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运动模式”基础概念的探讨兼谈松静入门之法(下)

 量子光明 2023-09-30 发布于山东

4、入门方法


前面说的很热闹,会有朋友问,如何掌握这种“内运动模式”呢?这确实需要一种方法。个人感觉,其实这套东西并不难,难的是一般人很难体会和感知自己本体内部的变化。就像初学的朋友所形容的,往那一站,杂念纷繁,工资该长没长,家人正在生病,谁谁对我不好……全想起来了。身体还一阵一阵紧张,这酸那疼,哪有滋养的乐趣?


这里我告诉大家,烦恼就是智慧,无门之处即是门。你的心情不快、身体不适,并不是练内家功引起来的,而是你本来就处在这种状态里,但是太习惯了,反而不觉得了,如同你正跟一群人喝的烂醉,大声喧哗,突然有个人给你浇了一头凉水,把你唤醒了,你才觉得怎么头这么疼?周围这么吵?


你感觉到了大脑想事其实不是很受你控制,这个身体更不是很听你指挥,你才知道该练练内家拳了。通过练功,清理清理思维垃圾,调理调理身体,先弄个身心健康再说。这一点明确了,才能坚持练下来,否则就会像酒精依赖者一样,清醒了更难受,自己又不知道怎么才能好受,干脆接着喝吧。


如果决定了,不想再随波逐流下去,要认真练习内家功夫,那么请参考我所说的方法——用心站松静桩。


很多人该说了,桩我也站了,时间还挺长,怎么不见效果呢?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用心站。又有人说了,不是你说应该傻站么?我说,对,因为你没有真正傻站,你就是在那玩小聪明呢。你想的是,我咬着牙每天站个两小时,多长时间以后功夫就成了。你把需要你自己思考、体悟的那部分,也是最长智慧、长功力的部分给回避了。你是用形体上的劳累掩盖了思想上的懒惰,这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投机取巧。这种行为日常生活里最常见,也就是所谓的“混”。工作来了,表现的很认真、很忙,早来晚走,周末加班,实际上,根本没走心思,方法效果,根本没有考虑,就是想让他人看见,然后有好事时想着点自己。


那么怎么站松静桩,才能叫用心站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松静桩这项功法的设置目的,它不是为了让人跟个木头似的戳在那。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诱导练习者先停止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把意识转移到体内世界来。先让好动的身体静止下来,然后意识才可能随之安静下来,然后大脑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上,然后逐步向身体深处渗透,体察各种变化,进而掌控变化的过程和进度。这才是松静桩的意义所在。“绝虑凝神”——就是不动那些无用无关的花花心思了,就考虑一件事,外人看起来好像痴傻一样,实际只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收视返听”——就是停止对外部事物的关注思考,转移注意力,审视自己的身体,倾听体内的声音,感受体内的触觉。


其次我们要掌握站松静桩的“心法”。很多人上来就找各种要领,本来什么都不做,站着你体能都不够,还给自己加上一堆枷锁,您能放松吗?更要命的是,还有人上手就追求入静,而且他们理解的静就是大脑一片空白,这就好像强迫一个好动的小孩子,突然一动不动的站着,什么也不许做了,可能吗?大脑思考是它的本能,你突然让它什么也不要想了,可能吗?这能叫顺其自然吗?像这种人,站的是较劲桩,根本不是松静桩!


松静桩第一步是先站住,别小看这一点,人是不习惯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站着不动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整体初步放松,否则即使坚持下来,也会很痛苦。在一种不习惯的状态下能够尽量保持相对放松,你的意志力和身体控制能力肯定就是一个提高,而且这种能力将会不断升级,在后面每一步训练中起到关键作用,甚至可以对你其他活动有益。


第二步是增加一个要领:松肩,现代生活节奏下,一般人肩部都紧张,严重的还会有肩周、颈椎等毛病。你去做“松肩”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恐怕不是肩听话的松开了,而是感觉到了“肩紧”。那好,这时候你那精力过剩的大脑就有事做了,就是去思考怎么把肩松下来,它要给你要想一个办法,这时候,你会不知不觉的忘记其他的事了。

由于咱们是站桩,你没有太多的方法,只能是反复通过意识去呼唤肩部的肌肉,放松、放松,这时候,你的注意力会越来越集中,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开始增强……(提醒一下,这是为讲身心契合之道举个例子,在我们的训练中,把桩法和活肩法结合起来练,松肩效率会高得多)。一两个月以后,肩初步松开,呼吸会很舒服,身体会感觉很轻松。

这时候你可以小小嘉许自己一下,享受一下由此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然后给自己提高要求,增加一个要领,比如翻肘,由此投入下一轮征服自己身体的战役中去……随着你对这套技术的熟练程度不断加深,你放松的效率会越来越高,你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感受会越来越强烈,控制支配力也越来越强,你对内家武学的思考和体悟也会不断深入。而之前困扰你的杂念,早如同一杯水,被丢进去的小石子(各项功法要领)给挤出了。这就好像给那个好动的小孩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开始他肯定安静不下来,还很抗拒,因此需要大人强迫他一下,但是如果他能静下来,一个个故事看进去,那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不但不用大人督促了,还会主动地钻研下去。

这个过程,佛家称之为“均齐定慧,双修止观”。

(全文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