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让弘一大师“含泪流涕”了几十次的薄书

 赶场子的程逛客 2023-09-29 发布于江苏

程尊平

1936年8月,弘一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中,无意读到一本名为《一梦漫言》的薄书,他原本是想随便翻翻的,然而读着读着,竟“欢喜踊跃,叹为稀有,执卷环读,殆忘饮食,感发甚深,含泪流涕者数十次。

弘一大师是我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佛学大家,按理说应该心似古井之水,遇到诸事都波澜不兴了,何以只读了一本薄书,就如此的动容?

《一梦漫言》的作者是明末的一位高僧,后来成了句容宝华山的二世祖,法号见月。见月俗姓许,出家前是位云南籍的无业游民,由于他擅长临摹观音大士像,人称“小吴道子”。见月从小就父母双亡,乏人管束,于是便到处游山玩水。27岁那年的一天,见月正在外地与朋友饮酒饮得痛快,忽然听说最疼爱他的伯父在家乡过世了,酒因此而惊醒,不由得伤心流泪,觉得自己对长辈们实在不孝,决志出家“忏罪报恩”。从那天起,他毅然戒酒戒荤,开始努力修行起来。

明崇祯五年,32岁的见月听剃度他出家的师父说,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僧人,应该前往南京,寻找有“律祖”之称的古心和尚的传法弟子三昧受比丘戒,于是当即决定北上南京。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一个身无分文的僧人,要想从云南步行到南京,谈何容易。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到处地势险峻,连晴天都十分难走,遇到大雨滂沱时,更是寸步难行,山涧小溪倾刻就会变成吼声如雷的山瀑,弯曲的山路也会顿时变成滔滔的河沟,不要说往前挪了,就连想站立在那里都很艰难。可他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往北行进。

在前往南京的途中,许多山径中砂石凸凹,他的鞋底很快就磨透了,只好光着脚走,双脚因此肿得连脚踝都看不见,一沾地就犹如火烧锥刺。更艰难的是,那一路人烟稀少,许多时候他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化缘,于是只好忍饥挨饿,拄着棍杖一瘸一拐地前移。为了避免土匪的加害,见月还得不时地绕道而行,往往一绕就是上百里。有时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可以借宿的庙庵,可是因为种种原因,那里的僧人连一口薄粥都不肯给他喝,更别说肯留他住宿了,他只好常常在野外打坐到天明。

见月来到湖北武冈的止水庵投宿时,看到案头有一部佛经,就与主持协商,借了来抄写。那是个下着鹅毛大雪的隆冬,北风嗖嗖灌进破旧的僧房中,连笔墨都结了冰,见月只穿着一件衲衣,虽然手指冻得僵直皱裂,也没有少许停歇。

当见月吃尽千辛万苦经安徽来到南京时,偏偏听说三昧老和尚已上山西的五台山授皇戒去了。于是见月只好又赶往山西。他怕在借宿的寺庙中深夜研学,会妨碍僧人的睡眠,就直立在伽蓝殿的琉璃灯下,整夜手捧经卷。那年的天气极其寒冷,他每夜都一直读到手指僵直不能屈伸,双腿冻木难以迈步,通身抖颤,寒彻肺腑时,才肯歇息。

可是当见月攀上山西的五台山后,三昧老和尚竟又奉旨从五台山去了北京。于是见月又上北京求戒。由于北京的明政权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皇城周围兵匪混战,他虽说已经来到河北的沧州,却根本进不了京,只好又南下镇江,因为镇江是三昧的“根据地”,他想在那里等待三昧回来。他就这么苦苦地寻觅,先后竟花了好几年时间,行程长达二万几千里!据说中国历史上的“长征”一词,最先就是用在他身上的。

好在三昧老和尚为避战乱,也离开了北京,回到镇江,正在丹徒县的海潮庵开戒,见月终于找到了他。

可是此时的见月不要说缴求戒的钱了,就连想买一本非读不可的《戒律》都办不到。他只好终日打坐在自己的单位上,默听其他同戒背诵相关的戒律。有个引礼师嫌他太寒酸,想刁难他,就故意让他率先在教授师面前背诵这些律条。想不到见月就像倾倒瓶中之水,居然背得如行云流水。从此,见月渐渐地受到了三昧老和尚的器重。

句容的宝华山原本是禅宗的庭院,由于主持不善管理,导致内部极其混乱,众僧争权夺利,众护法实在无奈,最后决定将它白送给三昧,改成律宗门庭。三昧上了宝华山后,首先任命见月为教授师兼监院,总监寺内外的一切事务。见月立即当众给自己约法四章,并请三昧应允。

这四章约法是:一,三餐粥饭一律与众僧同吃,不陪外来施主进餐;二,一切宰官来山时,概不迎送;三,不去任何俗家吊丧贺喜;四,银钱进出、买办采购,概不经手。

应该说,这四章约法,全是见月在限制着自己完全可以行施的特权,这使三昧也暗感敬佩,觉得他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当即同意了。

有一次,宝华山的戒期已过,三昧和尚却命令自己的一个大弟子破例为几个北方来的僧人授戒。见月认为这有违戒律,不肯给这些僧人办理僧录和发放度牒。三昧的那个大弟子对此很是生气,因为论起辈份来,他还是见月的师长,于是他就向三昧告了见月一状。三昧毕竟是个高僧,他也明白见月是对的,只好自己纠错,事后还对他人说:“我的戒律,因为有了见月,才得以扶持树立起来!”

