、黄芩泄热解毒,使热毒上下分消而解。

九、搜风除湿解毒止痒法:

巢元方说:“湿癣者,亦有匡廓,如出行侵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其里亦有虫”。因血热湿盛,复感风邪,风与湿相合结于阳络,郁久风胜,则化为虫,发生对称性痒疹,如两肘、腋、腘窝等处。痛痒之急,搔之流水,浸淫成片,逐渐扩大面积,而成湿癣,舌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除湿,搜风解毒。

方用湿癣解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搜风通络,以解风毒;黄柏、黄芩、银花、连翘泄热以清热毒;白藓皮、海桐皮、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萆薢通络燥湿杀虫以解湿毒。

久服湿癣自愈。

十、搜风解毒活血止痒法:

风热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化毒为虫,皮肤作痒,发生块疹成片,硬如牛领名曰牛皮癣。厚而干枯,色白而痒,搔起白屑,逐渐蔓延全身,舌红而干,脉洪数。乃风热血燥,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之干癣证。《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廓,皮肤索痒……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入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

治以搜风清热解毒活血。

方用宣风换肌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搜经络之风,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泄肺胃之热邪;丹皮、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凉血活血以散风(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首乌滋阴养血,润肌肤以除疡,白藓皮、蝉蜕、乌蛇善治各种癣疮。

此外治疗干癣病可配合蛇蜕油煎酥,研面每日冲服3克,大豆煎水服之,效果益佳。

对于这么“难搞”的皮肤问题,古代医者也潜心研究治疗的方法。接下来要说的是,明代“外科圣手”陈实功,记录在《外科正宗》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剂——消风散。

该方的组成主要为: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亚麻、荆芥、苍术、牛蒡、石膏各6克,甘草、川木通各3克。

原方是用散剂:粗略一看,药味还是比较多的。可以喝汤剂。

当归9、生地30、防风9、蝉蜕6、知母9、苦参6、亚麻6、荆芥12、苍术12、牛蒡12、石膏30,甘草9、川木通3克。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原文是这样写的:“治风湿病,浸透血管,引起成人和儿童的疥疮、瘙痒和发热成瘾性皮疹,并在全身散布云斑。”等疾病。

简而言之就是它能治疗各种皮肤病包括湿疹、荨麻疹等。这些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皮肤“痒”!所以称该药为“止痒神方”。

这个方子的配伍非常精妙,接下来就带大家解读这张方子!

苦参味苦。具有清热、除湿、止痒的作用,它是很苦的一味药,号称大苦药,苦到什么程度?

名列四大苦药之中。苦到你会皱眉,这么苦的药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降火。

所以口苦到极致,肠胃有湿热,一味苦参一煮水喝下去,口干苦就会消失。

如果是皮肤的瘙痒呢,苦参也可以用,湿疹发生部位在皮肤,与五脏相关的就是肺,所以中医的皮肤病多从肺治;

西医治疗皮肤病都是从皮肤表面入手,而中医治疗皮肤病往往从五脏入手治疗,从调理心肺入手。

《内经》说:“所有的痛痒疮都源于心脏”,心脏属于火,火可以生风,而肺能引风并带来湿气,因而从心入手去火,从肺入手去风除湿,瘙痒和疼痛就自然消失了。

这个方子的药理来源于“风邪在肌”的“痒”之源的理论。它考虑了风疹和湿疹病因的复杂性,使配方更加全面和完整。

以湿疹为例。湿疹不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但也不是一个小病,特别是“痒”。

严重的时候,会痒到心脏,很不舒服。俗话说,痛是可以忍受的,痒是不能忍受的。

本方采用荆芥、防风、牛蒡、蝉蜕,祛风透邪,发展出祛风邪于外的理论,具有祛风止痒的功效。

荆芥和防风可以说是祛风药中的经典抗神经性药。

在中医界,防风堪称“祛风第一药”。

医学圣人李时珍这样解释防风:“防风者御风,其功效是治风最重要的,故得名。”

防风的好处不仅在于抵御外风邪,还在于驱除体内的游风,达到防风效果有止风止痒的功效。

肺主皮肤,荆芥具有温表祛风的特点,除治感冒外,还常用于治疗瘙痒、风疹等各种皮肤病。

因此,两药合用,可增强心温解标和祛风祛邪的作用。在许多祛风药,如风热感冒药,几乎都有其影子。

蝉蜕是蝉的壳,中医取它散风热,透脱之功。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称其“轻清灵透,为治血病圣药。”

《本草纲目》言其:“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知了把壳脱掉,如同人把身体的烦热脱掉一样。

其次是潮湿。

苍术是治湿的灵丹妙药。苍术芳香化湿,苍术乃治湿圣药,不管是里湿还是表湿,它都能通治,在里之湿可以便涤化之,在表之湿可以发散解之。

木通与关木通、川木通有血缘关系。如果过量使用,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关木通和川木通不是一种药。虽然我们用木通很安全,但有些略知一二的朋友却很担心。

另外心脏往往连着血液,所以我们必须皮肤瘙痒就必须治疗血液。

中医认为,治痒还要治血,因为血虚则风燥,风燥就会在身体里乱窜,窜到哪里哪里就痒。

风是一种阳邪,所以要靠血这种阴性物质来制约它,所谓血行则风停。

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气血顺利运行起来的时候,这个风邪啊就自动消失了。

当归、生地黄、亚麻籽能补血润燥。

其用药意义约有如下三端:

一者因风湿热邪侵袭肌肤,郁结不散,每易耗伤阴血;

二者系方中诸祛风药与除湿药性皆偏燥,易损伤阴血;

三者乃外邪浸淫经络,气血为之郁滞,方中当归兼可活血,有助于祛风除邪,所谓“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其用药意义如下:

一是风湿热侵袭皮肤,不散,易消耗阴血;

二是配方中所有的祛风除湿药都是干的,易损伤阴血;

三是外邪浸透经络,气血不畅,方剂中的当归也能活血,有助于祛风除邪,所谓“医风为先,医血为本”。血和则风熄灭。

最后,一点甘草作为和事佬,调和药品。

这个处方的想法是非常明智的。它可以用来治疗大多数皮肤病,远胜西药。

对湿疹,荨麻疹,瘙痒,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均有很好的疗效,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好药!

温馨提示: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