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喜欢跑来跑去,有的父母会觉得这孩子生命力真旺盛啊,有的父母会觉得这孩子这么调皮啊; 看到孩子搭积木搭了一下午,有的父母会觉得这孩子专注力真强啊,有的父母会觉得这孩子也太闷了吧; 看到孩子即兴发挥的涂鸦,有的父母觉得这孩子真是有创意啊,有的父母觉得这孩子画得太丑了吧。 孩子的同一种特点,有的父母觉得可爱,有的父母觉得厌烦。所以,问题不来自孩子,来自观察者的视角。 父母不喜欢自己,就很难喜欢孩子。 父母无法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就很难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 觉得孩子到处都是问题,不是孩子真的有多差,是家长的欣赏水平不够。 也不能都怪家长,一是家长本能地希望孩子好,就更容易看到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二是很多家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得到过多少鼓励,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批评,父母的批评被内化,长大后不断批评自己,对自己苛刻的人对身边的人也会很苛刻。 对孩子苛刻,不太鼓励和欣赏孩子,是中国大多数家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养育模式。 欣赏和鼓励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 为什么我们那么强调鼓励?心理学家指出: ·18岁以前得到5000次肯定才能得到自信,且一次否定批评需要5次肯定来平衡。 ·塑造良好习惯有很多方法,但是只有鼓励才能巩固良好行为。 先让我们摒弃这些固有的观念吧: ×这点进步有啥可说的? ×一点进步就鼓励,容易让孩子骄傲吧? ×鼓励多了变成另一种溺爱吧! 只有鼓励才能巩固良好行为,你每鼓励一次,就是在帮孩子强化正向行为。 内心自卑的孩子在被表扬后更容易表现出一副“我很NB”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其实需要更多鼓励。 正确科学的鼓励能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力。 ![]() 那么,如何科学地鼓励孩子呢? 记住“一不要&三要” 一不要: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负面的标签肯定不能贴,正向的标签也不建议贴,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优秀”…… 标签容易让孩子形成僵固性思维。 比如一些孩子小学时候靠着聪明劲就能搞定学习,经常被夸聪明,但是初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时候,孩子不愿意努力了,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努力是不聪明的表现,不想让自己显得不聪明就不去付出更多努力。 三要:要鼓励具体的行为,要多问孩子怎么做到的,要对孩子表达感谢 具体的行为,比如“你今天计算的速度比昨天快了1分钟” 多问孩子怎么做到的,比如“你今天计算的速度比昨天快了1分钟,你是怎么做到的?” 对孩子表达感谢,比如“今天放学我没有提醒你就主动把作业做完了,我感到很轻松很快乐,谢谢你帮我减轻压力。” 记住哦,孩子18岁以前得到5000次肯定才能得到自信,且一次否定批评需要5次肯定来平衡,请给孩子一天至少2-3次的鼓励哦,当然,多多益善! 父母无法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就很难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所以,也请父母们多给自己一些欣赏和鼓励吧,对自己多一些慈悲,你已经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