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思书评】《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书评

 花间挹香 2023-09-28 发布于河南

01



相关背景

图片
图片

皮埃尔·布迪厄是法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思想大师之一,曾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于2002年去世。他对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其所提出的社会实践理论,丰富了人们对于社会学的认识。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渊源。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在二战后的欧洲,正处在一个反思与创造性、现代与后现代争论的时期,而且法国又是后现代思潮的摇篮,再加上布迪厄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应运而生。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中,他以惯习作为其所有理论的开端,并与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实践理论的有机结合体。

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一书,是由宫留记先生所著,这本书系统地展示了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全貌。无论是作为社会实践空间的“场域”、社会实践工具的“资本”,还是作为社会实践逻辑的“惯习”,这本书都有详细地介绍。通过对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学习,对于引导人们当前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为我们理解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些富有启示的新方向。


02



主要内容

图片
图片

 社会实践空间——场域


社会实践是人们的存在方式,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就有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于是,也就诞生了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而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实践的理论也在逐步完善。从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一书中首先介绍了 “场域”这一概念。场域在布迪厄的学术活动中是后来居上的概念,他用场域这一空间概念替代了在传统实践观中的实践场所的概念。“场域指的是一个资本和权力相互转化的场所,场域内的竞争在所难免,对于行为人来说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权力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在场域中获得更高的地位甚至是统治地位,因此场域是一个动态流动的场所,场域内的结构随着行动者资本占有量的变化而变化。”“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在场域内的位置而制订相应的计划,决定稳固或者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这种趋势使得行为人不断发生实践活动,而权力和资本的争夺必然会引发场域结构的变化,必要时原有的场域有可能维持不住,发生革命性的倾覆,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场域。”“利用场域的概念,布迪厄把国家看作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集中的结果。”而布迪厄的人生大部分是在科学场域和教育场域中度过的,所以他是主要通过对这两个场域进行揭露,揭示社会中的行动者对支配阶级所采取的统治策略的误识,从而解蔽符号暴力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再生产运动的特殊作用。

社会实践工具——资本


布迪厄在是反对传统经济学的背景下提出“资本”这个概念的。传统的经济学认为,“资本”仅仅指的是事物的物质形态,因此“资本”也仅仅是指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经济 资本。布迪厄则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他自己的实践经济学的思想。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资本以三种形态存在,这三种形态分别是“经济资本” 、 “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三种形态。这就基本上否定了传统的“资本”只是指物质资本的思想。他进一步提出,每一种资本都有自己的符号形式,或者叫符号经济、象征经济。如“经济资本”的符号形式就是金钱,它是通过产权作为制度化的因素而得以保障和传承;而“社会资本”的符号形式则是社会声誉和头衔,通过社会规约的制度化形式而得以保障;“文化资本”的符号形式则是作品、学历、文凭、头衔等,“文化资本”以学位为制度化形式。同时,布迪厄指出,这三种资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那些富有'经济资本’的财富新贵们,他们在新的社会转型阶段,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经济上享有优越感,他们还追求着自己的文化诉求。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把经济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如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提高自身的学历等。相反,那些拥有'文化资本’的人如专家、学者等也会为自己寻求'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换,他们会利用出外讲学的机会、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机会等为自己既捞取'经济资本’又捞取'社会资本’。”

尽管文化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不像经济资本所创造的价值那样显而易见,文化资本在看似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悄悄转化,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传承,所以,布迪厄给予了文化资本相当多的关注。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先天的这种不平等以及学校教育对这种不平等的维护就说明了社会区隔的合法性。“一般来看,文化上还是主流意识形态上的教育被我们看作是自由的公平的,这种现象是可能的,但它实际上巩固了既有的阶级,是既存社会模式永久化的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资本的力量再也不能被人们所忽视,因为它具有象征资本的能力,它使得你对别人的承诺、服务、顺从成为可能并且更加合法化。”我们在认识了资本的各种形式之后,了解到教育掩盖下的文化特权现象,以及社会区隔的正当性,考虑文化软性暴力存在的可能,使我们对阶层分析和社会现状的了解更加透彻,以便于我们反思社会,寻找更加合法的文化阶级制度。

