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成10个顶级思维习惯,受用无穷!

 挺好图书 2023-09-26 发布于四川

作者:有书进击的苯

来源:国学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维习惯。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写道: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模式。”

    很多时候,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努力和天赋更重要。

只有思维方式对了,行动才能对;

行动对了,生活也就顺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10个让你变厉害的思维习惯,助你更好地掌控人生。


           一、借力思维

《塔木德》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位犹太人在小岛上建了度假村,但游客却很少。

朋友建议他在周围种满树木,打造绿色生态。

但这要消耗大量金钱,他无力支付。

后来,他想到个办法:告诉游客可以通过在岛上种纪念树,纪念重要的日子。

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前来种树留念。

短短一年时间,岛上就种满了树。

犹太人此举不仅吸引了游客,还赚了不少钱。

史学家陈寿说: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有不擅长的领域;再有能力,也有办不到的事情。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借人所长,以突破“自我”局限,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所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敢借力,会借力的人,往往能更快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二、上游思维

看过一个故事:

美国有个小镇常常发生火灾,因此消防队总是忙于救火,在火场出生入死。

后来,有人提醒他们应该重视防火。

于是在救火之余,消防队经常上街处理容易引起火灾的隐患,检修救火设备。

几个月后,火情明显减少很多。

自此,消防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巡查上,又过了一段时间,小镇几乎不再发生火灾。

组织行为学家丹·希思,曾提出“上游思维”的概念:

做好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下游洪灾发生概率就会大幅减少。

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遇到问题时,不妨在补救之余,多问几个为什么?

找到原因,从根源予以解决,才不会整日忙于“救火”。

只有学会防患于未然,生活才会变得轻松。


              三、概率思维
俗话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世上没有100%成功的事情,但是厉害的人都会优先选择做成功率大的事。

自媒体人木兵有个师弟,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做编辑。

一次,木兵问师弟对工作有什么期望,师弟说:

“希望能年薪20万,买车买房。”


木兵听完立刻表示,这个期望大概率无法实现。

因为传统报业在走下坡路,能保证不失业都不容易,更别提颇丰的收入。

师弟觉得很有道理,就果断离职去互联网公司做策划。

当时互联网行业正在快速兴起,仅用了3年,他就年薪几十万,买了车房,而报社的同事正处在失业边缘。

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说:

“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概率问题。”


面临选择时,先结合社会趋势和自身情况,多做一些调查和思考,选择成功率大的事情。

然后通过学习与改进,将成功率变得更大。

如此,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收获更好的人生。


               四、目标思维

    美国作家托马斯·科里曾用5年时间,采访数百位白手起家的富豪和一百多位穷人。

他发现,80%以上的富豪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大多围绕目标进行。

即使遇到失败,也会朝着目标再次努力。

而在那些穷人里,只有3%的人有目标,更多人都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整日活得浑浑噩噩。

作家约翰·拉斯金说过一句话:

“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只有目标明确,方能避免被无意义的事物干扰前进的步伐,在挫折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相反,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没有方向,就不知该如何行动,甚至还会经常把精力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难以看到成效。


          五、绿灯思维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绿灯思维的概念:

拥有绿灯思维的人,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摄取新的知识,拓宽边界。

有位金融自媒体达人,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他和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见面,谈完正事后,他们聊起对教育行业的看法。

没想到他刚开口,俞敏洪就拿起本子和笔,开始做笔记,最终记了满满三页纸。

这件事让他感慨万分:俞敏洪明明已是行业大佬,却仍能耐心倾听并记录他人的想法。

在俞敏洪看来:

“见识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接纳身边人和事所产生的知识。”

社会在不停发展,技术和思想也在日益更新。

多倾听不同的声音、持续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和能力,才会拥有应对变化的底气。

        
            六、迁移思维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过一个人。

她叫袁媛,毕业于建筑设计专业,在万科干了4年后,毅然离职,改行做婚礼策划。

对此,身边人都感到惋惜,觉得她浪费了干建筑师的经验。

但是,真的浪费了吗?

