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醒世箴言 2023-09-26 发布于黑龙江

古老而神秘的《周易》,承载着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周易》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典籍之一。

《周易》之博大精深,不仅震古烁今,还受到了西方许多杰出学者的推崇。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爱因斯坦、杨振宁都研读过《周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更直言它是“万有概念宝库”,称其为“超科学”。

那它到底是迷信还是有用呢?

01

《周易》,古称《易经》,是中华文明的典籍之一。它既是古代占卜术语的总集,也蕴含早期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形成,历经多个朝代,到孔子时代才基本定型。在后世发展中,道家思想家对《周易》有着独特的阐释。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周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智慧在历史上得到多次应用。

《周易》分经传两部分。

经文记述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传文称《十翼》,阐释卦辞。

孔子整理《周易》,使其成为儒家经典。但在《周易》生成过程中,上下篇各三十卦的状态就已存在。

《周易》兼具预言和哲思功能。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卦辞蕴含阴阳学说,是中国最早的辩证法雏形。

后世评论多认为《周易》是迷信占卜,不过道家开创者老子却对《周易》推崇备至,认为其含义深邃。

老子在《道德经》中吸收《周易》精髓,形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辩证哲学体系。

他强调“无为而治”,这思想在西汉初年产生重大影响,帮助中原王朝复苏。历代君主多通过《周易》谋划策略。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02

《周易》究竟记录于何时,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司马迁认为,它是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所作。

但近代学者郭沫若等人提出质疑,认为《周易》加入了太多老子思想,不可能是春秋之前成书。

目前学界较认可汉儒刘歆伪窜说,《周易》应是他在先秦典籍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改编。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周易》本身的内容价值?

一言蔽之,它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于一身,其意义不容小觑。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先贤伏羲创造八卦,周文王延伸为六十四卦,道家、儒家思想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逐步丰富,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周易》内容之深奥难解,几乎成了绕不开的障碍。要让其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必须有权威的解读。

孔子一生潜心研究《周易》,留下了著名的“韦编三绝”典故,对《周易》的推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孔子和他编撰的《周易》,就没有后世《周易》在儒家中的至高地位。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除儒家外,道家和民间都形成了自己研习《周易》的体系。道家将《周易》作为重要典籍加以研究,这为后世留下了道家易的传承;民间则通过筮术等方式让《周易》深入民心,这也成为后世许多人将其贴上“迷信”标签的原因。

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就否定《周易》的智慧价值。

的确,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需谦卑地认识到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有限。《周易》中许多看似玄虚的内容,说不定就是今后科学的破题关键。

03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和名人大家都曾经研读《周易》。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这本被许多人贴上迷信标签的书,其实蕴含着超乎想象的智慧。

孔子晚年爱读《易》,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

苏东坡抚视《易》时,觉得这辈子不虚过。曾国藩一生读过《周易》五遍,将其视为人生指南。松下幸之助让员工都熟读《周易》。似乎所有伟人都看重这本书。

那么,为何一本被贴上迷信标签的书,却受到众多圣贤的推崇?《周易》的内容真的科学吗?它能提高人类的思维吗?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其实,《周易》一直受到误解。

它预言未来,却被认为是迷信。但西方学者将其定义为“超科学”。超科学意味着它虽然超出现代科学的认知范围,却包含某种深刻的智慧。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认为,《周易》的占卜可以涵盖人类经验中最精致、最微妙的部分。这种预知来自对现实的洞察,而非简单地收集因果。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直言,《周易》给予中国古代科学家一把打开宇宙奥秘之门的钥匙。这正是西方科学家所不具备的。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冯友兰也在最后时刻强调,中国要大放异彩,就应该重视《周易》。

如此看来,《周易》确实蕴含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它广泛涉及人文社科各个层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不应该被表面的迷信印象误导,而应该以开放和谦逊的心态探索它的奥秘。

有人说,科学的终极就是神学。而神学又是当今科学无法描述的。《周易》作为连接两者的桥梁,其价值正在被世人重新认识。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中国研究科学院已将《周易》预测学列为博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这表明学术界正在认真看待它。

