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当时,教学不误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3-09-28 发布于陕西

疫情当时,教学不误

      --西大附中高三第九次作文修改范例展示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1、  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是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现在有些年轻人有不太好的倾向,理想是赚大钱。当然可以赚钱,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袁隆平还表示,他“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

一一《光明日报》,20191018

2、互联网时代,“有趣”成为“95后”择业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95后”最向往的职业排名是:网红、配音员、化妆师、游戏测评师和 cosplayer(角色扮演玩家)。“95后”选择创业的人群中,46%的人会选择海淘、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创业项目。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22

3、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一一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兴趣是行动的先驱   

  高三文二: 张艺凡

       当代青年人的择业越来越多样化,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职业选择的多样化,客观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主观上满足了个体人生需要。所以,在我看来,职业的选择要忠于内心,择一事,终一生,兴趣永远是行动的先行者。

点评:这样的开头就很明了。两句话引出观点,首先肯定职业选择多样化的优点,其次阐释其优点,自然引出观点。逻辑上无懈可击。

首先职业选择要以兴趣为基点。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持续不断的动力来源。毕淑敏说:“努力若是有方向,请静心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我认为:当我们面对职业的选择,与其关注哪些岗位缺人、做什么挣钱多?不如先问问自己,喜欢干什么?每一个人的喜好不同,但若人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中国传统家庭,在小孩满一周岁的时候,往往会搞一个“抓周”活动。就是就是在小孩周围摆放文房四宝,生活用具,脂粉梳钗等,观察他的选择倾向。现代科学表明,这样做并不一定科学,但是这恐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用来了解孩子最初兴趣的一个方法。由此可见,在古人的观念里,天然的兴趣对以后的职业选择是多么的重要。

点评:这一部分首先用一个因果推论,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其次,列举传统文化中“抓周”的习俗,来说明古人认为兴趣与职业选择,密切相关。

大家特别注意:作者第二段和第三段分论点处理得特别好。由古及今,一个“更”字,就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固定了。很多同学的分论点之间是割裂的,没有联系。

当今社会不缺少为兴趣和理想而奔走的人。《相声有新人》节目中,新一代的年轻相声演员提及行业的艰难产生共鸣。赔了无数钱仍不见有起色,不为人知却继续努力。导师张国立问他们是否后悔,他们却道:因为热爱,所以值得。《创造101》的舞台上,因美丽嗓音出名的段奥娟,面对掌声与认可,激动的流下眼泪:我想证明给家人看,唱歌不是没有出路的选择,我做到了。我们欣赏这类人群,我羡慕其勇敢,赞同其选择。因为他们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勇敢的直面了内心,并且以梦为马,不懈努力,最后辉煌灿烂。相反,面对生活和现实的压力,总有人无视良知,不顾他人,唯利是图,最后迷失了自我,误入歧途。武汉疫情高发,却有人利用职务之便,趁机中饱私囊,甚至为了面子消极隐瞒。试问:这样的人生,即便是收获了名利,但能赢得内心的快乐吗?这样些人当初职业选择的时候,内心可有几份对职业的兴趣与敬畏?

点评:这一段作者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写作。论据新鲜,结尾反问,引人深思,又恰到好处的与下文衔接。

不过,作者如果在概述论据的时候,注意用句式的选择去优化表达,增加文章的阐释力度,我认为更好,不妨试一试。

所以说,个人的职业兴趣热爱与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并无冲突。有人认为坚持个人兴趣,便是违背了家国大志。这是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其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绝对的包容性。我们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多样使文化精彩纷呈。更何况我们的职业选择呢?任何一种职业,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不触犯国家法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值得尊敬。其二,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单一。北大博士生可以出国留学做学问,也可以去说相声卖猪肉,他们既可以从事高端的科技生产,也可以从事娱乐性的电竞行业。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想要为国家与社会做出贡献,重要的不是从事什么职业,而是每个人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事情。翻译家宋书声说:“我希望年轻人能做一行爱一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国家需要这样的人。”其三,兴趣和热爱为家国理想助力加油,感兴趣便有持续学习研究的动力,而这一内动力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为实现人生大志,为报效国家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点评:这一部分作者使用辩证思维分析了个人兴趣与家国大志实质上并不矛盾甚至是相统一的。作者使用了条分缕析的方法,使得分析层次清晰,丰富。

