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足,身体就越壮,当阳气耗尽,人就会死亡。 阳气贯穿了人的一生,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一阳生;到呱呱落地的婴儿:纯阳之体;再到幼年、成年、老年,直到生命的尽头,最后一丝阳气离开身体,我们的生命也就宣告了终结。 什么是阳气? 中医上的气,包括阳气和阴气,是一种能量的概念和统称。 《黄帝内经》提到:“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提供能量,阴气化为形体,阴阳结合,万物滋生。 就相当于电器运行需要电力,汽车行驶需要汽油一样,我们身体正常运转也需要有生命能量,这个能量就是阳气,可以叫气血,也可以叫元气,身体里必须有生命能量才能生存。 “多事之秋”,重在补阳 入秋后,天气变得越来越凉,这是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表现。秋天处于阴阳交替的季节,因此气温变化不定,冷暖相交,很多人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因此,古人称之为多事之秋。 外界阴气重了,人体的阳气便容易外泄,体内阳气容易不足。人的阳气虚弱,就会出现怕冷、怕风、面色苍白、气短无力、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夜尿多等现象。 因此,秋季养生要适当补充机体阳气。 阳气不足,身体会“说话” 心阳不足 心阳不足的时候,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觉到心慌气短,甚至还会出冷汗。 肝阳不足 肝阳不足整个人的精气神儿是消极的,经常萎靡不振。做事没有主动性,感觉任何事情都没有方向、没有目标。 肺阳不足 肺阳不足的人身体抵抗力比较差,很容易感冒。感冒的时候会气喘跟咳嗽,一旦咳嗽就没完,百日咳经常会出现在这类患者身上。 脾阳不足 这类患者经常会出现腹部肿胀、胃口不佳的现象。消化不良还容易拉肚子,总是爱胡思乱想,因此很容易患抑郁症。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的人会出现面色发黄、手脚冰凉的症状。腰部以下经常是发冷的,此外,还会出现小便多、夜尿多的现象。 阳气不足,可以这么调 食 补 食物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来源,因此补阳也离不开食物的调理。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最适宜人体补充阳气。 不过,在食物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要选用平补之品,如南瓜、桂圆、莲子、牛肉、黑芝麻、羊肉、红枣和核桃等。要少吃姜、葱、蒜、椒等辛味之物。 特别要注意的是,秋天不要贪吃瓜果,以免伤脾胃,影响人体的消化能力。 泡 脚 睡觉之前泡一泡脚,也是补充人体阳气的重要途径。 经常用热水刺激脚底的涌泉穴,可以帮助人体很好的调整阳气。在泡脚的时候,水位不要太浅,要没过脚背,水温也不能太低,要保持在40度左右,这样才能起到刺激的效果。 晒太阳 现代人都害怕晒太阳,特别是女生,生怕把自己晒黑了。其实,太阳是宇宙中一 切阳气的来源。晒太阳是最有效、最直接、最廉价的补阳方式。 不过,选择晒太阳的时机非常重要。早晨八九点钟,太阳刚刚升起,照在身上可以活 血化瘀。 午饭后,让阳光晒在头顶上,可以温暖百会穴,可以通畅百脉、养 脑补阳。不过,中午的太阳光线足,每次最多晒5分钟。 而到了傍晚,太阳接近落山,夕阳不仅美,也可补阳气,可以晒背部。人体背为阳,很多经脉和穴位都在后背,晒太阳能够调理五脏气血。 按 摩 按摩是中医上补阳的传统方法。平时可以常按头部和背部。 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地,而背部是全身的阳气的主管。每天坚持按摩头部和背部5到10分钟就可以起到补阳作用,并且还有助于缓解疲劳,舒缓身心。 艾 灸 艾叶有“地上太阳”之称,其用来作为灸的原料,补阳的效果非常突出,是中医补阳的重要方式。 秋天进行适当的艾灸,可以补充人体阳气,为冬天防寒打好基础,可以使人体在冬季保持足够的阳气,有利于阴精敛藏,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补阳气建议艾灸:大椎、命门、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阳气是生命的根基,现代人很容易阳气不足,才让很多疾病找上门来,只有补足阳气,人才会越来越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