04

早在商周时期,古人便意识到预测未来的重要性。他们观察自然界万物蕴含的道理,创造性地提出“损益之道”,据此判断吉凶。

在他们看来,世事万变,唯有掌握规律才能化解灾难。

孔子深入钻研,预见华夏文明必将绵延三千余年。当今科学发达,预测技术日臻成熟,但传世经典的魅力不减当年。《周易》中蕴含的智慧至今难以企及。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然而,世人对《周易》的认知多止于卜筮。这部古籍的历史价值被严重低估。

其实,在文献匮乏的古代,《周易》可谓历史瑰宝。它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面明镜,折射出上古至周初时期的点点滴滴。考古学家们在田野勘探时,常将其作为重要参考。

如果说预测体现了《周易》的超前性,那么记录历史则彰显其独特性。

然而,这还不是《周易》的全部。释其核心内涵,则触及中华文明深厚基础——哲学。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阴阳、太极等观念源自《周易》。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路,皆植根此书。后世思想家从中汲取养分,开拓了崭新视野。

《周易》构建起宏大的世界观,同时关注方法论。它主张“有”,也即太极存在。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一分为二等,指引人们探索世界奥秘。亘古难解的生命终极问题,在《周易》里找到了答案。

一部经典之所以能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关键在于它解决了根本性问题,对后世启发深远。《周易》预见未来,见证历史,思考人生,堪称百科全书。

然而,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时过境迁,《周易》也历经起伏。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古人创作此书,本意是分享智慧。但世人鲜能参透其中奥秘,导致道术假借“易”之名行骗。久而久之,“易经”与迷信渐被划上等号。

直到近现代,在章太炎等大师的推崇下,《周易》才重回历史舞台,成为思想界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意识到,其独特魅力远未泯灭。

如今,《周易》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经典。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一员。

它承载的珍稀历史信息,至今难以重现。其中的哲学观念,依然让现代人深思。

一部经典之所以能绵延千年,在于它提供了独特视角,启发人类思维。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也许《周易》的晦涩难解正是其魅力之源,让人不断探索,永保活力。

05

2019年,国考首次考纳《周易》,对一些考生而言,这确实增加了不少复习压力。

面对这部博大精深的古典著作,许多年轻人感到困惑:到底要不要学习?学习起来难不难?最终能获得什么收获?这些疑问值得慎重思考。

其实,《周易》之所以能跨越千年风雨,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正因为它蕴含的智慧深刻而广博。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而要以平常心去品读,耐心揣摩其中的奥秘。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作为一部哲学巨著,《周易》固然晦涩难懂,但倘若心存敬畏之情,细细体悟其中真谛,必可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洞察力也倍增。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已久的人,忽然看见一线曙光,顿时豁然开朗。

《周易》中所阐释的许多道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人际关系、如何养成好的习惯、采取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等等,这些内容对当代年轻人来说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麻烦或是人生低谷时,《周易》中那种对天地自然的体悟和宽广的胸襟,也能帮助我们保持定力,推动我们走出困境。

当然,直接阅读原著确实比较吃力,初学者很难一下子领悟其中的奥秘。不过我们可以先从注解本入手,感受大师们对《周易》的解读。

比如针对同一段原文,王弼、孔颖达等大师的解释各有不同,我们可以对比着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反复品味中,自己的理解也会加深。

《周易》之所以博大精深,在于它并不是直接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启发我们学会自己思考,培养探索世界的能力。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周易》讲求“致知在格物”,就是希望我们能从观察事物中获得感悟,这种感悟来之不易,却能让人受益终生。

06

故宫博物院的设计就遵循着《周易》中的数学原理。

600多年过去,故宫仍然屹立不倒,证明了《周易》中蕴含的建筑智慧。

不仅建筑领域,《周易》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儒家由乾卦创立学派,强调自强不息;道家由坤卦建立学派,提倡养生却德;兵家三十六计也可在《周易》中找到源头。

几千年被质疑为封建迷信,为何如今会被纳入国考,是真的有用吗?

即使到今天,《周易》的智慧也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华大学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校训,就是源自《周易》。

《周易》蕴含的智慧浩瀚如海,3000多年过去,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探索。

它证明,哪怕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中华民族也在探索宇宙奥秘,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