转行后,她将建筑师的空间美学,应用到婚礼布置上:

在雪山上搭建婚礼圣坛,在厂房里营造北美风情;

用10万米长的绣线,搭建“雕刻光线”空间。

她一系列的新奇想法,形成了独特风格,收到不少客户的夸赞。

比尔·盖茨曾说:

“学习和经验是可以迁移的,它们不会因为你变老而消失。”

任何时候,都不存在绝对的稳定,我们随时都可能踏入新领域、学习新技能。

但过往经历中收获的每一点思考和专业能力,都会成为日后做事的本钱。

面对新的起点,多思考如何将过去的经验和能力迁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七、复盘思维

    复盘本是围棋术语,指棋手为了提高棋艺,要在对弈后,对过程进行回顾,找出双方的攻守漏洞。

人生也是如此,不复盘,便难有进步。

足球巨星C罗,因自律而闻名,但很多人都忽略了:

他相当注重对球赛的复盘。

纪录片《C罗》中,有个片段:每次比赛结束后,他都会找团队拿比赛录像。

晚上,他会一边播放录像,一边对比赛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每一次传球、射门等细节他都会反复回看,找到自己的漏洞和不足,思索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德国诗人海涅说: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之前做的每一件事,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懂得复盘,就拥有了更新自己的能力,通过反思和改进,成就更好的自己。


            八、深度思维

    猎豹创始人傅盛曾是周鸿祎公司的员工,有次他被安排做会议纪要。

会议上,周鸿祎思维跳跃,讲了两个多小时。

一般人做纪要,大概只会将周鸿祎的发言整理、罗列出来。

但傅盛并未如此,他花了好几个小时,对着纪要不断思考和推敲:

周总为什么要讲这句话?这两个话题之间有什么逻辑?

通过深度思考,他不仅理清了周鸿祎的发言逻辑,写出直观易懂的会议纪要,还学到了他的思考方式。

在之后的工作中,傅盛也始终保持深度思考的习惯,很快便成为公司高管。

很多时候,十次流于表象的努力,都不如一次直击本质的深度思考,更具威力。

就像《教父》里说的: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凡事多思考,锻炼自己快速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九、转弯思维

    林语堂曾说:

“明智的放弃,好过盲目的执着。”

人生本就充满无限可能,遇到问题时,不必一条路走到黑。

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条。

成龙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刚出道时,立志成为第二个李小龙。

然而拍了几部功夫硬汉型的电影后,观众并不买单,票房十分惨淡。

古龙甚至直言成龙从不是他心中的侠客形象,他的剧本是给英俊小生演的。

对此,成龙思索很久,最终决定放弃传统武打动作,将滑稽搞笑融入到打戏中,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功夫喜剧”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很多时候,当原本的路线难以达到想要的目标时,果断变换方向,好过固守僵局。

勇敢地换条路、换个角度思考,或许下一秒就会发现新机遇。

          
            十、护城河思维

    

     巴菲特提出过“护城河理论”,意思是搭建好自己的优势壁垒,才不会被对手淘汰。

博主@李苦李25岁那年,入职百度。

当时公司内部竞争激烈,他每天都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同事卷加班,可始终没能拿到突出的业绩。

这时一位老同事提醒他,如果不能花时间打造属于自己的专长,迟早会面临淘汰。

听完这句话,李苦李彻底醒悟:

他放下一切杂念,除了完成基本工作外,全身心投入在数据库的学习上。

一年之后,他重构了公司数据层,将系统负担降低了40%,受到内部关注。

三年后,他成为数据库骨干,职级连升3级,收入大幅提升。

后来,他离职回西安老家,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轻松入职华为。

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没有独特优势的人,将很难站稳脚跟。

唯有找准立足点,并不断深耕,构筑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未来。

刘润曾说:

“只想取得一些小进步,就改变行为;

想取得较大进步,必须改变思维。”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维习惯。

不同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决定了他的命运层次。

未来愿我们都能持续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