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骨耻骨结合处骨软骨病(Van Neck病)

 影像吧 2023-09-26 发布于河南

话不多说,先来个病例:

男,9岁,3天前与同学玩耍时不慎被推倒,致头撞墙,后出现头痛,2天前开始出现头晕,伴频繁呕吐,非喷射性,不含咖啡及胆汁样物质。全腹部CT检查发现右侧耻骨可疑骨折,随后完善髋关节三维检查,如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析

  • 查体:骨盆挤压试验(-),骨盆分离试验(-),耻骨联合压痛不明显,双下肢活动自如,不伴疼痛,血运良好。

  • 征象描述:右侧坐骨及耻骨下支结合处局部膨大,并迂曲低密度透亮线,边缘凹凸不平;左侧相同部位见局部骨质密度增高区。

结论

坐骨耻骨结合处骨软骨病

      骨软骨病又称骨软骨炎,为多种复杂因素所致软骨病变,包括软骨变形剥脱、炎性反应、溶解消失等,多见于肋软骨、胫骨及膝关节,累及坐骨与耻骨连接处罕见,后者即坐骨耻骨结合处骨软骨病,又称Van Neck病(Van Neck disease,VND)。VND仅见于儿童也可称为耻坐骨软骨联合不对称,或者耻骨坐骨软骨不对称。

     坐骨耻骨区起源于2个骨化中心,分别位于耻骨上内侧和坐骨下外侧;上述骨化中心于出生时已形成,并于生后5-6个月开始骨化。坐骨耻骨软骨结合连接耻骨下支远端和坐骨下支,通常于7-12岁融合。Van Neck将儿童坐骨耻骨炎症性骨破坏征象描述为“耻骨骨软骨炎” ,VND由此得名。目前更多学者认为 VND发生与骨盆肌肉(内收肌、双腿肌肉及髂腰肌)机械应力有关,后者可致坐骨耻骨软骨结合的软骨层和骨化中心延迟愈合。随年龄增长,VND病灶可因骨性融合而消失。

VND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X线片与平扫CT表现为坐骨耻骨结合处局限性膨大,内部骨质密度不均匀,伴低密度区,病灶边缘不规则且伴硬化:其原因可能在于儿童坐骨耻骨结合处尚未完全融合病变可致骨骺无法正常骨化而引起脱钙及囊性吸收。

图片

上图:患儿 男,4岁,VND 骨盆正位 X 线片示右侧坐骨耻骨结合处骨质膨隆并向闭孔延伸 ,可见骨质溶解和透明区(箭示病灶)

MRI对软组织及其病变范围能很好的显示:

  • 病变在T2W多为高信号,T1WI多为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多为高信号,周围软组织水肿,但缺乏特异性

  • 坐骨耻骨之间的“纤维桥接”可能是坐骨耻骨软骨炎的MRI特有征象——病灶中存在垂直于耻骨轴的平滑带状结构,于所有序列图像中均呈低信号

图片

图片

T1WI示左侧坐骨耻骨结合处呈低信号(白箭);T2WI脂肪抑制序列图示左侧坐骨耻骨结合处呈高信号,周围软组织水肿呈高信号(黑箭),病灶 中央存在“纤维桥接”(白箭)

目前该现象的发生可能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坐骨耻骨结合处的正常变异;但也有学者认为此为骨软骨炎的表现;

当进行MR扫描表现为骨髓水肿时,我们作为影像科医生必须得了解这是发育过程中一个自限性的现象,而不是骨折或者肿瘤性病变导致的骨质破坏;

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如临床症状持续不缓解,可以外科干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