年轻人应当有勇敢与坚守热爱的信心。古生物学者刑立达走过不少弯路,最终选择拾起少时的恐龙梦,用逐梦的脚印找寻到属于他的“恐龙天地”;九旬退休教师叶连平,扎根基层教育,把余生最后的每一分钟奉献给教书育人;京剧演员王珮瑜,甘愿用成倍的辛苦付出弥补自身柔韧性差的弱点,在京剧舞台上演绎出国粹的风采。追逐梦想的一路也许并不好走,甚至可能遭遇不解,可能面临打击。但毫无疑问,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成功,一定会更加丰满。生命长短固然有限,但热爱永无止境。年轻人为理想孤注一掷、奋力拼搏,为自己的人生创造特有的价值,这是值得敬佩和鼓励的。

点评:这一部分给方法。使用排例,充实丰满,有说服力。而且这些例子都是个人兴趣与家国大志结合很好的例子。

但是,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引用马克思的观点去升华它。

职业的选择有很多出发点,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归向。从兴趣出发,将个人的爱好与家国情怀融汇一起,。有热爱,有努力,有坚守。愿你我少年心事当拿云,不负心中之理想,终为家国立大功。

点评:结尾作者巧妙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升华主题。

循心之所向,做熠熠星光

科实:郭韵之

职业的选择,既关系个人前途发展,又关乎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我认为,职业选择,既要满足自己的爱好,也需考虑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点评:两句话到位。笔墨经济,思维辩证。

然而,理想固然丰满,现实往往骨感。当下,很多人择业时,一切向钱看,只想当大官发大财。这些人一旦当权,为害不浅。就如此次疫情期间,一些人自私自利不上报病情,一些人挪用捐款中饱私囊,一些人消极应对贻误良机……这些人今日的行为,难道与当初职业选择倾向错误无关吗?

所以,我们青年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点评:联系现实,针砭时弊,使文章落地生根,议论有了附着点。

    首先,择业需要满足个人兴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短暂的教师生涯中,因口才不好,被辞退回家。但他专心的遨游在数学领域,因此取得了卓越成就。诺奖的获得者丁肇中的那句话:“兴趣比天才重要。很多成功者完全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之中,将这种富有特长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毕竟自己喜欢,就怎么也不会觉得艰难。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即使遭遇艰难也会执着不懈,努力奋斗直至云开月霁。

   然而,一个人只为个人的兴趣而选择职业,未免显得有些狭隘。无论是华罗庚还是丁肇中,都把个人的兴趣与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才有了后来的卓越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言,择业时,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点评:这样的小过渡不可或缺,如果说一个个大段是骨和肉,那么小的过渡就是血,血使骨肉相连有生机。

大家注意,我特别加上的这些关联词,能很好的把文章各部分结构在一起。

因而,其次,我辈青年择业也需考虑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从古以来,就有这样一群人,以天下为己任。鲁迅先生当年弃医学文,用来唤醒的愚弱的国民;钱学森当年放弃美国优渥的研究环境,九死一生回到祖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强大中国航天事业……在个人利益和国家中,他们果断放弃自己个人的私心,将人民的幸福看的更重要。他们也最终在为人民为国家的奉献中成就了自己,使自己成为是国家的脊梁,民族发展的急前锋。

点评:这部分作者最初没有落脚在“个人与家国”的融合与相互成就上。修改以后就更契合主旨。

   幸运的是,如今,更多的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梦想汇聚成了新时代的中国梦。他们是几十年如一日穿梭在田间的袁隆平;他们是坚持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一线的设计师林鸣,他们是义无反顾逆行抗击疫情的钟南山院士……他们中医护人员,基层干部,还有各行各业无数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的人。虽然职业平凡,但却是循着心之所向,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就像星辰,像光,在为国人的幸福,祖国的未来,努力拼搏。他们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发光发热,何尝不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点评:作者这部分的论述,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句式(判断句与递进式复句)来优化表达效果。话有三说,说说不同。

