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T 和 MRI 的报告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缺血灶、点状缺血灶、脑白质高信号、脑白质变性、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脑白质脱髓鞘等名词。 随手百度一下「脑白质脱髓鞘」这个名词,也难怪很多患者看到报告会很紧张。且不说第一条里面那些吓人的疾病,看看第二条的「脑白质脱髓鞘能活几年……」?这着实让人紧张…… ![]() 今天,吴川杰老师跟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些头 MRI 报告单上常见的名词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1 腔隙性脑梗死 2 脑白质病变 脑白质病变,指的是白质在影像学检查上表现出的信号或密度异常,表现为 MRI T2/FLAIR 上高信号,CT 上低密度影。 脑白质病变多数是血管原因所致,按照国际规范的命名应该是 WMH or hypodensity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的脑白质病变是由其他病因所致,如 CADASIL、多发性硬化、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这些不在今天咱们讨论的范围。本文提到的脑白质病变均指考虑血管源性的。 脑白质病变在 MRI T1 上可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请注意,这个低信号是可以稍低,但是绝对不应该低到脑脊液那样的低信号,这是脑白质病变和陈旧性脑梗死的影像学关键区别点之一。 目前,脑白质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有争议,脑组织的慢性缺血、梗死、炎症、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脑静脉病变等等均可以导致脑白质病变的形成。目前多认为脑白质病变可能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表列出了一般情况下,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区别。 从上表可以看到,MRI 包含多个序列,可以很好的区分是腔隙性脑梗死还是脑白质病变。而相比之下,CT 仅仅从密度一个参数区分有时候就不太好把握。例如下图: 只从 CT 上看,红色箭头所致的低密度灶,很容易判断为脑梗死。而结合 MRI 检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个病灶是典型的脑白质病变。 这也就可以解释,不同医院或者不同的检查,有些报告腔隙性脑梗死,有些报告脑白质病变…… 至于脑白质病变的治疗,根据现有的证据,国际公认脑白质病变的治疗应该按照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进行。 3 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有什么联系? 我们先看一个病例: 在第一排中,黄色箭头所指的右侧侧脑室旁的病灶,按照标准应该可以诊断为脑白质病变,没有问题吧;下面一列中,红色箭头所示桥脑的病灶,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也没有任何问题吧。 然而事实上呢: 可以看到,在一年前,这两个都是急性脑梗死。只不过一个后来形成了空腔,而另一个变成了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这也就提示我们,很多情况下,我们还要参考既往的影像学表现,详细问病史,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此外,少部分小的急性脑梗死病灶,在后期甚至可以完全从影像学上消失。而很多情况,影像科医生在书写报告时,不可能有既往的资料参考,而提示的影像学结论多是依据此刻的影像学所示。所以我们要客观的对待影像报告结果。 4 吴川杰说 至于本文一开始提出的其他名词,脑白质高信号、脑白质变性、脑白质疏松、脑白质脱髓鞘,这些其实和脑白质病变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只不过不同医院或医生的习惯不同。 据笔者观察,采用「脑白质病变」这个名称的医院较多,所以本文就采用「脑白质病变」这个词与大家交流。 其实,这些名词并不规范,按照 STARIVE(国际脑血管影像学报告规范)的规范,正规的名称应该是: MRI 报告:T2 白质高信号(推测血管源性); CT 报告:CT 白质低密度(推测血管源性)。 本文转载自「吴川杰说」,感谢授权! 排版|时间胶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