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变是中医的一个大坑

 风声之家 2023-09-27 发布于江苏

 2023-09-06 17:53 发表于上海

传变是指从一种病证转变为另一种病证,比如由太阳病变为少阳病。为什么说它是个大坑呢?因为传统中医讲病变大多是从邪气的角度而言,比如太阳发展成阳明说什么寒邪入里化热,杂病中经常说什么湿郁化热!初见这些,很难理解邪气怎么能自己变化,还能跑来跑去,它们长脚了?

它们不是细菌病毒,没有自我能动性,即便病毒传播也需要媒介,那邪气是靠什么传的?

后来看到胡老对疾病的论述:

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

读此乃恍然大悟,所谓传变,不过邪气影响了气血之后病情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可能形成了新的邪气而已,并非自己能变。关键在于气血之变,即正气的变化,因人体机能的改变取决于正气,故知,邪气作用于人体实际是通过改变正气盛衰而来,如此分析病情才有了着力点,否则只在邪气里绕圈会晕了头。

所以六病怎么传变,不是邪气可以跑来跑去,不是什么寒邪入里化热,它怎么不化寒化湿?就是气血变了!生病,人体与之对抗,必耗气血,而病情有轻重,人禀赋又有差异,所以气血的损耗有差异有偏向,故此演变为不同的情况,此即传变。所以传阳明并不是寒邪入里化热,实际是伤了津液后阳气过盛而生热。

用药显然也对气血会产生影响,所以读条文,汗下之后,如何如何,分析起始在于气血,从静态考虑是伤阴伤阳,伤胸阳伤脾阳等等,从动态考虑,对于气机的影响,即升降出入受了什么影响,两相结合就比较好理解了。

前面讲六病传变主要在阳气和津液,再补充一些证据,即手足冷热。

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手足为身体远端,阳气够盛才能实远端,故最能反映阳气盛衰,云诸阳之本。

摘几个条文:

九九、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一八七、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二八七、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顿,下利必自愈。

这里不谈热深厥深之类,仅从一般规律而言。(因为阳气不能到达手足远端而发冷,并非仅取决于阳气是否充足,如果阳气在里被阻碍,它也到不了手足。)

太阳和阳明阶段,发热(发烧)时手脚是热的,反应阳气比较充足,到了少阳和太阴阶段,就是温的,到了少阴和厥阴就是冷的,这是阳气逐步衰弱的过程。少阳和太阴同为温,但少阳会渴,说明体内还有热,而太阴不渴,说明少阳阳气比太阴盛。

所以你知道了少阳其实是一个气血刚有所虚损的阶段,那么对小柴胡的运用就更清晰。如果平时也不是很强健,感冒几天后,气血必有所损,此时小柴胡就大有可用之地,不必非局限于7大主症。有个网友说他小孩小时候感冒全靠小柴胡。

果能明白厥阴是少阴阳复而不能胜虚寒的一个阶段,那么厥阴篇就很容易理解。

少阴虚寒特征为厥,即四肢冷,在此基础阳复,阳复则生热相,不能胜虚寒则四肢仍冷,故厥阴病主要特征即肢冷而见热相,但这种情况太常见,所以大部分篇章都在辩这种疑似病例,告诉你并非都是厥阴病。

厥阴也不讲脉,因为虚寒与阳复的程度有差异,不能一概而同。看乌梅丸案例,就可以发现其脉可以从极弱到偏强,跨度很大。(阳复弱则脉弱,复强则强)

可叹曹颖莆沒读懂,说什么厥阴为千古疑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