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丝

 直尾昂述 2023-09-28 发布于广东

​法师系咩鬼:

-

民国时候的

居士和得道高僧

以“佛法僧”标准

才算是走上正道

-

僧是离我们最近的

最“看得见”的存在

--

​首先​

啥叫得道高僧

佛教佛法佛经

没有这种称呼

-

在国内对于汉藏

不同语言环境下

“大师”

“上师”

“法师”

“大和尚”

“仁波切”

等等称呼

-

有些是天生的

有些是后天的

努力学习得来

-

但有一个

原则不变

——​

即都是通过“信愿行”的标准​

来进行“判断”一个“出家人”

是不是在正道,是不是合格

-

历史上,有过很多的

“菩萨”“高僧”“居士”

-

不是因为他们有“神力”

而是因为他们的“德行”

--

德行是两件事:

--

德是为人的

原则、准则

--

行是他们能够

坚持自己的德

去实践

-

​接着​

民国的时候

佛法迎来了

“百年未有

特大变局”

起点是“杨仁山居士

掀起的佛教复兴运动”

-

从一百多年后

重新回顾这场

“不知名运动”

-

发现它几乎

对于未来的“人”的塑造

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简单说两句:

唐代会昌法难以后

佛教越来越“浑浊”

-

以一种近似于

“恐吓”的方式

对周边信众

进行“盘剥”

-

以明清两代尤其严重

除了极个别寺庙依然保持着

“遵循教礼”的方式惠及众生

-

大量寺院

僧众成了

“大地主”和

“地方豪强”

-

清代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

已经席卷了中国整个南方

-

太平天国主要信仰是“拜上帝教”

一种“魔改”的“天主教”和“新教”

混合产物

-

南方群体里头,受到了冲击的

除了清政府的“行政体系”以外

更加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思考

-

其中就主要

以湘军“曾国藩”集团

和淮军“李鸿章”集团

为主

-

湘军看到了“太平天国”

各地藩王自治的“效力”

-

走向了自己

“独立武装”

的路

-

淮军看到了

“太平天国”

西式装备的

厉害

-

走向了

“武器强军”

的康庄道路

-

这些都是

军人的事

-

对于文人来说:

作为曾国藩部下

一同曾经镇压过

太平天国

的杨仁山

-

觉得“这是表面功夫”

归根结底得回归到

“正人心,利天下”

的路上

-

先因“病重”

开始了信佛

-

1863年

太平天国

基本灭亡

-

杨仁山

也病了

-

那年他

26岁

病很重

-

在南京工作的他

去了南京的各种寺院、道观、

甚至要被拆除的“拜上帝寺”

-

最终他在佛法的

加持之下病好了

-

每个人在生病的

时候都会“发愿”

——如果xx

治好我的病

就好好回报

-

1864年

他病好

他27岁

-

于是他开始

“做他认为

重要的事”

——

重修庙宇

供养僧人

-

他也想学

于是皈依

成了居士

-

皈依以后,他觉得

“好东西应该分享”

于是就和现在的

大部分居士一样

捐印佛经

-

因为

职务之便

家境富裕

他直接就

和朋友们

捐了印厂

-

从此他开始

“深入佛海”

-

但是因刚刚

经历过战争

-

中国

南方已经没几个

有水平的高僧了

-

无可奈何之下

他决定“效仿

玄奘法师取经”

-

1878年,他

随曾国藩的

儿子曾纪泽

去英国出访

去取他的经

-

他在英国认识了

小他20岁的严复

二人目标一致

但是道路不同

-

严复认为:

股民力、

启民智、

新民德

是强国的

唯一方法

-

严复觉得

老百姓要

先吃饱饭

这样才会

有时间学习

有条件学习

才能改编

精神面貌

-

最终成为

大国民众

该有的样

-

所以,他们

这样的知识分子

决定要去做实业

-

要想办法

让老百姓

先富起来

-

杨仁山居士

想法不一样

-

他认为:

西方列强这么多国家

民力充实的多了去了

几个知道“礼义廉耻”

-

骨子里头

哪个不是

禽兽恶畜

-

中国虽弱

但是不坏

-

如果丢掉了

“天理公良”

哪怕变成强国

又有什么意义

-

不过是

太平天国一样的

“昙花一现”罢了

-

所以他认为

中国想变强

首要在于让

大家“明理”

-

这个“理”

不能只是孔子的理

不能只是佛教的理

-

还得有这时代之所以

能够进步的“大道理”