三昧重病时,一再想把自己的灵塔建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山坡上,可是这在佛门来看,将可能影响到该寺将来的发达。见月为了宝华山未来的兴旺,长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三昧老和尚收回成命。三昧虽然很不高兴,但最后还是深明大义,不再坚持自己的主张。

最难能可贵的是,三昧明明知道见月并非是个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弟子,但还是在临终时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见月,认为只有他才有可能振兴宝华山。

三昧的一些资深弟子对见月并不服气,还预言宝华山将来会“屋虚单空、尘厚草深,无人打扫”,见月深受刺激,当夜拟好十条规约,并于次日清晨向大众宣布。这十条规约可能是佛门寺院中从古至今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了,现简介如下——

一、杜绝寺中房头之患;二、僧人不许私攒“单钱”,年老后由寺院集体供养;三、不再派人下山化缘,稻粮任其自来;四、僧人不得设立私餐;五、僧人所受的布施、香仪、设斋之资应上缴司库;六、今后凡来山求戒者均不必缴纳单费;七、有道友或熟人访者,一律由客寮款待;八、寺中不再对俗家喜丧之事表示祝贺或吊唁;九、凡有劳务之事,任何僧人听到鸣梆后都得出动劳作,有病及年老者方可歇息;十、僧人衣着不得像俗家打扮。

以上十条看似简单,但条条都极有针对性,还有的规约就是直接针对自己和上层僧人的。有几个老和尚对这些规约很不满,但又说不出口,只好借题发挥,说其中“不再派人下山化缘”的规约很是不妥,很可能因此断绝了宝华山粮食的来路,到时候定会后悔莫及,可是见月却坚持认为,只要能把宝华山建设好,稻粮自会有信徒源源不断地送来,真正的修行者是绝不会缺衣少食的。他决心率领僧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创出宝华山的声誉,因此坚持不肯修改此条规约,还坚持将这十条规约铭刻在了寺院的山门口,以让众香客进行监督。

在见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宝华山终于成了明清以来东南亚最大的传戒道场,至今都被誉为佛门中的“清华大学”。后来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亲临宝华山,还亲自批准将宝华山三位律祖所著的经文收入《大藏经》,这无不与见月的功劳有关。

尽管在我国的华北及华中,还有好几处传戒的寺院,但是句容的宝华山却一直是最严格、最有名的,它也正因为严格,所以才有名。在宝华山受戒的僧人之中,出了很多的高僧大德,在佛教界的影响如日中天。所以大家一提起传戒,都会想到宝华山。

众所周知,佛门中存在着许多门派,这些门派之间对如何修行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可是每个门派都爱把自己的弟子送到宝华山来受戒,就连最大的门派禅宗也不例外。因为大家都知道,律宗在佛门中是最守戒律的,而宝华山又是“律宗第一山”,凡来宝华山受过戒的僧人,在短短的四十来天时间里,就可以学到很多的律门规矩,改掉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气。 

从《一梦漫言》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高僧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极能吃苦耐劳,从来不怕艰难险阻;二是他为了维护佛法,从来不怕权势、不惧权威。三是他后来虽然身居“高位”,却大胆改革,严于律己,不搞任何的特殊化,处处为下层的僧众着想。

见月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那时天下大乱,盗匪出没,道德沦丧,在如此的历史背景之下,要想维持一个放戒道场的正常运转,并创出“品牌”,是极其艰辛的,他还不时遇到他的师兄、师叔来“抢班夺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也曾飘然一身,数次离开了宝华山。但是实践证明,他在宝华山的时候,宝华山便很兴旺,他离开宝华山的时候,道场就步履维艰,处处困窘。这也说明他是个真正的佛门帅才。

在《一梦漫言》中,我们读到的不是谈鬼说怪的灵异故事,也不是虚构出来的小说,只是一位僧人一生为了追求理想的不懈努力。这恰也是深深感动弘一、也深深感动我的重要原因。

1985年我为编写有关宝华山的史料,曾经特地请某县图书馆的馆长陪我去南京图书馆查阅此书。他曾经是南京图书馆的管理员,文革时被下放至句容的。但南图只有一本古版的《一梦漫言》,被珍藏在古籍部,不允许外人翻阅。

过了许多年,我才在南京的某庙宇中找到由福建甫田县某佛寺翻印的这本书,不蒂如获至宝。

早几年我应南京某高校老师之邀,去隆昌寺查寻几位祖师的墓塔,偶尔又见到隆昌寺也翻印了见月的《一梦漫言》,不由十分欣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