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刘再复与《红楼梦》的阅读碎札

 吴营洲文存 2023-09-30 发布于河北

关于刘再复与《红楼梦》的阅读碎札

吴营洲

不大喜欢刘再复谈的《红楼梦》。
刘再复谈的《红楼梦》,似乎与《红楼梦》无关了。
感觉《红楼梦》在他那里,不过是“谈”的一个由头。
感觉刘再复是借《红楼梦》说自己,而不是在说《红楼梦》。
他发的许多议论、感慨,远离了《红楼梦》文本,也远离了现实。这样,他也就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
刘再复看上去是在谈《红楼梦》,其实是在谈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识。其实他也可以拿《水浒传》《牡丹亭》等等文学作品去说事。
不过,刘再复对《红楼梦》中一些具体人物的分析,令人很感兴趣。
不能说刘再复谈《红楼梦》的路子不对,因为《红楼梦》有各种各样的读法,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刘再复就是联想太多,多得超出了《红楼梦》。
读《红楼梦》,还是该认认真真地读文本。
刘再复拿《红楼梦》与俄罗斯文学作比较,往往失之牵强。
刘再复受西方的影响太大。
他总是将《红楼梦》硬往西方的理论上套。
刘再复的《红楼梦悟》,称“《红楼梦》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而梦可悟证,但难以实证,更难考证。因此,作者采取了'红楼梦论’'红楼梦辨’之外的第三种形态'红楼梦悟’来阅读《红楼梦》,和读者一起来挖掘这部中国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宝藏’、'思想宝藏、哲学宝藏’。”
这有点言过其实,他也把《红楼梦》捧得太高了。
刘再复全面否定赵姨娘,这是不对的。
他是没有读懂赵姨娘,也没有读懂曹雪芹。
他没有看到赵姨娘身上的母性。
他不是从“人性”出发来解读这个人,而仅仅是从“现象”或“表象”出发来读《红楼梦》的。
刘再复说宝玉对黛玉、宝钗都很喜欢,都舍不得丢。
这肯定不对。
《红楼梦》里说的明白:“俺只念木石前盟。”
刘再复注意到了《红楼梦》中的“还泪说”,也提出了“眼泪”是什么,但解释的含糊不清。
对“眼泪”象征什么,他没有说清楚。
他甚至从一个个别的事物,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还泪”,这就失之偏颇了。
他还一再强调曹雪芹的“忏悔说”,这倒是对的。但曹雪芹为什么“忏悔”呢?他的“解释”则是错的。
他说《红楼梦》中好多女孩子都死了,如金钏、晴雯、司棋、鸳鸯等。他认为这些女孩子的死,都和宝玉有关,所以才“忏悔”。
这就过了。
刘再复许多读《红楼梦》的结论,是建立在“八十回之后”的文字上的,这样“可靠性”就差了。
《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文字,究竟是高鹗的,还是另一个无名氏的而由高鹗“连缀”而成的,其中有没有曹雪芹的原稿,有的话原稿的比重又占多少,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八十回之后”并不是曹雪芹“原汁原味”的文字。
刘再复有个命题,想把王国维、俞平伯、黑格尔等观点糅合到一起。
但他自己也觉得不合适。活像是用一只洋皮鞋,硬往中国的长袍马褂下面套。
王国维的红学,是套了叔本华的“悲剧的性质”。叔本华的悲观色彩很浓,他认为“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
叔本华的美学,是对希腊悲剧的评估,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距离。用叔本华的美学套《红楼梦》,觉得很勉强。
叔本华认为悲剧有三个境界:一个是坏人害了一个好人。显而易见,这就是一个悲剧。第二个是盲目的命运。这一点叔本华本人也没有说清楚。因为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是命运走到这一步了。第三个,就是人的存在,各有各的理由。如王善保家的,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其实,《红楼梦》恰恰否定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观点。
刘再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是非、善恶、好坏、上下之分,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对的,合理的,所产生的矛盾也是合理的。
黛玉和宝钗产生矛盾,都是有理由的互相不是混淆的。
这样刘再复就错了。
黛玉是性情人物,宝钗是理性人物,如何分辨?黑格尔的第三种类型,实际上是承认存在,等于悲剧的存在,可是和《红楼梦》套不上。
《红楼梦》的悲剧有着自身的性质。
《红楼梦》的悲剧到底是什么?产生的真假、有无,以及宝玉出家等等问题,都应该是能够解释的。
刘再复说曹雪芹不分善恶,这是不对的,说明他并没有细读《红楼梦》。
研究《红楼梦》,就得从文本本身研究,首先是人物,人物形象,然后才是故事情节,文字语言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和曹雪芹沟通。
刘再复谈《红楼梦》的观点,不太统一,前后有矛盾。
这是不对的。
你观点偏颇一点无所谓,但得统一。
东一个问题西一个问题地说,但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他在书中大量地引用胡适等人的东西,这样并不好。
刘再复在他的书中,也谈到了但丁,也将但丁的《神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了比较。其中谈到,但丁是被他喜欢的女孩引导,目睹了地狱里的种种情形,然后才进入天堂的。说但丁是在这个女孩的引导下进化了、升华了自己。
其实宝玉也是这样的。
实际上,刘再复不是一个作家,严格地说,他不是一个写小说的,所以他谈《红楼梦》谈曹雪芹,总是有种隔膜感。
契诃夫写过一篇小说——《带狗的女人》,其中的那个男的,在没有认识那个女人之前,在生活方面,在社会人群中,比较猥琐,虽不能说他是个流氓,但也差不多。而那个女的,十分高贵,带条小狗散步,神闲气定,举止十分优雅,气质十分高贵。男的认识她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知道了什么是爱情。
爱情就是把生理上的欲望,变成了精神上的交流与享受。
不知不觉中,他就彻底改变了自己。
契诃夫在小说的结尾处,写到那个男的又回到了自己从前生活过的环境,却感觉一切都变了,听到一些粗俗的话,感到极不舒服。
这个男人被改变的过程,以及但丁被引导的过程,其实就是被诗化的过程。
诗能净化人的灵魂,能救赎。
诗化的人生、观念,只能用诗来实现。
诗化的人生,很纯洁,没有任何私欲,只是在寻求新的思想。
黛玉教香菱学诗,就是这样的。她告诉香菱,别管“合辙押韵”等条条框框,只要意思新就行了。
曹雪芹是利用诗告诉读者: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比如说晴雯,就是要获得心灵的解放,过上诗化的生活,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不同意刘再复认为曹雪芹是个大彻大悟的人。
曹雪芹并没有大彻大悟。倘若大彻大悟了,恐怕就没有《红楼梦》了。
刘再复颠倒了《红楼梦》。
刘再复的学理、哲理都不错。他的路子很对。只是在研究《红楼梦》上有点遗憾。
刘再复对妙玉的评述,没扣到底,没搔到痒处。
出世在《红楼梦》中,并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妙玉希望过槛内的生活,过人的生活。
曹雪芹在妙玉身上,寄托了自己很深的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