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四地闲夫 2023-09-29 发布于山东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曾几何时,中国读书人有了一股很不好的风向,就是扔掉了佩挂在腰间的刀剑,开始以文弱为荣,手无缚鸡之力,还要为此沾沾自喜。而视雄武为粗鄙,还给武人取了个“武夫”外号,以示蔑视。使得今天我们极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知识分子,就是戴着眼镜、身板或者瘦弱、或者虚胖的文绉绉的形象。

“文弱书生”始于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之后,总在担心有人要学样,于是开了“千方百计防武人”的中国历史先河。为此宋朝设计了一套“以文制武”的体制,废掉了“军功入仕”制,凡想当官,只有凭科举的取士一条路。如此一来,既然凭军功与武艺当不了官,军功武艺就成了“贱业”,由此读书人当然就普遍便丢弃了武艺,专注于寒窗苦读便是了。

这样一来,中国士人就开了文弱之风,从此再也出不了“宋太祖”这样的豪杰了,但这也是宋朝之后的中国历代王朝必亡于外患的根本原因。

然而自古以来,中国书生从来是不文弱的。

宋朝之前的书生,文武还是一体的,比如汉朝书生除了读书,普遍还得同步接受骑射、刺击等武艺训练。所以书生们既能入仕为吏、教化治民;也能从军为百夫长,披甲执兵、冲锋陷阵。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那么汉朝的书生究竟有多雄武?

本文讲一个《三国志》里记载的故事,看看汉朝那些佩着刀剑的书生们是何等风采。

三国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了一个叫牵招的使者,出使听命于袁绍的柳城乌丸峭王部,目的是使该部从此后弃袁从曹。然而,割据辽东的公孙氏也派了使者抵达峭王部,也欲使该部依附辽东。

于是,便开始了三方会谈。而代表了曹操的牵招在谈判桌上只一言不合,他直接就一把揪住了辽东使者的头发,将其头摁倒倒桌子上一通猛捶,并随手拔出腰间佩刀就要砍下对方的脑袋。就这么一顿简单直接加粗暴的操作,打掉了辽东气焰,震慑了乌丸峭王,然后这谈判就成了。

这就是汉朝读书人的风采——如果道理与你讲不通,那就直接与你动手打服了你。

先来看一看,牵招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要问了,这个牵招身为使者,竟然会干出在谈判桌上动手这种严重有辱斯文的粗鲁之事,这究竟是个文人呢,还是武人?

答:

汉代无文武之别,能入仕的儒生,个个能骑射刺击,比如谈判不成便拔刀动手这种事,在汉朝书生中很常见,汉朝也从来没有动手就是“有辱斯文”这种说法。

但是,如果按宋朝以后的标准看,那么牵招这个人,不仅是正宗的文化人,还是名师大儒门下子弟。

牵招乃幽州人氏,与刘备是同乡,据传少年时两人还是发小好友。刘备师从卢植,而牵招则师从于同郡的大儒乐隐。

乐隐后来入京城,出任车骑将军何苗的长史,而牵招等一帮门下少年,就跟着其师乐隐进了京都洛阳读书。

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却被十常侍先下手为强,诱骗进宫内给反杀了。何进身死、京都大乱,洛阳城内乱军相互攻伐,杀了个天昏地暗。其时,车骑将军何苗,长史乐隐等俱死在了乱兵之中。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乐隐死了,他门下那群少年弟子们却没有像后世的文弱书生们一样,哭天喊地的惶恐无主,以牵招为首的十几个少年,个个怒目圆睁、挎刀执弓,硬是冲入乱兵混战的战场中,触蹈锋刃,抢出了其师乐隐的遗体,将之收殓入棺,众人决定送丧回乡。

由这件事看,东汉的知识分子,真不是宋朝和明朝的文弱读书人可与之相比的。就算一群少年也有这般生猛,这决不是吃素的。

洛阳混乱,董卓西凉军进京,乱局波及周边,盗匪乱兵出没,道路上可不平静。而乐隐的弟子们在护棺送丧回乡的路上,走着走着,众人就失散了,毕竟这只是一帮少年。到后来只余牵招一人,还在护着棺木向前,而这时又遇上了一伙强盗拦住了去路,要劫了棺材。

这些强盗劫棺材做什么?