    或许没有最崇高的职业,但确实有崇高的事业。顾小家更要顾大家,为自己也要为苍生。我辈青年应不负韶华,选择一个适合的职业,在漫长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奋斗。只要怀抱着拳拳赤子之意,热忱爱国之心,又何惧前路漫长。

  但求循心之所向,每个人都能做那深邃夜空中的熠熠星光。

点评:结尾两个小段落,既升华主题,又诗意飞扬。令人掩卷犹思,回味无穷。

    起于兴趣,追梦家国

KS 王紫潼

在茫茫青年人潮中,蕴藏着他们对职业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兴趣,终小有成就;有人选择家国,便奋不顾身。远望这繁杂的社会,我深觉我辈之青年,应起于兴趣,追梦家国。

点评:同样简洁明快,不一样的诗意飞扬。

(分论点一)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全心全意地工作,要靠浓厚的兴趣支持。”因而我认为,有了兴趣,方能专注投入,收获快乐。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的教授吕涛多年来在数学领域默默耕耘,在艰苦的环境下做习题却丝毫没有功利的念头,靠的是他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和坚持。而兴趣犹如平淡世界的魔法,(比喻新颖)令人忘却艰苦与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并甘之如饴。如若没有兴趣助力,几十年漫长而单调的职业生涯恐怕只能徒增白发罢了,更不用说成就家国天下的梦想了。

点评:这样归结,使文章的每一个部分均把力量凝聚在中心论点上。)

但惟有兴趣,目光短浅,很难成就大事。

点评:好过渡。但议论尽量不说过头话,作者原来使用的是“必然成不了大事”。)

(分论点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止于兴趣的人往往因不顾社会利益而淹没在众人中,终日无法伸展拳脚。近来疫情爆发,口罩变得空前稀缺,而在此危急之时竟有一些不法商家哄抬口罩价格,而百姓心中惶惶却不敢望而止步,使得这些人违背着道德牟取了暴利,令人不齿。想想看,这些商人当初选择这份职业想必也是兴趣所指,却因目光短浅逐渐被社会不良风气所侵染,干出了如此不顾社会利益的勾当。他们必将被众人碾烂成泥,经受道德的谴责,抬不起头来。(论据新鲜,夹叙夹议,有表现力。建议,再修改词语,使词语表达更准确)

由此可见,短浅的目光必将??(元芳,你怎么看?)把人推入万丈深渊。而真正长远的目光,需要家国情怀来支撑。因而我认为,拥有家国,眼界宽广而心怀天下。

(分论点三)都说青年心事当拿云,此话不假。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一个个拥有家国情怀的拿云青年。在前段时间的共和国勋章颁奖典礼上,那被授予勋章的国家英雄哪一位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来为祖国奋不顾身?哪一位不经受的磨难却仍持初心?这些苍颜白发哪一位不是昔日的拿云青年?他们的职业选择,倾注了多少热血与家国情怀,他们眼界开阔,不为个利侵扰,立足国家,立足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令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浓厚的家国情怀,无不令在座的所有人动容(准确乎?

点评:这里的语言有力量,这里的议论有气势

相反地,空有家国,徒留一身义气,终茫茫然而心无定处。

想想那些昔日愚蠢的爱国之举,就如那八年前的“钓鱼岛事件”,青年们各个空怀一身家国,打着爱国的旗号,毫无理性的打砸抢烧,无不令国人心寒。而当代青年往往在职业选择时,经常扬言要为国做贡献,却没有源于本心的兴趣所指引,犹如墙头之草,飘飘无所定,有风就倒,没有恒心,心无定处,浮躁至极而碌碌无为(好的语言,如六月清风,令人神清气爽。这样的家国情怀,未免令人鄙夷。

从兴趣中来,到家国中去,我们一生都在路上。

我们生而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却在逐渐的成长中获得家国的力量,因而会在职业的选择中保持着坚定的信念,拥有美好的初心,为此而不懈奋斗。正如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理想要高雅一些,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兴趣与家国,我们缺一不可。如此一来我们不一定会像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长者那般耀眼,却可以在自己的职业中闪耀,问心无愧。

(点评:结尾段如果再能结合马克思的论述来阐释,就能得到很好的升华)

