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峰”造极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9-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刘方/摄


文 | 张听雨


9月17日,宁峰作为驻院艺术家首登国家大剧院,在一晚拉完了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音乐会从晚七点一直演到十点有余方才结束,可谓他对自我的又一挑战。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 1001–1006)是古典音乐史上无伴奏作品的杰出代表、更是小提琴文献中难以逾越的高峰。全本一共6首,巴赫想尽办法在小提琴上实现自己精湛的对位法技巧,在作品里运用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让一把小提琴展现出丰满的织体与丰富的层次。

巴赫的这套作品在他35岁时创作,而宁峰第一次录制巴赫无伴奏全集唱片时刚好也是35岁。而这次的演绎和他唱片中的思路又很不一样。音乐会后,看到有些评论说宁峰这种处理是本真风格的产物云云,这可能是我所不同意的,现在的评价体系有时对于本真主义的界定有着过于宽泛甚至模糊的倾向。较之上一版录音,宁峰更加强调短句的表情与句法的多样性,舞曲乐章与每一首末乐章的处理可能确实受到本真主义的影响显得轻快,但其本质还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处理方式。这从他的运弓、揉弦方式都可以看出——黄金时代在发音前左手的充分揉弦,右手时常走到弓尖的弓段,和弦的演奏也大多追求同时发音,这都不是本真主义追求原始乐器声音的审美追求。尽管本真主义也追求轻快的速度与气质,但宁峰每一首末乐章的疾驰速度根本不是巴洛克时期乐器能达到的速度。我想对于这样的演绎,还是应该看作一位出色独奏家的自我探索。

图片

刘方/摄


在音乐上,我最喜欢他处理的前三首带有较浓宗教色彩的作品。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音乐中有一种匍匐的虔敬感,这表现在不过分追求音量与华丽音色的绵延乐句处理。例如,第一首开篇是一种不过分的忧伤,他于不动声色间以柔软的音色将音乐呈现出来。当然,这不是一种完全淡然物外的处理,宁峰音乐中有一种执拗的方向感,千回百转后方到达一段音乐的终点,巴赫音乐中隐忍的宗教激情在他克制但执拗的乐句处理中得以体现,这在交织的慢板乐章和复调段落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音乐处理中,有趣味性,也有很多值得玩味之处。对于如此庞大体量的演奏,宁峰选择全部按照谱面演奏反复段落令人咋舌,而这并非为了作秀。在每个反复中,宁峰都追求微妙而趣味性的变化——演奏巴洛克作品反复要变化是人所共知的,而宁峰不仅力度与装饰音加花有所改变,甚至通过弓、指法的改变造就乐句的趣味性。宁峰用空弦不多,多用四指加揉弦的方式替代,这显然是由于在大音乐厅演奏的缘故。如此种种巧思体现出演奏家的精心设计。在帕蒂塔的库兰特舞曲中,淳朴的乡村气息让人似乎忘记了这是一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而好像置身于乡村舞会之中。美中不足也可能是有几个段落因为过强的设计感显得少了些“天趣”,到了第六首能感到他的体力到达了一个临界点。不过这也只是风格审美的范畴,他音乐中的自洽性、超凡的技巧与充沛的体力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关于宁峰的出色技巧不再赘述,但仍然要赞叹他的体力,这一轮巡演本身可谓马不停蹄,而能以一场音乐会保质保量地演绎全本巴赫无伴奏,我想当代的小提琴演奏家可能也屈指可数——有些有体力没有音乐,有一些则相反。

两年前宁峰演绎帕格尼尼随想曲全集那次,加演了一首巴赫,这次音乐会最后则回顾似地加演了帕格尼尼的《第一随想曲》。宁峰曾表示,不惑之年后基本很少再会去碰帕格尼尼了,这想来可以说是其音乐生涯的一个节点。落笔之日看到一篇采访,宁峰表示在六十花甲之年还要再录一次“小无”,不知那时的音乐又是怎样的风景。人如其名,宁峰总是低调宁静地攀登着一座又一座山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