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宏旺:崎岖融合 迈向大唐

 白羊文艺 2023-09-29 发布于辽宁
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崎岖融合 迈向大唐


郭宏旺


历史上,鲜卑族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民族。他们由大兴安岭而下,后经呼伦贝尔向中原迁徙,建立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他们努力接受汉族文化,逐步实现汉化,加快了民族大融合。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景区的一处,有一方小巧纤长十分精致的石碑,上面是学者余秋雨先生手迹: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方小碑在那里静静站立,似乎给偌大的景区点了一个重重的句号,却又好似一枚箭头图标,引导游者的目光与思绪向着更遥远的前方。
每次我站在这方小碑旁,都会稍停几分钟做回头一望。我是摸着斑驳苍老的岩石,沿着石窟脚下皴裂的石板路,听着山风送来的袅袅梵音,踱步来到这里的。当我回望这一段小路时,也极力地想从众多石窟那一双双沧桑却淡定的眉眼中读出一些故事……


故事的开端应该从莽莽的大兴安岭东麓说起。这里的一个原始游牧民族鲜卑族,与匈奴余部强势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鲜卑族战胜了汉族,汉族似乎可以被任意驾驭。但是鲜卑人的战胜并不仅仅包括地盘财富和女人,他们带着快马强弩的大漠游牧风闯进了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到底是要融入被战胜者的农耕文化,继续书写文明,还是强迫战败者一同回到自己原始野蛮的游牧生活方式?鲜卑族的领袖层再一次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决绝,他们主动选择了过程异常艰难的对汉文化的融入。
公元五世纪的后期,两个重要的人物冯太后、拓跋宏登上历史的丅台,持续推行强有力的汉化措施。由平城迁都洛阳,让北地保留强悍的“武林风”,让中原大地比较成熟的“诸子百家”文化继续孕育并发扬光大。鲜卑人一律改讲汉语,穿着按照汉民族服饰制定样式,以汉族礼制祭祀,主张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鲜卑贵族带头实行。
强权握手中,低头学汉人。同族起愤恨,惩处不留情。有异议,有抵制,就有严厉的惩戒,几十年后最终同归一脉文化,使得华夏文明未中断而绵延数千年。这样的现象无论在世界哪一方哪一段的历史上都极属罕见。首先提出汉化主张的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由于陷于这样的矛盾与挣扎竟然精神失控、杀人随意。但北魏的历史就在这种矛盾与血的冲突中沉着冷峻地向前,打出了一波极其完美的“短平快”球。
可怜的是,真正意义上独立执政只有九年的孝文帝拓跋宏,生命的长度也太过令人唏嘘,只有短短的三十二年。而那个三十二年,尤其是那个短短的九年,正是中国的北方文化之船转舵归正的关键。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向这位历史上的文化改革设计师深表敬意。


睿智的决策往往就避免了片面性。于是儒雅的汉文化不知不觉中佩上了一把寒光微露的冷月青锋剑,那淡淡的寒光,应该源于巍巍大兴安岭上的漫天寒彻。而当鲜卑族人带着那股大山莽林的豪气,躺卧在汉文化的怀抱中时日稍久,便见证和实现了完美的刚柔并济。这样,当我们在茅檐炊烟、厅案书砚的时光里,依然可以领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苍莽辽阔之美。


在滔滔的长河里,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
浪花飞舞之间,群山欢腾之间,鲜卑文化与汉文化从相遇走到了相互渗透,最终鲜卑人与汉人水乳交融、血脉相通。
大唐皇家李氏,是鲜卑与汉族的混血结晶,唐高宗李渊的母亲,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都是鲜卑人,隋炀帝杨广的母亲也是鲜卑人。
我们在云冈石窟众多窟内不计其数的大小雕像中,也常常能够看到鲜明的,来自北地、来自西域的服饰文化与饮食以及其他文化的踪迹,这是我们解读多种异域文化交汇的历史标本。
北魏的历史以一种便捷而务实的输入方式,软化崎岖,以穿越时空的3D技术打印出一条通向下一个盛世的大道。这条道始于平城,通往遥远。大道上有路障,有疾箭,有飞马,有驿站,有锦帐的熏暖,有牡丹鲜艳的红毯,有暮色中的胡笳琵笆与羌笛,也有黄帐车辇前的鼓乐飞天。




作者  郭宏旺  
山西大同左云县人
山西省作协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个人作品集《梦回十里河》《左云味道》
作品散见《中国乡村》《山西作家》《山西日报》《山西晚报》 《文化产业》《山西长城》《小品文选刊》《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文旅》《塞北文苑》《平城》等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