--

于是他

写了很多奏折

发了很多电报

-

虽然是个官

毕竟是小官

那又能如何

-

只能做自己

“力所能及”

的事情

-

老百姓信佛的多

当官的从下到上

也信佛,那就从

“佛教改革”开始

-

溯本清源

弘扬正法

培养正僧

-

当时佛教在世上属于

欧美人的“猎奇文化”

-

主要流行在中国日本

这样的东亚国家开始

那从日本和中国开始

-

随后就是

甲午战争

中日两国

中国败了

-

对于绝多数人

他们接受不了

“竟然输给

蕞尔小国

的大屈辱”

他们也在朝着

“变坏变强”的

方向试探

-

心不乱,要有序​

心归正,要怀他​

-

杨仁山的态度

回归到了佛教的“法相宗”

用“缜密的逻辑”叙述因果

-

同时还要结合时代

把东洋西洋的东西

也放在“佛法”实证

-

并且也要向这些“蛮夷”

去传播“正信”和“善心”

-

不要一生

下来即就

怀着愧疚

寻求救赎

--

运气很好

逢之乱世

就会有人

有使命感

解救苍生

-

“僧人来了”

-

​杨仁山,只是“居士”

来的人,可是“僧人”

-

而且其中

还不缺少

“在当时”

已很有名望

被一些地区

推崇至极的

“有道高僧”

-

首先来的

最出名是

“虚云老和尚”

-

佛教僧众,通常“止语”

必要时候,才会“说话”

-

辩经就是

其中之一

-

佛教僧众,对于讨论

已经变得,平和至极

-

而在唐代前

此属僧众的

“真理”

-

真理越辩才越明

辩论真理的方式

称呼为“辩经”

-

辩经即在

“戒定慧”

三个方向

进行比赛

-

虚云老和尚和

杨仁山居士的

-

辩经

从因明开始

随后是中论

般若部

……

结果

虚云老和尚

输了

-

原因很简单

虽然是僧人

-

但是

时代局限性所致

他有太多的经文

“没有见过”

-

两个人一起

去了九华山

去了地藏道场

重新弘发誓愿

-

杨仁山

的态度:

我只是居士

居士做不了

僧人的事情

-

而你是僧人

必定有你的

职责和使命

-

尤其

杀业过重,恐怕就连

阳寿都是,时日不多

-

果然,杨仁山

死在了大清朝的最后一年

在1911年过世,享年74岁

-

虚云法师

120岁在

1959年

才圆寂

-

杨仁山居士

给虚云法师

的态度即是:

——

深入经藏是基本功

你一个僧人最起码

要比我这个居士强

-

此外,毕竟

你承接法脉

-

你有责任留下

你这一个时代

对佛经的

诠释作品

给未来人

-

九华山分别之后

虚云法师被慈禧

传召去了北京

-

随后又云游

大半个中国

-

收授弟子

传播正法

……

因为虚云法师和杨仁山的这一层关系

越来越多佛教界的高僧来找他“讨教”

-

这种

“焕然一新”的学术风气

瞬间吹到了,其他领域

-

因为

杨仁山的

道场不止

讨论佛法

-

章太炎和刘师培是常客

两位后来都是北方学界

数一数二的领袖人物

-

他们的

影响下

-

黄侃等

北大系统的旧学人物

也开始“接触新佛教”

-

乃至

鲁迅、胡适、钱玄同等等人

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

被“缜密的法相唯识”而影响

-

他周围的

有姻缘的

这一群人

都以“正信利他”

而在各自的领域

发光发热

-

​他的学生

欧阳竟无

继承他的

“法相唯识”

几乎涤荡

整整一个

佛教界的

歪风邪气

-

欧阳竟无的好友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的弟子弘一法师

-

哪怕

流派并不同

他们也赞同

“步步为营”

去巩固学科

-

当“信佛”这件事变成了

“善恶有报,因果不虚”

即将迎来终点

-

70岁

以后的杨仁山居士

热衷于“大众传法”

-

尤其把“大乘佛教”的

“利他普世价值”传播

--

他年轻时游历过西洋诸国

所以他对“自由平等博爱”

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

他深知:

西方人

的自由

不属于

无权无势

的东方人

-

西方人

的平等

不属于

肤色各异

的有色人

-

博爱

并不属于

文化秉性

不同的

异信人

-

他相信唯有

“破见得觉”

-

人与人的偏见,需要破除

国与国的偏见,需要破除

-

文明与文明的

偏见也要破除

-

最终才能够

“悉登极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