心有理想  胸怀家园

  科实:周洗舷

站在在十八岁成人的门槛,我们总是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想象,立足于现实,有对未来有几份迷茫。而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思考,能够使我们走出迷茫。职业选择,我们应做到心有理想,胸怀家国。

点评:简洁明了。

首先,心中要装有自己的理想。选择一个职业仿佛培识一位伴们走完余生的朋友,不可谓不重要;若是选择不符合自己长远的理想,当我们燃尽青春的热情后便会冷淡它。时下直播行业发达,无数年青人选择从事主播这一职业;然而正如《礼乐》中所言“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游戏主播总有失去对游戏热忱的一天;靠容貌与歌唱的主播总会“幕去朝来颜色故”。符合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业才是我们一生的挚友。梁启超先生曾期冀女儿思庄学习生物,而梁思庄为了自己发展,最终选择了图书馆学,成为其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职业虽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远近疏离之别。心有理想,选择职业时便不会彷徨。

点评:作者进口材料正反论证,巧用比喻,说理生的,引用诗文,语言增辉。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选择职业时应胸怀家国。班超看到国家动荡,便投笔从戎出使鄯善,经营西域三十载。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为我们熟知;他们,都是为了国家毅然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而我们,已经读了十二年的书,日后可能还有至少四年的风雨兼程。我们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然而近日适逢天灾人祸,却有图财之徒哄抬物价,这正是为财择业的体现;汉初七国之乱,朝廷缺少军需,只得求于盐铁商人,而这些商人谋求私利,拒绝朝廷。他们胸中装的不是家国,而是银白色的盐,沉甸甸的铁。胸怀家国,择业时才会浩然之气。

点评:分论点紧承上文,递进关系明确。正反论证,对比鲜明,中间勾连现实,引发思考,每段结束,一句归结,使文章主旨不断强化。

再次,最难能可贵的,是统一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利益。数百年前,零丁洋里,一片臣心尽南指;数百年后,伶仃洋里,白手操劳十二年。对于文天祥,他的理想是尽全力保存火种;对于林鸣,他的理想是修建世界未有的跨海大桥。当我们树立人生理想时,应看看国家需要什么;当我们规划人生路线时,多想想国家缺少什么。

(点评:这是诗意的语言,也是诗心的洋溢,这是对称的语言,也是魅力的语言)

走吧,带着心中的理想和胸中的抱负,朝着坚定的方向,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点评:结尾诗样的语言,言约义丰,令人感动,我爱这样的表述)

                   寻找生长的地方

科实:张乐行

恰如树木、小草的生长需要寻找到适合生长的方向,青年的发展,也要选择合适的职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点评:一个类比引出观点,笔墨经济之至

孙中山先生曾说:“我劝诸君立志做大事,莫要立志做大官。”应该再加上一条“莫要立志赚大钱”,这和袁老对青年的告诫不谋而合。

(点评:名言警句过渡,增强文章表现力)

青年立志时,要立志做大事;择业时,要选择有利于社会的职业。周总理选择入党革命时,并不知道会官至总理;马云选择创业并创建网站时,未必想到自己会成为首富。周总理为了“中华之崛起”于是加入共产党;马云为了填补中国的网络空白,于是创建网站,他们择业时都选择了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职业。当代青年在国家发展的洪流中,选择的职业也应与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契合,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点评:说理由个别到一般就是辩证思维

不可缺少的转折词)作为独立的个体,青年择业时,也应顾及到自己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同样的“兴趣是最好的工作动力”。很多青年在父母亲人的要求下,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了自己没有兴趣的职业,浑浑噩噩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前进的动力,当然也就一事无成了。

(点评:泛泛而论,说明这是惯见的现象)

然而,有的人总将个人兴趣与社会利益在择业时对立起来,认为这是单选题,但诚如马克思所说“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冲突,互相敌对,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这理所当然是一道双选题。

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守鹤人徐卓是一位年轻的女孩,毕业后她选择回到齐齐哈尔做一名守鹤人,她说:“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理所当然地,她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爱,在这里工作,她的个人兴趣得以实现,个人价值得以升华。同样地,作为一名守鹤人,保护濒临灭绝的丹顶鹤,这是她为社会利益作出了贡献。这位90后的丹顶鹤女孩,将个人的完善与为全人类的利益幸福甚至其它物种的延续融合在一起,既实现了个人人生价值,有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它就是马克思择业观的完美实践者。

点评:这个论据很好,结尾我做了修改,这样才更好的升华了主旨)

青年择业与树木生长类似,树木生长时,只有向着一个方向奋力生长才能长成有用之才。那么青年也同样,选择一个方向然后拼尽全力,必将成为国之栋梁。

愿你我都有自己的方向,愿多年以后,诸君都成为祖国的参天大树!

