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画家杨林:从中国画以形写神到与西画对细节的刻画比较

 蓝鹰书院 2023-09-30 发布于北京

图文/杨林
         
2002年中国的三大顶级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举行联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清明上河图》,为了一睹这幅作品的真容,我在上海博物馆排队长达数小时,当我真正站在这幅作品前时,无比感叹作品对细节的刻画与表现,精彩丰富、细腻深刻令人赞叹。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最为重要的是,张择端对细节的描绘,使其成为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它以工写兼备的技法,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的繁华景象与自然风光,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
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画面穿插各种情节,组织错落有致,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运用中国画特有的意象表现技法,为我们今天了解北宋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很好的诠释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画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作品以墨色为主略施淡彩,虽各类建筑众多,却不同一般的界画, 具有比较舒展的写意性,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  这种观察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平视效果,为艺术家主观感受所融合的艺术再创造,用传统的手卷形式,结合“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犹如今天的电影画面,生动的展现了宋人的生活场景,正是因为这幅作品中丰富而精彩的细节表现,为这幅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绘画中无比珍贵的一幅巨作。
今天在上海的中华世纪宫,仍然完整的保留着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根据清明上河图设计的,放大版的动画艺术片《清明上河图》,从另外一个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清明上河图》的非凡成就,如今他已经是中华世纪宫的永久保留项目。
宋朝人爱好文艺懂生活,“艺术生活化”是宋代文人的平常事,宋风雅韵,诗意书香,让如今的很多人非常崇尚宋朝人的“生活美学”,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逐渐的发展成熟。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大家名象辈出,留存于世的艺术作品精彩丰富,构成了整个宋代辉煌而发达的文艺现象,影响深远。
整个宋代的绘画理论体系中,对意象美学的认识理解,逐渐的深刻并向多元化发展,北宋的绘画理论中就有以气韵为上的说法,但在赵佶时代,严格要求形神并举,“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最理想的境界是由形似达到神似。
赵佶作为皇帝,他对绘画的认识与理解,决定了宋代的绘画发展方向,是形神兼备,不可能忽视掉画面的细节刻画,赵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培养了一批杰出而伟大的画家,其组织编撰的《宜和书谐》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是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史籍,他不但创造了画院,供书画家创作,而且自己身体力行的加入了书画家这个行业,据今人的研究,《千里江山图》为赵佶所绘,我也一直不认为王希孟在18岁时能绘出如此鸿篇巨制。
2017年,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展厅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我有幸前往观展,近距离的观赏这幅千古佳作,是无法想象,一个18岁的少年,怎么能够绘制出如此丰富而精彩的作品,作为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该作品对山石、树木、建筑的细节刻画,也是非常细致而生动,这和赵佶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有着诸多内在的联系。当然,这都有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考证。
今天我们能从流传下,数千幅宋代的绘画作品中,深刻的感受到,宋人对画面细节的描写,超乎我们今天的想象,他们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如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开阔静谧的江面,水波涟漪,只有一垂钓老者,驾一叶扁舟,持一根钓杆,悠闲的行至江中,放杆垂钓。
渔夫手拿钓竿的转轮描绘,放大后让我们惊叹,宋代的钓鱼转轮就已经和我们今天的钓鱼转轮,如此的接近,似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这种对细节的表现,如果没有放大镜,你都很难观察到,但宋人却一丝不苟的把他给表现出来,亦可见古人对细节表现的认真与较真。如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更是对细节的刻画与表现一丝不苟,在巨峰壁立,巍峨高耸的山体结构上,范宽用繁茂丰满的笔触,独有的笔墨技巧,细致的刻画了北方山石上低矮的灌木丛林,墨色凝重,画面主体的远处高山,范宽用了一种“雨点皴”的技法,这个技法最能展现北派山水的宏伟壮丽,但是步骤颇为密集繁杂。
范宽却不厌其烦的用这样的技法去表现,让人敬佩,细致入微的刻画,是对自然山川的高度提炼,概括成特有的笔墨语言,把北方山川的恢宏壮阔充分的表现出来。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立,均刻画的虚实相宜,精准细致。
画面前景溪水奔流,近处怪石林立,巨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从生,近景中的这些杂树,范宽画的多姿多彩,亭台楼阁影露于树颠,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逶迤于密林荫底。
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在山径上,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两个行旅之人左顾右盼,几只身驼重物的骡马,刻画的非常的生动,这些细致入微的形象刻画,共同构建了《溪山行旅图》的艺术核心,成为千古名作,更为奇妙的是,范宽的名字藏密于近处的茂林之中,至现代方为人们所发现,如图。
另外还有一幅北宋苏汉臣创作的《货郎图》,在货郎所挑的挑架上,摆满了非常丰富不下百件的物品,生活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物品应有尽有,就像今天的综合小商店,令人眼花缭乱。
苏汉臣对这些物品的刻画粗中有细,井然有序,有虚有实,每种物品的形状、色彩、材质,包括人物的形态表情,尤其是对孩童的形象的刻画更为细腻,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宋人生活场景,也给我们今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形象记忆,如图。
古人这些生动的形象刻画,如果没有源于生活的观察体悟,是无论如何也描绘不出来的,可见我们的先人,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对现实生活的写生感悟,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源泉。
通过宋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对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原动力,理解的多么的透彻,这些流传于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苏汉臣在画这幅《货郎图》时,一定是画了无数个,生活中各种各样小物件的写生稿,才可能画出这样一幅作品。
2000年,我曾去过法国卢浮宫参观学习,当大家都围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前参观时,我却独独沉浸在席里柯的巨作《梅杜萨之筏》的作品前为之震撼,这幅作品,是1819年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先驱,席里柯创作的一幅油画,因为早年我曾在《新美术》上看到过一篇关于席里柯创作《梅杜萨之筏》的介绍文章,一直记忆犹新。
