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写作示例

 一中大语文 2023-09-30 发布于福建
01、登高文学短评(一)

《登高》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唐朝最经典的七言律诗之一,其中一大原因便是诗人能巧妙地选择意象。

这首诗借重阳节登高一事,叙述了杜甫长期漂泊、老病孤愁、思念家人的晚年生活,为表达情感所选的意象丰富多样、耐人寻味。全诗视角即诗人登高望远的视角。“站得高,看得远”,重阳登高,俯瞰大地,本应是心旷神怡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悲中有愁,壮志难酬的。这其中,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联“猿啸哀”、“鸟飞回”,诗人摘取猿鸟的意象,听感上是怪异、悲哀的,视觉上是孤寂、冷落的。这与作者此时的身世非常匹配:老病缠身、与家人分隔,登高而不见亲友,欲喜却心生忧愁。境遇不同,眼前能看到的便和常人不同了。诗中的所见所闻,都暗含着诗人所感。

再比如“落木”,作者将自己比喻为落叶,在垂暮之年萧萧地落下,有谁能注意到呢?无论怎样的人生,最终不过是在如长江滚滚而流的历史长河中被冲蚀掉罢了。“落木”“长江”两者一小一大,一弱一强,诗人简单的对比,似乎蕴含着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于自己惨状的一种解脱。人生短暂渺小,自然永恒不逝,作者在此的思考,给全诗增添了慷慨激昂的意境,描写震撼、扣人心弦。

《登高》这首诗作为律诗,对仗、押韵有严格的要求,而诗人此篇,能够在律诗的限制下自由发挥,所取意象与情感浑然一体,达到了唐朝律诗高度的顶峰,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02、登高文学短评(二)

这首诗只有短短八句话,却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复杂情感。

首先,此诗中有许多的妙字佳句。此诗中,句句皆对仗,字字皆有律。明人胡应麟盛誉其为“旷达之作”,更说此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运用意象的叠加,便将一幅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再比如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仅14个字,就把地之远、时之凄惨、久旅、羁旅、迟暮、衰疾、无亲朋和高迥处八层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表现了诗人在萧条的秋季,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

其次,此诗善于通过情景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意象意境。比如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从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的不同角度对凄冷的秋景和气势磅礴的长江进行了描写,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激荡的心情:落叶和秋天的长江一起翻涌,让人不由得感叹人生迟暮,长叹人类的短暂与渺小,自然的永恒而不可逆转,抒发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再次,这首诗也非常讲究律诗的章法。首联破题,向我们展示了肃杀萧瑟的秋景图。颔联,承题展开,写登高之所见。颈联,深化情感,写出了诗人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孤苦之愁。尾联紧承上联,感叹自己两鬓繁霜、年华已逝,却还事业未成,因病停酒,无限愁绪无从排解,总结全诗。真不愧为唐诗第一律!

0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与现实

这是一首记梦诗,作者用夸张浪漫的手法描写了自己“梦游天姥”时的梦幻意境,所展现出的是满满的恢宏气魄和豪放的激情。字里行间无不讲述着诗人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对权贵势力的漠视,讲述着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苟合于世的悲声。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座诗人梦中的天姥山,在诗人笔下高耸云天,直插云际。由此,诗人之梦就有了现实的基础。诗人对天姥山的神往,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人的浪漫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开启了“梦游天姥”之旅。

天姥山如诗如画、美妙绝伦的奇景就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仙界,是没有世俗肮脏的净土。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圣地怎不叫诗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得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梦吗?红日在半山腰悬挂,天鸡在晴空中啼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浪漫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真乃神仙世界也,诗人也是醉了,不知路往何处去了。

虚幻的梦境其实是诗人现实的写照,接下来的梦境曲曲折折,有如诗人的一生——(4)“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在这里,层巅在战栗,深林在悸动,青云、烟、水皆阴霾,世界瞬间恐怖阴森起来,要下雨了!浪漫抒情意蕴深远。继而——“列缺霹雳……日月照耀金银台”,通往神仙洞府之门打开了,多么的灿烂辉煌,金银楼阁金碧辉煌!如此美景,诗人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04、《归园田居》(其一),田园生活描写点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这八句善用白描手法描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05、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瑟曲中复杂、 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 “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琵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素材积昧 单元实练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亮点评析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摘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读、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回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

【3】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5】采用文学评论的"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 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06、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短评
《琵琶行》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时,却能细致传神。“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借助音乐,心理透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不着雕饰,美丽全出。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羡。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人通过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容姿。叙述身世,展示悲凉。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07、细微之处,自见情深——《声声慢》之情感表现技法短评


