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一六九)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

 火帝养生_WSH 2023-09-26 发布于云南

【原文】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原文解释】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

《内经》里面提出来,“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这巧”,巧匠是被列于最后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巧匠我们不去学它,当我们在临症上看的时候,我们会去问一些很多的问题,望,眼睛看他,问了问题以后我们心里面大概有数了。

真正在切脉在摸脉的时候就是确定我们的诊断对与错。当然我们发现望闻问的时候,我们也很确定了,脉跟我们的望闻问不对的时候,不合的时候我们把脉舍掉,要取症,脉要舍掉。

因为这个脉跟情志很有关系,他刚好在来找你看病之前,跟老婆大吵一家,或者是正在看病之前他接到个电话,儿子被警察抓去关起来了,他气得火大,你摸他的脉,这个脉不对,所以脉会随着情志来走。所以岐伯说,诊脉最准的要早上天刚亮的时候。所以,脉和症不合的时候,要把脉舍掉。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阳气有余的时候,因为涩脉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那滑脉是阴气有余,造成阳不足,这个时候阳气有余的人,身热无汗。

反过来看,阳有余,一定阴不足,所谓阴阳律就是阴阳的之间的律,阴升阳就降,阳升阴就降。所以你看到这个人阴很高,你要把阴降下来的时候,要用阳药,阳一升上来阴就降下去了。阴升阳会降。我们阳一升上去,阴自然而然就降下来,这是一个观念。

所以,我们在调整阴阳的时候,我们开处方出去的时候,开的是阳药,阴升阳降,阳升 阴会降下去,最好是阴阳平衡。开阴的药,不会把阳降下来的,因为阴在这边,你开阴的药还在阴的这个地方。那我们开的阳药,把阴阳平衡过来。所以我们大部分很多用的都是阳的药,会有用到滋阴的药,但是看他的状况,我们用得不多,看他的状况。

中医的观念里面,经方,从《黄帝内经》、《本草》到《伤寒》《金匮》我们掌握了一个大原则,就是我们把阳固住的时候,阴让它自动回头来,这是痊愈的一个标准,而不是硬把阴补起来。让它阴自己回来,阴脏有问题的时候,都是晚上半夜,我们治好他半夜肚子会饿,让他阴自己回来。

阳气有余的时候,是身热无汗;因为,这个阴气有余的时候,为多汗生寒。因为阳有余的时候,皮肤表会固得非常的强,太过了。所以毛孔,就是鬼门,这个闭锁在那边,它不会透发,发热,但是没有汗。

那阴气有余的时候,代表阳不足,阳不足的时候毛孔就是,玄府,就是扩散,我们中医讲毛孔两个字用了很多的名词,有的人叫玄府,有人叫鬼门。毛孔打开来了,病人就有汗失掉了,因为阳不足,所以病人会生寒,恶寒,病人会怕冷。如果阴阳两个都有余,都有多余者,无汗,无汗代表阳,而寒这是代表阴,两个都有余的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