原来是强盗看中了棺木上的铁钉,所以要拆了棺材,取走铁钉。可见铁在东汉时代,还是稀罕贵重之物。

因为同行者已经四散了,少年牵招势单力薄,要与强盗硬拼,那是万万不能的。于是牵招以身护棺,冒死与强盗们讲起了道理,泣泪请求他们,不要斫了恩师的棺材。这位为义气而不畏生死的勇敢少年,最终感动了强盗,于是强盗们放过了乐隐的棺木。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这件事之后,少年牵招的忠勇之名便传开了。

后来袁绍割据河北,闻牵招之名,招其入仕,任职冀州从事。官渡大战后,袁绍败亡,牵招在袁绍之子袁尚麾下任职。

建安九年,曹操攻邺城。

牵招奉命赴上党,为邺城督运粮草。然而不久后,邺城被曹军攻破,袁尚逃亡,牵招便滞留在了并州。

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牵招便向高干献策:并州拥兵五万,北有内附强胡部落可招为后援,左有恒山为天险,右可依托大河固守,这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形胜之地,应把袁尚迎来并州,联合起来与曹操对抗。

但是,高干实际已生出降曹意图,所以他非但不用牵招之计,反而起了要擒杀牵招之心。

而少年时就敢于带着同学杀进乱兵中抢回其师遗体,又能以一己之力说服群盗的牵招,岂是泛泛之辈,他马上就看穿了高干的意图,又岂能引颈受戮?

于是当机立断,立即离开了并州。而这时,道路阻隔,旧主袁氏那儿肯定已经回不去了,汉朝书生是不迂腐的,权衡之下,他就作出了投奔曹操的决定。

三国时,之所以讲究良禽择木而栖,是因为天下诸侯本来就皆属汉臣。所以,当主君完败,或下落不明时,臣下择主而降,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出使乌丸。

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氏集团败亡。但是要真正平定河北,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袁氏在河北的残余势力与影响仍在。尤其以盛产突骑而闻名的乌丸部,仍然在尊奉袁氏号令。所以曹操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依附袁氏日久的柳城乌丸峭王部。

乌丸突骑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三郡乌丸与鲜卑诸部骑兵擅长驰马突击,以骑矛击刺为主要战斗方式,所以统称乌丸突骑,这是汉帝国北方边防军的骑兵兵源之一。

曹操要讨伐袁谭,彻底扫平袁氏残余势力,就得先剪掉这些袁氏集团的羽翼。于是决定派人去说服乌丸突骑,以削弱袁谭的力量,这是一项重要的战争准备工作。

那么,派谁出使乌丸呢?

正好牵招来降,用人不疑的曹操对牵招之名也早有耳闻,就派牵招为使者,出使柳城乌丸帩王部。任务是——要让乌丸不再听命于袁谭,不再出骑兵帮袁谭打仗。

牵招在袁绍麾下时,曾任职督军从事,负责统领过袁绍军中的乌丸突骑。所以对于乌丸的情况,他是很熟悉的。接受曹操任命之后,他便飞骑赴柳城,面见乌丸峭王。

而牵招在乌丸峭王部的谈判方式,那是充满了浓烈的汉朝风格——能动手则尽量先动手再讲道理。

汉朝式的“大棒+胡萝卜”谈判方式。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人们疑惑三国时代中原连年混战,却为何北疆少有边患,莫非是北方游牧骑兵们衰弱了吗?

答案是,并非是没有边患,也不是北疆游牧骑兵不强。而是汉军太强了,就算汉朝已经末世,汉朝军阀们仍然能压住这些游牧骑兵。比如败亡的袁氏集团,仍然能凭一纸征召令,就能让悍勇的乌丸突骑乖乖的奉命出兵助战。

牵招抵达柳城乌丸峭王部时,乌丸峭王也早已收到了袁谭的征召命令,这时候,五千名精壮的乌丸突骑已经集结完毕,刀矛、弓矢、铠仗皆已齐整,马上就要南下为袁谭打仗了。

而此时,趁着中原军阀大战而割据自立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派了一个名叫韩忠的使者,也来到了柳城,目的是要乌丸峭王服从辽东号令,并欲封峭王为乌丸单于。

这么一来,竟有三方势力竟相拉拢,使得乌丸峭王就有些为难了,一时直难于决定到底该听谁的。

于是,峭王召各部将领会议,并让牵招与辽东使者韩忠同列入坐,大家坐下来当面讲一讲,这事究竟该怎么整。

因为袁绍曾拜峭王为乌丸单于,所以峭王在席间问牵招:“袁公已拜我为单于,如今曹公又命你前来拜我为单于,而辽东也来拜我为单于,究竟哪个才是真的?”

牵招对峭王解释道:“昔日袁公承制,天子曾授他暂行拜假之权,所以他有权拜你为假单于。而袁公违令,曹公奉天子令,讨伐而取代之。故而,今日曹公上闻天子,再次拜你为真单于。至于辽东,区区一个下郡,岂得擅行拜假之事?”

牵招这个解释没毛病,意思是袁绍曾获朝廷授予拜假权力,确是有权拜峭王为单于的;而袁绍被曹操所主导的朝廷所灭,那么曹操自然要代表天子重新来过一次;但是辽东区区一太守算什么东西,也敢来行拜假之权?

