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若安静 世界就很大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3-09-28 发布于陕西

          有一句话很流行:“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与身体总有一个得在路上。”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就在想,为什么强调读书与旅行呢?其实,无论读书还是旅行甚或我们做的其他事情,都是为了安顿我们的灵魂。当我们发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呼声时,是因为我们的灵魂不安心囿于一个有限的圈子,我们的身体不安于两点一线疲倦。灵魂与身体处于一种疲软的状态,生命的自觉告知我们:走出去,透透气,让灵魂吸纳一些新鲜的血液,让身体在旅途的奔波里充满张力。

        于是,我们开启一程又一程的旅程,我们兴奋,我们新鲜,我们狂欢,一段旅行结束,更大的空虚,更大的疲倦,又一次肆虐身心,于是,我们再次启程,如此循环不已。

        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灵魂不安,世界就很小,无论你走到哪里,哪里都是喧嚣与烦躁,如果灵魂不安,人就不会“知止而定”,心就无法安静。国学大师季羡林先一生不喜欢旅行,他喜欢静静的研究,静静的教书,先生一生博采众家,健康长寿。钱钟书先生一生也喜欢清清静静,他一辈子为人清净,研究清净,学贯中西,健康长寿。杨绛先生一辈子不喜热闹,她喜欢静静的过日子,静静的做学问,静静的写书,在长久的静默中,她创造了丰富的文学作品,百岁老人创作依然不减当年。

        由此看来,当灵魂安静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知道“止”,我们的人生才能由“定”而“静”。“知止”让我们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明了所需,从而达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智慧,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道家智慧,他们明白不管世界多大,多精彩,一个人所需的其实很少。面对若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样的人能够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在眼花缭乱之时,保持自己的清醒,面对姹紫嫣红,依然欣赏自己的素洁。

         “知止而后定”,“定”即定力,定性,一个人有了定力,就拥有足够强大的精神世界,任凭外在世界如何变化,也无法撼动他的内心。比如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诸侯征伐,尔虞我诈,但是,庄子为自己建构了一个自由的精神王国,所以,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混乱,他都能在一个小小的漆园吏的职位上逍遥自在,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所以,尽管物质给予他的“世界”很小,但精神自由赋予他无穷大的世界。

        古人云:“静而有得”。如果灵魂安宁,哪怕外面风起云涌,你也能保持内心一潭幽静;如果精神安宁,即使身处暗淡斗室,你也能看见满天星光灿烂。如果心里安宁,不管是手捧一书,静坐一隅,还是踏上征程,风光无限,你都能“拈花一笑”,了悟于心。

         当一个孩子沉浸在《三体》的阅读中,尽管他身居一室之内,但精神已经超越当下的时空,遨游于另一个世界。这时候,他的精神空间不是脚步甚至飞机能够丈量的。当一个人手持一本繁体的《李清照词集》,浅酌低吟的时候,她的精神,早已超越当下的时间,穿越时间的隧道,回到古代;当我们阅读一本《未来简史》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又怎么会停留于当下,而不遨游于一个未知的自由的世界呢?

       精神遨游带给人的是深层而持久的幸福,身体的旅行却往往带给我们浅层而短暂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够把身体的旅行与精神的遨游结合起来,那当然是完美无缺了。

        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开着车走过中国的西部,父女两分别写下了四五万字的旅行日记,徐霞客浪游天下,写成了一部流芳百世的作品《徐霞客游记》,这样的旅行正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的过程变成了阅读大自然的壮丽河山,阅读大自然的风情人物,阅读地方的民俗文化,阅读不同的宗教信仰,阅读不同的生命状态。

       在这样的旅行里,精神与身体同样丰盈,人是欢腾的,心是明净的,疲困的身心同时得到滋养,所以能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走过的路,越过的山,趟过的河,都融合在你的生命里,让你的生命变得欢腾、沉静,明澈,丰富,灵透。

       你若心静,一花一草一世界,一茶一壶一乾坤,一书一曲一境界。你若不静,纵使走过千山万水,也只是浮光掠影,心意惶惶。

         所以,与其匆匆上路,不如静心涵养。你若心静,世界就很大;你若心安,世界都是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