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扶阳薪火,承岐黄仁术,扬滇南医学

 mxb08 2023-09-28 发布于黑龙江

秋意盎然,飒爽的秋风飘然而至,金灿灿的稻田,散溢着收获的喜悦。在这满载丰收和浪漫的季节,第五届滇南医学流派学术发展论坛、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习班暨2023年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23年09月16日-17日在昆明成功举办,滇南医学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再一次渲染着滇南大地。

图片

这场特别的学术盛会干货满满,是一次沉潜蓄力、厚积薄发的成长与突破。滇南医学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继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孟河学派、龙江医派、易水学派、河间学派等独具特色的又一地域学术品牌,推动着中医药的振兴与发展。

一、滇南医学:百花齐放而共存,求同存异而发展

郑进会长作为滇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号召者与推动者之一,进一步指出滇南医学是指中国云南地区传统的医学体系,也称为滇南中医。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明,云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全国前列的古滇文明。在这片大地上,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主体,也融汇了多种少数民族、民间医药交相辉映的医学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及地域性。

滇南医学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南诏,成型于明清,兴盛于近现代,是祖国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云南最负盛名的医家当属兰茂,著有《滇南本草》《医门揽要》。其中《滇南本草》所载的中草药性味、疗效及用药方法在医药学上贡献巨大,成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00多年。

近现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大理彭子益先生被扶阳大家李可先生评价为“中医复兴之父”,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彝人曲焕章创云南白药,让云南民族医药这张特色品牌走向了世界。近代云南四大名医吴佩衡、姚贞白、戴丽三、康诚之,名家李继昌、吕重安等都成为滇南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而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姚氏妇科学术流派、戴氏经方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国医大师张震云岭疏调气机学派都成为推动滇南医学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各学术流派都是历代中医先辈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代代传承的主要载体,应该百花齐放而共存,求同存异而发展。

图片

二、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扶阳薪火代相传、寒热辨证解疑难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至今历经百年,其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杏林学子。吴佩衡先生善用附子拯危济厄而享誉于民,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吴附子”。

佩衡先生曾说:“盖凡一种学问,非寝馈其中数十年,断难知其精义之所在,古今医理,极而难穷,欲得一守约之道,实未易也。医者,苟执一法,鲜有不失且误也。识别阴阳之定法,守约之功也。故治法贵在活泼圆通,宜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实据而消息之,则所失者寡矣

火神派开山鼻祖郑钦安先生曾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其临证重视阴阳辨证。郑氏在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指出:“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佩衡先生受其学术思想影响,临床首重扶阳,重视阳气。并在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总结出寒热辨证十六字诀,认为热证为“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寒证为“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真热证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真寒证则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

中医的临床辨证并不容易,尤其辨别寒热对于初涉临床的中医后辈们极其困难,临床上病证不一,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上寒下热、寒热错杂等令人摸不着头脑,理不清思绪,因此寒热辨证十六字诀仿佛一座灯塔指引着莘莘学子的中医求学之道。

论坛上,吴荣祖教授所授《无为而治-扶阳全道的应用》、彭江云教授所授《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都使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进一步传承和深入人心。

图片

图片

三、重视经典:回归经典以溯源,大道至简以求真

本次论坛的另一学术特色就是重视经典,中医经典知识竞赛让学子们放下焦躁,回归经典。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全国名中医黄煌教授鲜活的病案及显著临床疗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范永升教授、杨殿兴教授、林昌松教授、王寅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金匮要略》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场学术盛宴。其他省内外专家们的精彩授课都振聋发聩,干货满满,让人回味无穷。

中医经典是文化的根,是我们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是提高我们临床能力重要载体,通过不断经典的熟读和深入学习,才能掌握其精髓。初学中医的时候一直不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论不断淘汰旧的理论,为什么中医还要抱着上千年的中医经典去学习呢?现在渐渐明白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不仅仅构建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它们传承和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几千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都遵循着中医理论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文化特征。中医基本理论的构建来源于元理论的自然规律,例如阴阳、五行、天文历法、五运六气等自然规律的总结。而回归经典、回归古中医学、重建中医思维就是接近中医之道的必然之路。因此不仅仅要加强医学经典著作的学习,也要加深对《易经》《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用文化的视角学习中医、理解中医。

中医药的发生、发展、完善及总结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这片文化的沃土培育了中医药的经久不衰,使其源远流长。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好好学习经典,重视经典,才能把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每参加一次学术论坛都是一次提升,让我们用心学习好中医,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图片

本文作者:赵常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