(点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结尾言近意远)

以己之理想,铸国之辉煌

科实:何昕芮

人活一生,不断地在改变两个世界,对自己意识世界的改造叫做学习,对外界现实世界的改造叫做工作。青年人,处于正要迈入社会,迈入现实的关键时期,如何将两个世界合理的连接择业就至关重要。我认为,为了兼顾个人与社会利益,青年择业应从个人兴趣出发,而以报国终结。

(论点引出分析有力)

职业需要满足个人兴趣,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个人兴趣与发展前景保持一致,以致拓展能力应用的空间,提升个人价值。(孩子:这里的语言可以再精简)比如:  职业选择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能最大程度拓展能力应用的空间,提升个人价值。此次肺炎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作为、不负责的官员,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他们择业时没有依从个人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政府官员,应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栋梁,而不应是浑噩度日的闲人!但这些人选择担任政府公职之时,可能对这种政治工作并没有多高的热情,只为填饱肚子,满足面子,没有兴趣作为工作激情的助推剂,他们怎么可能会在这份岗位上尽心尽力,积极努力为人民做好事?而这样做的后果便是一个又一个消极怠工的政府机构。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官员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危害!所以,职业选择依从个人兴趣,才能调动个人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提升群体的成就,推动社会更快向前发展。

点评:对现实的批评引发人对无职业兴趣的危害的思考,也使人明显的感受到缺少职业兴趣的社会危害简直触目惊心。如果这里把钟南山的例子作为正面,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效果会更好希望作者能添加

但是,只追求个人兴趣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个人需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正是因为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人们才能通过不同的职业活动,来满足个人兴趣,个人需要。当今有些青年人只为自己着想,怕吃苦,怕奉献,却又梦想着赚大钱,其人生价值已严重倾斜。如果大家都抱有这样“享乐主义”的自私想法,再不会有盐碱地上潜心研究的身影,再不会有孤岛之上日日升起的红旗,再也不会有投身大山扶贫就困的大学生,再也不会有舍身离家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只有在满足个人兴趣的同时,不忘社会需要,一声召唤,就能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才能在成就自我的同时,对社会有益,对国家有贡献。

(点评:排列例证的语言有几分诗意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所以,以兴趣为基点,选择职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要献给劳动的大众人民,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服务的。”这句激昂的话语所体现的精神在青年择业上也是适用的。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培养青年人,就是为了我们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虽然民族危机已经过去,可为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报效祖国的精神内核永远不能忘记。有国,才有我。个人在职业内的努力一定要以报国为最终目的。

(点评:加个“所以,让上下文之间形成因果关系)

马克思说,只有把个人兴趣与为他人为人类的幸福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添加,提升论证深度)择业,关系到的不仅是你人生的走向,也影响着社会、国家的发展动向。以己之理想,奉国之辉煌,让我们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共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加油!

(点评:结尾呼告得手法,唤起人们的想往)

                            理想照前路,丹心报国家

科实:俞飞鸿

这篇作文,红色部分是作者自己修改的,好文章一半在修改,愿大家养成修改的习惯。

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理想要高雅,应向前看,而非向钱看。常言道经世致用,可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如金融、电竞、财经等职业却大受追捧,究其根本,一部分是兴趣使然,一部分则因经济收入。

紧扣材料分析,95后职业选择的深层原因

诚然,择业是个人自由,选择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也无可厚非。但注重兴趣并非择业中唯一导向,只注重利益与兴趣,实际上是抛开社会责任的自私行为。蕴含着国家情怀的择业才更令人钦佩,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

