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维钢《高手》读书笔记:几个值得思考的观点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3-09-28 发布于陕西

一.最有价值的劳动是无差别的吗?

按照咱们从小从小学到的知识,劳动,也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谓的无差别的意思是你可以换算。高水平工人,比如说经理的劳动效果肯定比普通工人高,可是他为了达到这个水平之前付出的学习劳动成本也高,你把这个成本计算进去,就得到更高的工资,那归根结底,一切都能换算成社会平均劳动时间。高和低没有本质的差别。

然而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资源的内在价值是一回事,而人怎么利用这个资源是另一回事。如果人能够善加利用,就可以给任何资源创造新的价值。

那么,以我之见,既然这种创造新价值的活动是事先没有指望,没有固定套路,本质上不可预测的,所以不能算无差别人类劳动。

无差别劳动,是在大机器,大工厂时代,可是如今时代早变了,按固定套路干活,无差别劳动的工作早晚会被机器人取代,现代人,应该尽量干那种有差别的劳动,也就是创造。比如教育,如果的所作的工作能被ChatGPT代替,那么你的付出价值就不是很高。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机器无法替代的那些工作。

二、俭省者思维是不是等于吝啬?

所谓的剑省思维不等于是吝啬,俭省,是一种思维模式。MG学者索南史恩在《俭省:释放少的潜能,取得多的成就》一书说,俭省思维有三种好处,第一,俭省者关注长远目标。第二,俭省者的攀比心理比较弱,不会陷入追逐者的绝境,第三,重要的是俭省者总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真正的俭省不是买不起,是我不想买。这种俭省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三、人在什么情境下创造性最高?

人在受限制条件下的创造性是最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小老鼠拨打一根杠杆,有的小老鼠可以随便拨打,有的小老鼠被限制,只能用右爪拨打,结果一段时间以后,受限制组的老鼠学会的各种不同的拨打方法,而自由组老鼠会的方法反而较少。

这其中的原理就在于,限制条件下,你不得不对现有资源开发出新的用法,这个新用法往往很有创造性。反过来说,如果要什么有什么,你可以用新资源来实现新功能,那就根本没有必要研究什么新用法,也就没有创造性。

上面说的俭省就是这么一种思维模式,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绝境。这样思考无差别和有差别,根本区别不在于劳动强度大小,而在于你有没有创造性,如果得到的套路固定下来,以至于别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复制,那么这个劳动的附加值就降低了,其实我们做任何工作都是这样,那么据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最有价值的是有差别的劳动。是你能不能给手里的资源增加一个创造性的附加值。

二、获得创造性的一个好办法是人为设定一个限制,逼着自己在一个框架之内,设法发挥。

四、刻意练习会成为专家吗?

什么时候练习最有用?成为专家的办法是刻意练习。你要练习1万个小时才能成为专家。

可是练习时间长短和实际工作表现之间到底有多大联系呢?

有这样两个经典的结论:

第一,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就有非常严格的规则,在国际象棋的领域,一个人的总练习时间,能够解释他26%的表现,在音乐领域,练习时间长短能解释21%的表现。然而,教育、编程、航空飞行这些更常见的职业往往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发挥更加复杂。一个人的练习时间,居然只能解释不到10%的表现。就拿现在的高考,刻意训练,你可以达到一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成绩,但是大多数600分以上的成绩,不仅仅是来自于刻意训练获得的套路,更在于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完全来自训练。尤其近几年,高考中超长发挥的人,除了具有大量的刻意训练,大多还爱好广泛,思维灵活。

第二,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可预测,练习的作,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综合统计,在那些最可预测的环境里练习,能解释24%的表现,在最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练习,能够解释的只有4%。

练习其实就是练套路,真实世界里的工作套路并不固定,高水平工作,要求你临场发挥,要求你借鉴不同领域的知识,只靠年轻时候的刻意练习,当一个领域的专家还远远不够。

五、21世纪什么人才最贵?

21世纪,什么人才最贵呢?答案当然是天才最贵。但天赋无法复制,可遇不可求,是最稀缺的资源。

那么,什么人才是第二贵呢?答案当然是多面手。

美国学者索南史恩举了个例子。中国有个流行词汇叫“斜杠青年”,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特级斜杠青年,斯多里.马斯格诺雷夫是NASA的宇航员,他还曾经是数学家,程序员飞行员,军人,研究人脑的科学家,外科医生。事实上就是他在NASA工作的30年间,马斯格雷夫每个月还有三天时间去医院给人做手术。马斯雷马斯格雷夫没有高中毕业证书,念到一半就退学了,在机场担任过一段时间电气工程师,他看人开飞机,自己也想开,就重返校园读大学,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拿了很多学位,数学学士,化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生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硕士,文学硕士,医学博士。

像这样什么都懂的人应该干什么去呢?学这么多有什么用呢?

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很多专才,教育系统培养的也是专才,可是真正值钱的却是通才,尤其是领导职位,比如一个公司的CEO,应该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才行。据统计。通才式CEO的平均工资比专才式CEO高出19%,相当于每年多了100万美元。这是一个需要通才的时代。

可是刻意练习容易刻意,但是成为通才,似乎很难刻意。你很难抱着实用的目的学习广泛的知识,到底哪个知识有用,应该在各个领域投入多少时间最划算,这种优化问题根本无解,通才本来就是为了应付复杂问题和不确定的局面。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年轻人应该多讲讲刻意练习,出来混,多想想功夫在诗外。

可是我们搞的这种教育,强迫小孩每个周末出去学习各种才艺,长大了越学越专一,什么吹拉弹唱早就不用了,这是不是本末倒置?

后记:

作为学校,怎样做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呢?这是一个时代命题.宽松的成长环境?在学习区刻意练习能达到高手水平?但仅仅靠在某一个领域可以训练显然不行,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兴趣广泛的人。兴趣涉猎的面越广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距离越远,越能激发创新能力。君不见,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吗?华罗庚喜欢古代诗词吗?钱学森喜欢音乐吗?所谓博观约取,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