《声声慢》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这个时期的李清照,金银散尽,藏品尽失,山河破碎,家境凋亡,年老韶华逝,误嫁中山狼。不可抑制的痛苦与悲怆情感喷涌而出,造就了留传千古的《声声慢》。其手法之多样,情感之深厚,值得品鉴。巧用叠词,先奠基调。“寻寻觅觅”她苦苦追忆曾经在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情景,怀念曾经“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那段希望未散,还对未来生活憧憬的纯真岁月,但眼前只有一片“冷冷清清”。寻觅无果后茫然无助,而现实中独守空房的孤独悲凉给她沉重的打击,以致于发出凄厉的呐喊---“凄凄惨惨戚戚”。短短十四个字,凄惨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开篇时就揪起了读者的心,使人深陷于悲愁的氛围当中。至于后面的“点点滴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雨滴打在芭蕉上的声音,而暗示了这雨滴也在叩击自己的心弦,反映出词人内心无限的惆怅,亦体现音韵美。意象贴切,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用一颗忧伤的心看世界,目光所及的各处皆蒙上一层忧伤的薄雾。融入诗中,愈发渲染出这种氛围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不是酒淡,而是愁浓;傍晚的急风吹来了彻骨的寒冷,也吹来了痛心的悲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是济南人,而身在南方,看到归乡的大雁,自然地联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显露出思念家乡的游子情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调谢,人憔悴,可谓“人比黄花瘦”。重阳已过,花是明日黄花,人是落魄之人;”梧桐更兼细雨“,黄昏雨落,倍显凄凉。意象的堆积,不但全无累赘,多余之感,反而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一幅傍晚下雨,屋外花谢叶湿,群雁掠过,寒风阵阵,一失意女子裹紧貂裘,倚窗借酒取暖消愁,愁却更愁的凄凉画面,使读者身临其境,又运用这些意象和图景将自己的情感进行了深刻的透视。直抒胸臆,抒发悲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体现了词人于无眠之夜独熬时辰的孤苦伶仃,寂寞无言,实乃“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而最后一句经过了前面的沉淀与酝酿,千万种悲愁翻涌迸发出一句低低的沉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情感的抒发更直接、更明显,在读者脑海中余音不绝。

一首别出心裁的《声声慢》,清新朴素,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尽显柔肠。

08、意象与韵律——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高耸神奇,李白以优美雅致的意象、朗朗上口的韵律,更显其传奇色彩,令人向往。以五岳为正衬,显天姥之高峻。李白先写五岳之高,后又以“势拔五岳掩赤城。”来显示天姥山之高耸入云、神秘莫测之景。且以本身就极为高耸的五岳作为意象,更显天姥顶天立地。画山水意象,现天姥奇景。梦中的李白飞度镜湖月,踏上天姥山,沿着山水知音谢灵运的足迹游遍天姥山。“镜湖”、“剡溪”、“渌水”、“清猿”等意象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天姥山神奇幽静之景。李白的梦是那样幽美,笔下的意象拼接成一幅天姥山景。诗人用词是那样巧妙,“渌”、“清”二字便展现了天姥山凄清幽静,这不正是人间美境,不正是李白心中所向往的山水之景吗?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以“栗深林兮惊层巅”展露出天姥山之震动,而后便是仙府的出现——“日月照耀金银台”。诗人笔下的天姥山,便从幽清之地转化为仙人所居之地,以“日月”来照耀“金银台”,更是突出仙府之光明闪亮。天姥山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神话色彩,变得神圣而虚渺。驾云的神仙从天姥山下到凡间,来到诗人的梦中,多么浪漫!然而世间美妙的事物终是昙花一现,诗人从浪漫神奇的梦中醒来,发觉那些美好神圣的仙人意象都消失了,“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诗句中饱含着诗人的失落与回味之情啊!醒来后的李白,忽然发现梦中浪漫的天姥山如烟霞般逝去了,也会叹息感慨吧?李白塑造这样一个浪漫奇幻的世界,不单单借助了优美的意象,更是借助了朗朗上口、跌宕起伏的韵律。押种种韵律,谱朗朗诗句。诗人在第二段诗中转五次韵,写七层景,层次分明,朗朗上口。诗人多次换韵,显出天姥山神奇多变的特点。而第二段末尾处的“麻”、“霞”二字,以一个韵角写了梦醒前与梦醒后的写法则是点睛之笔。诗人并不以换韵的方式来区分这两种层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沉浸在神圣浪漫的梦中,身醒而神未醒的状态,突出了天姥山美景迷人的特点。诗人对韵律的巧妙运用可谓是给这首诗锦上添花,使其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无论是对韵角的变换,还是对押韵的方式,诗人都无疑做到了极致。纵情于山水,不拘于权贵。诗人在最后一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叹。此时的他正因受权贵排挤而被逐出京城,却不怨天尤人,而是下决心要远离朝廷,甚至取“白鹿”为意象,把自己当作是神仙或隐士。如此心态,古今又有几人有?诗歌中意象的铺垫,韵律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能力。李白在梦中见金银台,或许也把自己当作了仙人吧?意象的拼凑展现了天姥山仙境一般的景象,这也正是李白所向往的仙境啊!李白对意象及韵律的巧妙运用,不仅刻画出仙境一般的天姥山,更刻画出了向往山水之乐的诗仙形象。天姥山神奇美丽之景,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与赞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