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一直以来是膝关节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也以关节镜技术为代表运动医学最为热衷讨论的,重建了韧带,恢复了膝关节的功能。 膝关节ACL术后康复,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管是肌腱韧带化的基础研究,还是“早期康复、功能至上、重返运动”的理念也开始普及。康复每一个阶段的理疗、软组织粘连的手法,关节间隙的恢复,肌肉功能力量训练等都非常的程序化,在互联网上一搜索就三个字“全都有”。ACL术后的病人大部分是以年轻的群体为主,对以后的功能要求比较高,可以理解。所以这部分人群都是“刚需群体”。不论是公立医院还是非公立性的运动康复中心,都有这部分的群体。竞争肯定是存在的,在流程化的ACL术后康复这个赛道。技术和技术之间的差别其实非常的小,包括设备和设备之间的差别也是非常小。对于我的从业经历来说,有过“贫困”的时候,一张床、一双手、一根弹力带。现在是非常“富有”的,超声、NMES、中短波、微波、中频、磁疗、DMS、冲击波,清一色的KEISER设备。虽然有差别但是也并没有感觉就是“天壤之别”有了当然更好,没有也没关系,就像有制冰机更好,没有了“老冰棍”雪糕也是可以的。所以我觉得康复机构之间最大的差别也许不是多么高大上的设备,重要的是康复理念的差别。 宣传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在互联网上看似从业者是在展现自己的技术和设备,其实是在展示自己的机构。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非常好没有什么问题,至少是比那种非常硬的广告看了让人舒服。我们单位也举办了多次ACL术后的学术论坛,在3年前,我自己也是非常热衷于把恢复的快的训练视频发到群里,如ACL术后XX都可以XX了,这样的句子。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技术有多厉害。后来就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的“示范”效应是非常不好的,很容易引起“攀比”,虽然这对于机构是好的,但是对于客户来说是不利的。我也意识到这样是错误的。后来也就只是展示单纯的某个技术可以解决这个客户当前的某一个问题。 在一些交流群里偶尔也会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所幸我们的前辈会马上站出来指出,停止这种不负责任的引导,人工韧带和自体重建韧带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不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具体术后方式,不描述患者诉求、不进行预后随访,这样的分享很容易引起患者的攀比。毕竟现在互联网“就诊”也是常态。当你的病人问你:我看网上ACL康复术后50天就可以投篮了,我在你这里康复是不是也可以?我想每个康复师被这样问道,都是无奈的表情。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只要做到实事求是,大家的从业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 在运动康复机构快速发展这样的情况下,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希望通过我知道的和我的“案例”,仅供大家参考,“不忘初心”“以人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