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策略

 大奔h1wmjlcm1r 2023-09-30 发布于江西

课堂中的真实情境,是指发生过或可能发生的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需要学生做出判断和应对的学习任务。真实情境因其解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手段,帮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才是目的,教师可以采用经验激活、任务驱动,方法迁移等策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图片

经验激活策略

经验激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主体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问题解答经验。当学生的经验被激活,机体便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头脑更灵活、行动更有力、经验间的联系路径更多元。教师采用情境再现、引导回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已有的认知、掌握的方法和重温的体验积聚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理性再认识、知识迁移和方法条理化提供可能。可以说,情境的创设就是以激活经验为目标展开的。这是情境对个体的顺应。

认知激活

认知激活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呈现前的知识铺垫,二是情境呈现中对相应知识的强调。当学生熟悉的某个概念被重申与提及,将会引发其警觉与同感回应。这是个体经验被激活的标志与初级反应,为学生整体感知情境提供必要的节点支撑。因而,教师熟悉的指称、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的陈述是激活认知的先决条件。

方法激活

方法激活是对方法和程序性知识的呈现。对于已有的经验,熟悉的任务就是一种方法程序的综合。这告诉我们,真实情境的呈现要基于学生成功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回顾,有利于学生应对新任务。

情感激活

情感激活本质上是对已有情绪的调动,也是对新情感的培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快速调用存储知识和经验,也有利于搭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助力顿悟和创造思维的产生。

【案例1】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在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中,作者在介绍腊八粥时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理解。在学习中,学生已能判定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并能说出“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比喻原理,但在理解“为什么用'展览会’做比喻”时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解答“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说说作者是怎么比喻的吗?

大家可能没有参观过农业产品展览会,但都逛过广元的秋交会。置身于秋交会现场,你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会闻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你觉得秋交会或者农业产品展览会有什么特点?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一个必备条件,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农业产品展览会“商品琳琅满目、能激发购买欲望”的特点和腊八粥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之所以用展览会作比,是因为腊八粥配料丰富、色香味诱人。从这样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案例中,“看、听、闻、想”的提示、对“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性”概念的回顾就是认知激活;农业产品展览会“商品琳琅满目、能激发购买欲望”的特点和腊八粥之间的关联就是对类比方法的激活。从秋交会的体验到腊八粥的特点、再到对作者情感的体会,这就是情感激活的过程。

图片

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表面上是教师安排、学生执行。教学语境下的任务驱动,不是对权威指令的屈从,而是对责任意识的唤醒。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是任务与个体联结的关键。教师已然设置情境,而学生作为挑战者也好,作为应答者也罢,都是用真实的社会角色赋予了自身担当的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以寻求与角色相一致的思维与行为,是个体对情境的把控。

赋予角色

清晰的角色往往更能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如果你是某某”“请你以某某的名义”“作为某角色的你”等语言,代替“请回答”“请说一说”等师生默认的单向角色指令。这是任务驱动的前提条件。

明确任务

一是让学生清楚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清晰明确的语言将帮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协助学生问题表征。从心理学角度讲,问题表征就是把命题者的问题转化为解答者能理解的问题,以便更确切地理解问题的实质。这是任务驱动的关键。

留出空间

教师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想象创造的空间,要有一定的解答序列和认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必须包括一系列的解答程序、认知心理。简单的一问一答不是问题的解决,伴随着积极智力活动的认知参与的解答行为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形成应答序列,这是任务驱动策略的核心。

【案例2】董存瑞纪念馆建设方案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关照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基于此,笔者设置了这样的真实情境:

河北省隆化县为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拟建设“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如果你现在是筹建专家组的专家,负责对场馆进行规划,你打算将场馆进行怎样的分区和设计?

真实的情境、清晰的角色、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解答过程中,“你打算以什么样的主题标准划分空间、将会有怎样的陈设”等问题,帮助学生表征问题,明确任务指向。然后,教师以“董存瑞雕像应该定格在哪个瞬间”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解读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明晰董存瑞的光辉形象。学生通过一系列经验调用、设计常识借用,遵循个人兴趣爱好,进行了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最终形成了“走进隆化”“走进董存瑞”“观影体验”“嘉宾留言墙”等鲜活的设计。

图片

模型迁移策略

迁移策略就是将新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通过巩固模型和变换条件不断提升解决问题水平的策略。具体问题与新知识匹配的程度将影响到迁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问题解答。

有梯次地呈现任务

无论是直接迁移还是创造迁移,学习任务的呈现均要考虑层次梯度。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不断超越自身经验和常识的过程。有梯次地呈现任务更能激活知识、意义和彼此关联的内容,更利于高阶迁移的发生。

提供程序性解答方案

提供程序性解答方案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准确地将问题解决步骤和规则运用到问题情境中,让成功经验生成新的意义,强化对这一解答方案的认知。程序性解答方案的提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依托经验和思维结构的联结,既是对已有模型的检验和终结,又成为二次迁移的基础和平台。因此,教师要依据知识延展情况有选择地呈现,迁移频次越高,程序性解答方案的提供也就越频繁。

复盘构建解答框架

复盘属于认知监控,它通过回顾反思、总结提炼的方式,让学生解读当时的思考和假设,更稳固地将“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解答规划,与对应的概念、方法等以更大的意义组块存入长时记忆中形成解答框架,利于自动提取与运用。从初级迁移到形成解答框架,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型迁移周期。

【案例3】直接引语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转述句作为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种句式变换形式,从应答的角度看,需要学生在掌握人称变换、标点变换的同时实现语言流畅度的陈述变换。其中,“陈述变换”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创新建模,适合使用模型迁移这一解答问题的策略。基于学情的分析,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今天的“我问你答”活动将围绕“直接引语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这一主题,实施多轮次升级挑战,你们有信心取得成功吗?随即进行了如下环节的教学:

情境再现:老师请班长起立,现场表演,并对他说:“你快去领取流动红旗。”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描述刚才的情境?

例句呈现:老师对班长说“你快去领取流动红旗”,请用第三人称转述的方式说一说。(学生讨论未果,面露难色。)

方法建模:将直接引语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可以按照以下方法:一是改变人称;二是去掉双引号,将“说”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初次迁移: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张三对李四说“:我在成语竞赛中一定会夺冠。”

李老板说“:光头强,你被炒鱿鱼了!”

再次迁移:想想下面的句子又该怎样改?

妈妈“:小红,你作业写完没有?”

完成刚才的任务,将“老师对班长说'你去领流动红旗’”这个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归纳强化:请同桌交流,根据我们的经验将直接引语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我们该怎样做?

学生经讨论得出经验:普通句直接改;问句不要问号,疑问语气用“是否”等词代替;表示安排命令的句子要把“说”换成“叫”“让”等词,再读一读做必要调整,让表达更通畅。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其目的不是难住学生,而是作为一种资源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做到分层次设问,给学生直接运用、判断运用、分析运用、综合运用提供机会。案例中,为了完成对“老师对班长说'你去领流动红旗’”这一句子的改写,教师采用了模型迁移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反复、系列化的“套用——修改”方式,将初始状态一步一步变成目标状态,最终完成问题解答。“建立—打破—再建立—再打破”认知失衡与复衡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问题解答的过程。

图片

撰文丨郝汉坪(广元市利州区雪峰小学,高级教师)

图片丨广元市利州区雪峰小学

编辑丨赵敏

校对丨赵灵

来源丨《四川教育》2023年第7-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