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动保存】从虹口江湾路走出来的翻译家林文月她出身名...

 黎晓岩 2023-09-27 发布于上海

她出身名门,家境富足;她天生美貌,又很努力;她在学术、写作、翻译上都拿出优秀的成绩单,她翻译的《源氏物语》与丰子恺译本并行于世多年;她家的座上客是恩师台静农,作家林海音、齐邦媛、董桥、三毛等。

她就是被称为“台湾林徽因”的林文月(1933-2023)。

林文月源氏物语

图片说明:林文月和译文出版社版《源氏物语》

说起林文月,首先要提到她的外祖父连横(1878-1936年),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是《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大陆诗草》等的作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开展“皇民化”运动,禁止台湾人使用中文、台语,强制推行日本语。1933年春,连横因不愿“长为化外之民”举家移居上海,以“遂其中老祖国之志”。这年秋天,林文月出生在虹口。林文月的父亲林伯奏是台湾彰化人,出身贫寒农家,凭借自己苦学,考入日本人设立于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商科,毕业后在上海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工作直到1946年返回台湾。林伯奏擅长房地产投资,江湾路540号的林家住宅就是他建造的第一栋房子。林伯奏还和友人刘呐鸥一起投资建造了江湾路476号公园坊等多处住宅。公园坊当时主要出租给三菱株式会社的高级职员和家属居住。

因为虹口江湾路属于公共租界,日本侨民聚居区,所以林文月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是日本小孩。当时的上海,台湾人一律入日本国籍。在家里,林文月和父亲说日语,和母亲说台湾话,和娘姨讲上海话。而在正式场合,全家对外都说日本话。日常随时切换三种语言,很可能成了林文月后来从事翻译工作的预演。

幼年的林文月对虹口有着温暖的记忆。林家住在江湾路540号,大门与一条铁轨平行,铁轨的对面是个加油站,加油站右边就是虹口公园附设的游泳池。刚学会走路,林文月就每天和外祖父一起去虹口公园散步,虹口公园里有大片大片的青草地和步行道。高高瘦瘦的外祖父拉着她的小手,她常常会挣脱外祖父的手跑开去,采摘蒲公英,回过身递给外祖父拿着,自己再去采。直到1936年春,慈爱的外祖父因病离世。在家里的时候,她喜欢坐在二楼的阳台上,看小火车定时驶向江湾方向。她还能在夏天看见虹口游泳池门口排队的人群。有时候她会跨越铁轨,在游泳池门口晃来晃去,趁机向里面张望。

林文月手绘上海旧居(虹口区江湾路540号)图片说明:林文月手绘上海旧居(江湾路540号)

现在的西江湾路540号

图片说明:现在的西江湾路540弄

上了小学,林文月沿着江湾路向前走,走过公园坊,再沿着虹口公园外侧的一条铺着石板路的步行道向前,走到北四川路1838号日本第一国民小学(现为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她还记得夏天法国梧桐茂密的叶子遮蔽阳光,还有秋天枯叶飘落碰触石板的清脆声音。林文月在小学接受的是日语教育,为她日后翻译日本文学作品,进行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打下了基础。

回家路上,林文月最喜欢的两件事,一个是在北四川路的电车终点站,和同学们一起围观售票员拉接电缆让电车调头。另一个是去书店看不花钱的书。某个夏天的中午,林文月淋了雨跑到书店,很冷,书店经营者是母子二人,主人把她带到后面二楼的房间,老妇人帮她擦身体,换衣服,然后铺了床铺叫她睡觉。醒来穿上已经烘干的衣服,又吃了点心。老板给林文月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叫了黄包车过来接她。林文月后来才知道,这家书店就是鲁迅先生经常光顾的内山书店,林文月父亲的朋友刘呐鸥也经常来此购买日文书籍。

林文月1图片说明:少年时期的林文月

刘呐鸥是台南人,被称为“上海的台湾第一人”,是“新感觉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1926年毕业于日本青山学院后即来到上海,写小说,办杂志,开书店和出版社,投资房地产,当电影编剧,导演,制片,甚至开电影公司,捧红了胡蝶等女星。虹口游泳池是上海最早的公共游泳池。刘呐鸥和戴望舒、施蛰存等作家住在一起,每天上午各人写文章,译书,午觉后三点钟,“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在四川路底一家日本人开的店里饮冰。回家晚餐。晚饭后,到北四川路一带看电影,或跳舞。”刘呐鸥接任汪精卫旗下报纸《国民新闻》社长后被暗杀,年仅36岁。

林伯奏和刘呐鸥投资建造的公园坊位于西江湾路476号,对面是虹口足球场,因为临近虹口公园(当时名“新公园”)而得名。共三排三层楼房,坐北朝南,属于欧美毗连式公寓。1935年前,已有很多作家,如叶灵凤夫妇、穆时英一家、杜衡、高明、杨邨人等住在这里,因此公园坊也被称为“文艺村”和“作家坊”。公园坊1号曾是中华口琴会的驻所,8号是连式祖宅,林文月的外祖父连横1933年在此居住。连横也是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林文月是连战的表姐。连战幼时曾随父母来到上海,在公园坊居住过七八个月。

公园坊24号是19328月创立的“野风画会”旧址,也称野风社,吴似鸿、倪焕之、顾鸿干、马达(又名林扬波)、郑野夫等都曾经是“野风画会”的成员。野风画会的名称,取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中的两字,含义是象征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

193510月,上海艺术剧社导演鲁史,与郑伯奇、沈西苓、左明、陶晶孙、欧阳予倩、向培良等二十余人,在公园坊25号,创办了培养此项专门人材的机关——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

公园坊旧影_wm

图片说明:公园坊旧影

现在的公园坊

 图片说明:公园坊(西江湾路476弄)

现在的公园坊经历了岁月的尘烟,依然还保持着昔日的样子,它的后面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蓝天下诠释着尘世繁华岁月静好,一如作家林文月散文中的文字,阅尽千帆,心平如水。

“人们往往把一个人的顺利归结于表面看到的幸运,却忽略了顺利的背后那一份努力和坚持。”林文月在她的散文中写道。

参考文献

1 林文月.江湾路忆往,上海故宅,记忆中的一爿书店:《生活可以如此美好》,龙门书局,2019.9

2 施蛰存.我们经营过三个书店,《新文学史料》1985.1

3 虹口游泳池:1930年代的作家乐园,澎湃新闻,2019.11.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