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盲部这三个疾病,常常容易混淆!

 影像汇 2024-01-08 发布于广西

既往文章汇总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既往公众号文章,特做了一个大汇总。链接如下:

公众号所有文章和视频都给您分类好了!

小伙伴们也可以点击下方分类链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盲肠憩室炎

各类空腔脏器的壁局部呈囊袋状凸起,这种异常的结构形态被称为憩室,可见于肠道、食管、胃气管、膀胱等部位。肠道憩室的发病率很高,以十二指肠降段、升结肠、乙状结肠较为多见,部分呈多发性,称之为憩室病。

憩室炎是结肠憩室最常见的并发症,通常由于类便、气体等内容物进入口小腔大的憩室内排出不畅引起感染所致,10%~20%结肠憩室病变的人群均可发展成憩室炎,急性憩室炎发病年龄通常更大,80岁人群中可达80%左右。

急性憩室炎患者多表现为广泛下腹痛,常伴有恶心、发热及白细胞增高。

憩室炎影像表现:结肠囊袋状突起憩室(憩室),壁不同程度增厚,憩室相邻肠壁可增厚 (≥1cm);憩室内类石表现为憩室内结节状或环形致密影;憩室处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炎性浸润;可伴有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增强后凸起的囊袋壁增厚、强化,邻近的阑尾一般会因炎症刺激而呈稍增粗表现;可并发肠穿孔、周围脓肿形成、肠梗阻、瘘管或窦道形成、出血以及腹膜炎等。

肠脂垂炎

肠脂垂是附着于结肠带的脂肪垂,多见于盲肠和乙状结肠,为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定的脂肪小突起,由肠壁浆膜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正常情况下肠脂垂在CT上不可见,但腹水明显增多时可以将此解剖结构衬托出来。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良性自限性疾病,通常在1周内自行缓解多见于肥胖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白细胞和血沉多正常或轻微升高,与急腹症早期表现极为相似,常误诊为阑尾炎、憩室炎或胆囊炎等常见病。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肠脂垂蒂部因扭转导致血运障碍或自发性引流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梗死所致,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乙状结肠及盲肠。

肠脂垂炎影像表现:位于结肠系膜对侧邻近肠管旁卵圆形或戒指样脂肪密度或略高于脂肪密度肿块,一般直径约2~4 cm,提示梗死的脂肪组织,为本病特异性表现;病灶边缘呈高密度环状影,提示脏层腹膜组织炎性改变,是最早期出现的征象;病灶中央见点状、线状或圆形高密度影,提示中央静脉充盈或血栓形成、或出血性坏死;炎症可向周围蔓延,周围脂肪间隙渗出,并可进一步发生坏死、肠穿孔,形成局部脓肿或弥漫性腹膜炎,可继发粘连性肠梗阻;病灶累及相邻的肠管时,可导致肠壁增厚,相对少见;CT增强病灶的边缘呈轻至中度均匀环形强化。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成人最常见的需要手术的急性腹痛原因。

常因粪石、淋巴组织增生、异物等引起管腔阻塞,从而引起管腔扩张、管壁缺血、黏膜损伤、细菌入侵导致损伤等,继而可引起管壁梗死、坏疽、穿孔。

典型症状包括转移性右下腹痛、厌食、恶心和呕吐发热等。查体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

急性阑尾炎影像表现:阑尾本身表现包括阑尾增粗肿胀、阑尾腔积液、壁增厚、阑尾粪石,多数学者认为≥6mm为阑尾增粗(也有认为是8mm、10mm,个人认为数据不一定最重要,关键看是否有肿胀感、以及伴随征象),阑尾壁增厚的判断标准一般为≥3mm,部分壁增厚、分层并出现靶征;阑尾周围改变,包括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渗出导致密度增高,部分可见阑尾周围脓肿形成,邻近筋膜或回盲部肠壁增厚,以及腹膜炎、盆腔积液、炎性淋巴结增大等;坏疽性阑尾炎可导致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以及穿孔。

小结

盲肠憩室炎、发生于回盲部的肠脂垂炎与阑尾炎有时影像容易混淆。

多数盲肠憩室炎病例可以见到相对正常的阑尾,而能否在CT图像上找到正常的阑尾是鉴别诊断的关键所在。


但是,盲肠憩室炎的炎症渗出往往也会波及邻近的阑尾,导致阑尾增粗肿胀,再加上部分阑尾管腔内会伴随类石,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阑尾炎,此时需观察整个阑尾改变,多数阑尾炎一般为阑尾整体增粗肿胀,同时观察渗出是否与阑尾关系密切。

部分阑尾解剖结构有变异,给寻找正常阑尾带来困难,阑尾上可至肝下甚至膈下,下可达盆底,需对阑尾变异有心里预期,通过回盲部锁定盲肠根部,再顺着寻找阑尾。

肠脂垂炎表现为脂肪密度或略高于脂肪密度肿块,周围常伴有环形高密度影,其与阑尾炎鉴别点也在于寻找正常阑尾,影像表现亦有所不同,另外密切结合临床如血常规、症状、查体等有助于鉴别。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