牵招这番话,丝毫没给辽东留半点面子,于是当场就惹恼了辽东使者韩忠。所以牵招话音刚落,韩忠就站起来反驳说:“当今天下,已经以强者为尊,我辽东亦兵强马壮,拥百万之众,为何天下事非得让你家曹操一人说了算?”

凡能当使者,无不是伶牙俐齿辈,这辽东使者韩忠说话,不仅针锋相对,言辞中还对曹操充满了不屑。

那么牵招该怎样反击韩忠这番话呢?

汉朝知识分子与后世知识分子的根本不同在于:后世某些所谓“精英”级人士对那些上门前来的外人在饭桌上口口声称“我们只是反对你们的政权,但和你们的人民是没有分歧的”这种赤裸裸的挑拨之言,不仅丝毫不反驳,还要一脸谄媚的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没骨气样。

而汉朝古人,却是万万不会这般下作的!

比如辽东使者韩忠当着曹操使者牵招之面,说出对曹操的不敬之言,这就是踩上了汉朝那些佩剑书生们“主辱臣死”的底线。由此,牵招给韩忠的回答,就不再是理论了,而是直接摁倒了一顿暴揍。

遇上无礼的,先打他一顿再讲道理——这就是汉朝风格,从陈汤、傅介子、班超等汉朝使者,基本上都是这作风。

陈寿在《三国志·牵招传》里不吝笔墨、详细记录了牵招一言不合,当场暴揍韩忠的细节。

牵招一听韩忠出言侮辱曹操,便站起来走到了韩忠的席前横了他一眼。

韩忠以为牵招要来当面辩论,却没想到牵招突然一伸手,一把就揪住了韩忠的头发一拖,一下就把韩忠住头摁在了桌子上,然后揪着他头发、摁着其头颅直朝案桌之上“砰!砰!砰!”地一通猛烈撞击,直把韩忠撞了个天昏地暗,眼冒金星。

牵招一边猛捶韩忠之头,一边出言厉声呵斥道:“曹公代天子征伐,汝君臣自持偏远、不来臣服,令日竟敢背违王命,擅行拜假大事、侮弄神器,已当屠戮之罪,何还敢咎毁大人,真以为不敢杀你否?”

好一个牵招,呵斥完毕,反手就抽出腰间佩刀,竟要当场砍下了韩忠的脑袋。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牵招这一番操作,只把帐中那群素以剽悍闻名的乌丸诸部酋长将领们,惊得全体目瞪口呆了。

待到牵招抽刀要斩韩忠之首时,乌丸峭王才从大惊中回过神来,峭王急得连鞋也顾不上穿,赤足飞奔过去,抱着牵招,连声请求饶了韩忠性命。

好了!这一下,事就好办了。牵招便顺势还坐,这才开始为乌丸诸部大人们,慢慢讲起了乌丸为何一定要尊奉曹操之命的道理。

而牵招讲话时,乌丸人谁也不敢坐着听讲,自峭王以下,全都服服帖帖的下席跪伏,恭敬而认真的听其宣读朝廷旨意及曹操敕令,而那个被当场暴揍的辽东使者,更是半句话也不敢多说了。于是,柳城乌丸峭王部从此归服。

牵招出使乌丸这一套“先打人、再说理”的做法,看似鲁莽,实则是真正体现出了有勇有谋的智慧。

众所周知,凡是游牧部落都有一共性,就是实力如果不对等,那就无法讲道理。要收服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展示出比他们更强悍的实力。

而曹操灭袁绍,曹军兵威赫赫,天下群雄胆寒。既有如此坚甲利兵为倚仗,那就是最硬的道理。

所以。对那些只认得强弱而不通道理的乌丸人,又何必像个老太婆似的大费周章的讲道理?

所以,牵招是深谙此道的。正好有辽东使者上门,那么杀鸡儆猴,揪着那个不自量力的辽东使者“砰砰砰”几下,把人打服了,道理也好讲了,事情直接就办成了。

这就汉朝风格的“大棒加胡萝卜”!

汉朝到了末期,汉使仍然有这样的威风与胆略,那就是因为汉朝的尚武,使得王朝已末,但是诸侯麾下的汉军战斗力仍然强悍如初,这就是汉使们最大的底气。

而这种“强汉之风”熏陶之下的汉朝书生风采,实在是令后人印象就深刻的,

所以,不要以为中国书生天生就是文弱的,书生变文弱,那是人为的。而在宋朝之前,“书生”二字前面,从来就没有文弱之说。而像牵招这样人,那才是中国书生们本该有的面貌。

先动手再讲道理的汉朝书生——牵招出使乌丸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