(剖析唯利益兴趣的职业选择的本质,提出职业选择蕴含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并非因喜欢文学而不喜欢医学,而是因为他想用笔唤醒愚弱的国民,这般豪情壮志令人钦佩。屠呦呦学习中医也并不是把它当做赚钱的手段,而是将兴趣与家国融为一体,几十年不问西东,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令人惊叹。茫茫青史,如此二人者不在少数,之所以为巨匠,他们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令人敬佩。

可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私利的追求,对热门专业的趋之若鹜,淡化了家国情怀对就业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迷失自我,更有甚者将医生等职业化为高危职业而不考虑学医,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联系现实,与上文形成对比。)

就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来看,在全国人民为武汉加油祈祷的同时,有这么一群人受到关注。"一颗白菜卖63""将捐给灾区的口罩出售""武汉红十字会将捐献物品随意赠送他人"……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让人气愤痛心。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罔顾一线人员生命安全,借机发国难财的行为,令人不耻。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应将赚钱和"利他"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结合起来。如果超市把商业利益与商业信誉结合起来;如果红十字会把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拥有了人民的“信誉”何愁没有钱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他人的利益,人类的幸福。”

与此相反,上海、浙江多地组建医疗队去武汉支援,一张张按满学手印的申请书后,是他们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决心。他们没有家人吗?他们不怕病毒吗?谁都知道过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是一大美事儿,但责任与使命驱使他们奔赴一线,所谓医者仁心,守望相助便是他们这样了吧。若当初他们选择医生这一职业仅仅是为了赚钱,或者兴趣,恐怕也便没有了今日的奔赴一线的壮举,没有了逆风而行的勇毅。当一个人把自己融入了为人民,为人类的生命幸福之中,那么,他的自我价值就得到了最完美的实现。

(这两个部分的顺序,我做了调整,并修改了蓝色部分,望作者细心体察)

     鹰有长翅,当搏击长空;龙有灵气,应遨游天地。梦想要有,家国情怀更不可失,我们应将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我们,当怀丹心启航新征程。

(点评:结尾语言凝练,具有号召力,令人热血沸腾)

守本心,见真我

                                      文二:李昭威

  这篇文章,作者巧妙运用课本素材,调动了现成的知识储备,恰到好处的为议论服务,给人些许惊喜,也希望给大家一些启示

    «庄子»中“辩乎内外之分,定乎荣辱之境”,写出庄子心中那不为世间纷扰乱心怀的圣人之心,天籁之境。意思是不论世俗是什么态度,我只是坚守自我,不改本心。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做人,而且也适用于择业。它对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重要意义。

(点评:诗意引用,简炼归结)

    近些年来,有些人择业时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简单、片面、期望值过高,总想去知名大企业而不愿去基层磨砺。强调自身价值,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却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导致最后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当然要从问题的根本抓起。

点评:从现实生活问题入手,提出问题,使文章具有了现实基础,也有了论述的必要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来源于生活的作品,犹如一潭死水。

    个人爱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热爱程度,这就是所谓的“本心”。(分论点一)

“干一行,爱一行”这句俗话,我认为取决于你是否真正热爱这方面的工作。若你喜欢,再艰难你也觉得甘之如饴;不喜欢,再轻松闲适你也嚼之如蜡。有许多人一味追求荣华富贵,一心往高处爬,但超过限度后终将变为虚无。所以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该职业是否是自己所热爱的,本心是否同意。

(点评:阐释“本心”之于择业的重要性)

所谓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一些高端人才利用丰富的学识做“体面”的工作。在很多时候,还要将择业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有人说,从事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是一种资源浪费,果真如此吗?不见得,一些尚未开发的领域,往往含有巨大潜力,可以用丰富的知识拓展、发展空间。比如袁隆平院士从事农业培育杂交水稻,屠呦呦坚守底层研制中药发现青蒿素。他们在最平凡的职业中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而且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观湖北疫情期间,有人利用职务之便,急于发论文、发国难财、侵吞物资、消极应对,这大大违背了当初选择职业的初衷,贻害无穷。

(点评:正反对比,以阐释道理为主)

    守住本心,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见真我,即便从事不体面的工作,照样能够大踏步向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点评:作者的文字给人简洁有力,似乎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简洁的表达,来源于清晰的思维,愿作者扬长补短,在写作的路上愈行愈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