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210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6-04

厥阴病篇/厥阴病的预后与转归

   其实,厥阴病的预后这一点内容,应当说我们学校上课的时候,都是给大家自学的,我们在这里呢,和大家一起来把原文看一看。都是非常好理解的。

   先看第329条,
   《伤寒论》“三二九、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病渴欲饮水,我们在厥阴病的提纲证的那一条里曾经遇到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那个“消渴”,是大渴,饮水而不能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它和后世所说的消渴病概念,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中的消渴只是一个渴而能饮,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不解的一个临床症状。
   现在渴欲饮水而不是消渴,脱水不严重,而且并没有“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气上撞心”,这一些阳热症状,所以这个渴欲饮水它应当是,在一个寒盛伤阳证的基础上,寒邪伤厥阴阳气这个证候的基础上出现了邪退阳复,寒邪退了,阳气恢复了,所以阳气通达,阳气恢复以后,肌体就需要水液的滋润,这样的一个气化恢复正常的现象,他想喝水,同样的道理,和我们在太阳病篇,讲的那个阳明胃中津液不足的时候,在引水自救的情况下,我们所用的饮水疗法是“少少与饮之”,是一样的。
   所以,第329条,对于一个厥阴阴寒退却,阳气恢复,他叫水了,阳气通达,
他叫水了,这个时候你给他慢慢的和少量的温水,以恢复体内的阴液,这也属于饮水疗法。

   第360条和第361条,这两条应当合起来读。
   《伤寒论》“三六 0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三六一、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脉弱者”- 这个脉弱,我们怎么理解,只能借着第361条,来理解。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由此知道,这个下利,开始的阶段,它所伴有的脉象不是脉微细,而是脉紧。
   脉紧提示了寒邪盛,因此这是个寒盛伤阳的证候,所以第360条的这个“下利
”应当是阳气恢复以后,祛除寒湿浊邪外排的一种表现,这在少阴病篇,这在太阴病篇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你看太阴病篇的那个“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此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则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所以那个“下利”呢,它不是太阴脾虚寒的下利,而是脾阳、脾气恢复以后,祛除体内的湿浊、秽浊邪气的一种表现。
   在少阴病篇有,少阴病,八九日,随后出现了这种下利,那也是少阴病的一
个祛除寒湿浊邪的,给邪气以出路的一种自愈的表现。

   所以我们360条、361条的“下利”都应当这样来理解,它不是个虚寒下利。 

 所以下利有
“微热而渴”- 这个“微热”显然它不是阴盛格阳,而是阳气恢复,阳气恢复阳
气通达以后,它就需要补充人体的津液,它就会有轻度的口渴。

   那么这个
“脉弱”- 是动态观察它的脉象,是脉由紧而转弱,这不正好提示了邪气退吗,
这是动态观察脉象的变化。
   紧主寒邪盛,由紧转弱提示了寒邪退,这就是《皇帝内经》所说的“大则病
进,小则平”。因此第360条说“今自愈”,就是将要好了。

    361条的
“下利”- 我们刚才说了,这不是真阳衰微,火不暖土的下利,更不是肝寒内迫
胃肠的下利,而是阳气恢复以后,祛除体内寒湿浊邪的表现,这个“脉数”是阳气恢复,脉有紧而变数是阳气的恢复。

“有微热”- 也是阳复。

“汗出”- 有汗出是营卫通达。它既不是阳不摄阴,又不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而是阳气通达“身濈然汗出而解”,所以今自愈。

   我们这三条谈的都是,放到厥阴病篇的阳复寒退的自愈证。
   所以在自愈的过程中,有阳气恢复的征兆,
或者有口渴,
或者有微热,
或者有脉数,
   在一个阴寒证候中见到了这些征兆,而这些征兆是慢慢慢慢出现的,这都是
好的兆头,这就是阴病见阳证,或者阴病见阳脉的。

   阴病见阳脉者生,阴病见阳证者生。

   下面几条原文讲的是预后不良的证候。
   第343条,
   《伤寒论》“三四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
还者,死。  ”