 社会实践逻辑——惯习


“推动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行动者在场域中采取这样或那样的策略”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第三个概念——惯习。在布迪厄看来,“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其思想活动、精神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双重领域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性质。”人作为穿梭于主客观世界的行动者,不论是行动者实践观念的形成过程,还是他的实际运作,都同时受主客观世界的双重影响,并在同样的双重世界中发挥其实际效果。“惯习概念巧妙地将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和因素结合起来,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和客观、外在和内在、静态和动态、历史与现实、实在与潜在等各种因素和力量,都在惯习的结构及其运作之中,相互穿插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构。”

布迪厄还认为,惯习来源于个人和群体长期的实践活动,一旦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经验就会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去指挥和调动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例如,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人士,会比一个工人更容易和权威人士相处,因为,他们共享了某些价值观念、生活体验和教育背景。总之我们可以把布迪厄的惯习概念理解为:“既是行动者的内在主观精神状态,又是外化的客观活动;既是行动者主观心态的向外结构化的客观过程,又是历史的及现实的客观环境向内被结构化的主观过程。行动者既在他们所处的移动的社会场域里面活动,也在持久铭刻于他们身体之中的、建构起来的可能性范围内活动;行动者与社会场域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活动的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两种相互分离的存在之间的关系。”


03



对本书的感想

图片
图片

宫留记先生在本书中对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进行了非常详尽地介绍,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对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有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通过对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真正地跨越了传统学科和传统理论的界限,大胆地同各个学科对话,并突破了理论原有的架构,将理论研究和精神创造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布迪厄的独创精神来源于他在自由度较高的科学场域中的自由想象活动。其次,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伟大成果,还来自于他对人的自由本质和科学研究独立性的追求。思想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人的自由本质的集中流露和集中表现,人的生命的高贵之处,就是在于始终在思想上永无止境的追求自由,自由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对旧界限的冲破。布迪厄对人的自由和科学场域的自由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始终把发挥人的自由和尊严作为其思想活动的核心。布迪厄的“场域” “资本”和“惯习”概念都是建立在他的实践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说场域是描述客观世界的现状,那么惯习就是描述行动主体的心理和性情方面,而资本便是惯习在场域中作用和竞争的结果。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建立,既是对二元对立理论观点的颠覆和反拨,也是从田野与实证的角度提出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布迪厄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始终站在权力与文化批判的角度,指出符号权力对于文化合法性与正当性的重要程度,进而解魅和批判这种他称之为“文化炼金术”的神秘面纱,从而给大众审美更多的合法的空间。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推动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发生了重大变革,特别是推动了对于传统理论和方法论的批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而不仅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而且也使之更有助于适应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研究,从宏观来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生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大变革以及西方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变化特征;从微观来说,场域、资本、和惯习等概念及其关系,为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布迪厄在实践空间、实践观念和实践工具等方面与马克思实践观的不同涵义,也是对其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瑕,如果说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真正主体和灵魂,那么布迪厄则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全力反对全球化。他坚持认为全球化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认为宣传,而新自由主义是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全球化是跨国公司为了摧毁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乃至政治主权,在经济上控制全球的战略口号。布迪厄反复强调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种有预谋、有组织的政治行为,是为了在人们心中加强信仰的旷日持久的思想灌输活动。然而布迪厄忽视了全球化是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它的特点是将阻碍生产要素在各国自由流通的壁垒逐步取消。以经济全球化为例,世界各国由于地理位置、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的不同,根据资源禀赋效应,每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不同的产品可以由国际市场来决定由哪一国进行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以及提供修理修配劳务。事实上,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迫使人们对全球化的无序发展进行反思,尽管全球化存在许多弊端,但我们仍需积极参与全球化,主动适应全球化的浪潮,推动建立更加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历史也反复告诉我们,世界之间的联系朝着紧密的发展过程虽然有波折,但是大方向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毕竟从长远来看,加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04



参考文献
图片
图片

[1]宫留记.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M].  河南大学出版社

[2]姜奇平. 布尔迪厄的后现代经济思想[J].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 (10) : 65.

[3]文九. 文化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关键概念分析———对布迪厄的“资本”、“场域”、“惯习”概念的解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3)    

图片

文稿/19级国际关系研究生 付金波
编辑/19级社会学研究生 黄海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