该作品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作品气势磅礴,站在巨幅作品前,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视觉冲击力,这幅巨作中的人物比真人还高大,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历史事件展现在筏上,表现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作品对细节的刻画,对绝望中人物表情的刻画真实自然,展现在每个人脸上的不同状态,没有细致的生活观察体验,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来的,画面中的人物在极度的绝望和痛苦中,却充满了希望和求生的欲望。
席里柯为了创作这幅作品,画了无数的草图,并且为了能够真实的表现死去人的真实状态,他曾亲临医院的太平间写生,观察死人与活人的机体状况、色质,采访事件的幸存者,并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摆放了一个木筏的模型,可见其对待艺术的执着,到了忘我的地步,才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如果你再对画面的内容有所了解,会进一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只有对这些细节的生动刻画和表现,才能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具象艺术表现的魅力所在。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是一幅巨型油画,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油画。由此才诞生了这幅20世纪,艺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绘画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的是1937年4月26日,发生的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目弗朗戈,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轰炸,炸死炸伤很多平民百姓,格尔尼卡城化为平地,毕加索正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创作了著名的《格尔尼卡》,它描绘了暴力、痛苦和混乱的梦魔景象。
毕加索采用了立体主义、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种色调,虽然整幅画作的单色调如同黑夜一般,但能量四溢,凄凉而令人眩晕,使得整幅画在情感和视觉上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就是这样一幅结合立体写实,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细节的刻画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面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对于女人头部的细节刻画,让我们体会到了毕加索内心的愤怒与同情,他把女人的舌头表现为一把锋利的尖刀状。
这种尖锐的图形细节,表现在画面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展现,如尖锐的牛角,发光的灯光光芒,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刺痛,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断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这朵鲜花不仅仅是生活的希望,也预示着生命的坚强,正义终将战胜罪恶,这个战士另一只手向着前方伸开,手掌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条纹,这些细节刻画中的条纹有着极深的寓意。
分析者认为,其和受难的耶稣也有着一定的联系。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具有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这幅作品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好像显得十分的随意甚至会觉得他有些杂乱,这正是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现象,画家用混乱的形体与图像,不受时空、色彩、透视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创造了全新的艺术效果,毕加索是非常喜欢中国艺术的,而且他还专门研究过中国绘画。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有没有吸收中国画的影响?我们无从探索,但整个画面的黑白灰色调,跟中国画的水墨色调,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的我们很多画家,不论是创作,还是在写生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雷同与重复的现象,如在山水写生过程中,不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地方,所画的树木形象、结构几乎一样,笔墨技巧因循守旧没有变化,每一幅作品中的树木造形,几乎是大同小异,更有甚者,直接延袭古人的树木表现方法,也就不存在有生命力,大量生动的细节被忽视掉,连同表现地区、地域差异的一些物象,也用一些雷同的技法去概括处理,使人感觉千篇一律。
当然我们在创作中,有些是需要弱化或者是有所取舍的,面对在一个新的地方,一些有特色、特点的物象,如何表现,要不要表现,是需要艺术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取舍能力的?
有个性特征的物象,如果不去表现,完全拼弃掉,这样就没有写生的必要,更有甚者,完全把古人的一些造型方法,和笔墨技巧,挪移到现实的画面中,生搬硬套,表现出的画面效果一点时代的气息都没有,完全用古人的笔墨,画今天的山水,肯定是不适合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真应该好好的 向古今中外的大师学习。
石鲁是中国画领域里富于探索性、创造性和实验性的艺术家,石鲁很喜欢写生,他有大量的写生作品,很多创作的作品,是根据写生作品创作得来的,由此也奠定了他成为“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的地位。他立志在革新改造中国画的基础上,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在生活中通过写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注重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灵感,在传统中寻找创新源泉,使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与活力。
他曾说“我过去到外面写生,见到什么画什么,一点都不丢掉,生怕不真实”。在讲述去华山写生的一段经历时,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我去华山住一星期多,主要就是观景,用望远镜观察,可以看出山中的笔墨、皴法,可以证明许多原理。
山水风景非常丰富宽阔,转弯抹角又很多,通过望远镜才能看出各种关系。山水画首先是笔法、墨法、皴法,通过望远镜可以得到启示。山水自然景观,肉眼看也是历历在目,古人运用了许多方法来表现它,我们还要用望远镜把皴法提炼出来。
古人的荷叶皴,就是从真实的东西中变化而来的。画山水,行万里路很重要,我主张不要学我,我也不学别人,应该以自然为师。山水广阔,根据自己的性格,有主观想法,和客观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方法。几个人画华山,画出来各不一样,艺术奥妙就在于此。
只归结在物象特点上不行,还要归结到自己身上。题材可以接近,方法不一样就行了”,今天看来,这些大师在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方面都是细致而认真的,也可以说是想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时候钻“牛角尖”都是有必要的。
长安画派三杰,另外两位画家赵望云与何海霞,都有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生创作作品,而且他们大胆的在自己写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参与活动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极大的为艺术作品的完整性添光增彩,在山水画中增加的人物点景,让山水画有了故事,而且是新时代的故事,增加了山水画的叙事性,更容易亲近大众。
很好的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的画面,如何海霞的《驯服黄河》,描绘了黄河三门峡水库施工中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融入创作构思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成功的表现了现实生活。这些大胆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写生创作作品,因为有生活来源,才有细致刻画的基础,这对我们今天的写生创作是非常有启迪性的作用,十分难能可贵。
(未完待续,本文共有十个章节,分十二篇发表,此为第四章)
           杨林于鸠兹,2023年9月
杨林作品:
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