“伤寒六七日,脉微”- 这是真阳衰微。

“手足厥冷”- 这是阳衰四末失温。

“烦躁”- 严格说,应当是躁烦,肢体躁动不宁,这是我们多次说过的,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在临床症状上表现了一种,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一种表现。
   它和那个热盛热扰心神的烦躁不同,那种烦躁是自己心里烦才躁动,就像有
时候我们老师讲课讲的不好的时候,学生听着心里烦,烦他就不安宁,不安宁一会儿看看书本,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吃的东西,等等。我们中医药大学经常有这种情况,所以因为他烦他才动。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真阳衰微的证候,你问他要干什么,他心里已经没有
那个能力来感觉了,他就是肢体躁动不宁,再严重的,正不胜邪,出现了撮空理线、循衣摸床,那就是病情及其危重的一种表现。

   第343条这样一个证候,仲景用的什么方法来治疗呢?灸厥阴。
   因为这一条是在厥阴病篇的,所以灸厥阴经的穴位。

   我们临床如果用灸法的话,少阴、厥阴都应当灸,因为少阴是人体阴阳之根本,真阳衰微的证候,特别是发展到厥阴病的时候,他一定伴有心肾真阳的虚衰,所以临床我们可以灸厥阴,可以灸少阴。
   至于灸哪一个穴位,那我们根据临床常用的末端穴位,有的人主张灸章门穴
,其实章门这个穴不好灸,正在两肋,古人用的又是瘢痕灸,所以我们还是灸末端的穴位效果较好。

   植物的生长有顶端优势,我们人在针灸治疗上有末端优势,实际上末端的穴位的疗效,比靠中心的疗效要好的多了,为什么是这样?
   主要是末端神经末稍丰富,肌体反应敏感,所以经络所接受的这个信息也强
烈,因此无论是针或是灸,我们多采取针刺肘膝以下的穴位,疗效相对来说要好

   第344条,
   《伤寒论》“三四四、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一个外感病有发热,那么这个发热是热证呢,还是寒证啊,还是阳气恢复啊?三种情况,
* 热证可以有发热,
* 寒证的阴盛格阳可以有发热,
* 寒证的阳气逐渐恢复也可以有发热,
   就看它伴随着什么症状。这个发热伴随的是“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肢体躁
动不宁,这是真阳衰微,阴盛格阳的表现。甚至是虚阳外亡的特征,所以这个预后不好。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厥阴病篇开头所讲的那个脏厥,内脏真阳都虚衰,躁不得卧寐,手足发冷,皮肤发凉。

   第345条,
   《伤寒论》“三四五、伤寒发热,下利至在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发热”- 一个外感病的发热,它伴随着特别严重的下利,又伴随着厥逆不回,厥逆不止,这显然是阴盛格阳。
   这样的“下利至甚”,就会伤阴,就会导致阴竭,阴脱。这样的“厥逆不止
”,提示了阳绝。所以我们讲义的提要说,阴竭阳绝的危证没,当然预后不良。

   下面看第346条,
   《伤寒论》“三四六、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
,有阴无阳故也。”

   一个外感病发展到六七天的时候,病情突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发热伴随着下利,那么
* 这个可能是阳气的恢复,祛除湿浊邪气,
* 也有可能是阳气的衰退。

   那就要看看其他症状,
“其人汗出不止”- 这是个阳不摄阴,真阳外亡的表现,因此推测,前面的发热
是阳气外亡,阴盛格阳,这个“下利”是个寒湿下注。

   所以,
“有阴无阳故也”- 就是由阴寒邪气,阴寒邪气重,而没有阳气了,一个纯阴无
阳的人,那就不是阳世间的人,那就应当是阴世间的人,不就是死人吗。所以他的预后不良。

   第362条,
   《伤寒论》“三六二、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
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 在下利的过程中,伴有手足厥冷,又伴有没有脉,那这可能是阴阳两伤所造成的,特别是下利以后,阴液大伤,一时的脉搏摸不到,这都是有可能的,这样一个证候存在着阴阳两伤。

“不温”- 什么叫不温呢? 是指的手足不温,因为前面写的“手足厥冷”嘛,这个不温就是手足不温。

“若脉不还”-这样一个手足厥冷没有脉的病人,用过灸法以后,如果手脚不转暖,如果脉还不能够出现。

   反而出现了
“微喘”- 这是肾气虚于下,肺气脱于上的表现,预后不好。

   下面讲了另外一个问题,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一个虚寒下利的证候,要判断它的预后的话,要特
别注意它的中气是不是已经消亡。

   少阴脉是指的太溪脉,也就是足跟动脉,我们能摸得到的,在太溪穴那个地方,那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它是候少阴正气的强弱的。
   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我们在足背摸到的那个动脉的搏动点,相当于足阳明
胃经的冲阳穴的部位,它和候脾胃之气盛衰的。

   对于一个下利,阴阳两伤的病人,他还有没有生机,我们就看看当时这个,寸、关、尺三部脉摸不到的时候,我们要判断他有没有生机,重点是看胃气,后世特别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我们在诊断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一点,尽管其它脏器的正气已经虚衰了,只
要胃气不衰,后天化源没有枯竭,这个人还有一线希望,所以在362条,寸关尺三部脉摸不到的时候,才强调了趺阳脉,对判断这个人生死预后的重要性。

   所谓“少阴负趺阳者”,就是说,太溪脉不如趺阳脉强,也就是说趺阳脉有力量,而太溪脉没有力量,趺阳脉大于太溪脉,那就提示了胃气没有衰,胃气尚存,留得胃气在,就留得一线生机。这也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思想。

   第368条,
   《伤寒论》“三六八、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
不还者死。”

   这里所说的“晬时”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周时”的含义是一样的,晬时就是周时,就是对头24小时。
   这个晬字的本意是指小孩周岁,小孩满一周了,那叫晬日。我们在这里不是
用的“晬日”这个词,而是用的晬时,就是指的对头12时辰,或者说对头24小时

“下利后脉绝”- 下利以后摸不到脉,这既是阳脱,也是阴伤,阳脱阴伤,手足当然会厥冷。
   它的预后怎么样? 你在积极的治疗的过程中,助阳滋阴,积极治疗的过程中
,观察他24小时。24小时以后,脉渐渐的恢复了,这是真阴已经恢复的表现,手足温这是阳气已经恢复了。阴阳二气逐渐恢复,那这个病人还可以好。

“脉不还者死”- 观察24小时,仍然是没有脉,那这预后就很差了。

   下面我们看第369条,
   《伤寒论》“三六九、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这样一个虚寒下利,胃气应当比较虚衰,结果脉反而摸上去是沉实有力,弹指有力,那这提示了邪气盛,或者是真脏脉见。应当说在这里主要是,真脏脉出现了一种表现,它没有那种柔和的现象,仲景说,这种情况预后不良。
​======================================

   最后还有虚寒下利转归的辨别,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

   看第363条,
   《伤寒论》“三六三、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这是一个阳复太过的表现,
“下利,寸脉反浮数”- 这是阳热上扰,阳复太过。

“尺中自涩”- 这是阴血被伤,所以这种下利,它不是个虚寒的下利,是阳复太过以后,阳热下伤阴络的下利。要是虚寒下利的话,它不应当是存寸脉浮数,尺脉自涩。
   既然这个阳复太过以后的热邪下注的下利,因此必清脓血,清脓血就是便脓血,进一步发展,它会导致便脓血的。那么出现便脓血了,那我们就可以用白头
翁汤来治疗量。

   第365条,
   《伤寒论》“三六五、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脉沉弦者”- 沉主病在里,弦主气郁,这一条放在厥阴病篇,我们可以说是肝气郁结。
   病在里,肝气郁,气机不畅。肝气郁结之后,可以导致五脏六腑的气机失畅,那么这就导致大肠气机不畅的话,就会出现下重。所以下重有的是湿邪阻滞,有的就是气机不畅,实际上湿邪阻滞出现下重,本身也是湿邪重浊粘滞,最容易阻滞气机所造成的,所以为什么治疗里急后重的时候,都要加一个有行气作用的木香呢。

   这样一个证候怎么判断它的预后呢?
“脉大者,为未止”- 这就是“大则病进,大则邪至”。

“脉微弱数者”- 脉微弱是邪退了,脉数是阳气的恢复,阳气恢复了,而邪气也退了,这个病就要好。

“虽发热不死”- 虽然它有一点发热,这是阳气恢复的发热,而不是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发热,所以虽然见到这种发热的话,因为它是阳气恢复的发热,不会有亡阳的死证。

   这样的话,我们把厥阴病篇的内容就都谈完了。厥阴病篇一共有56条,你要看《伤寒论》原书的文字的话,真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后世医家对厥阴病实质的争议,到现在也么有中止,所以我在给本科班做教学的时候,关于后世医家对厥阴病篇的研究这个争议呢,我们没有更多的时候来介绍,如果大家以后专门研究《伤寒论》的话,你可以去看,这些后世的研究者的一些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