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俄的改革开放——租让制度,如何帮助苏俄,成功打开外交困局?

 where5 2023-10-01 发布于四川

十月革命使俄罗斯成为世界革命发源地,也使西方国家失去传统的广大市场。

Image

所谓“俄罗斯问题”实质是如何对付十月革命和随之兴起的欧洲革命高潮问题,不解决这个“俄罗斯问题”,战胜国要建立的“和平与秩序”就难以稳定,甚至打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也有被革命“吞没”的危险。

威尔逊疾呼: “世界着火了,我们是在跟布尔什维主义赛跑。”

丘吉尔强调: “俄罗斯问题”是“整个形势的关键”,不处理好这个问题,“既不会有和平,也不会有胜利”。

1、巴黎和会上的“俄罗斯问题”

实际上,巴黎和会正式开幕前, 10人会议便开始讨论“俄罗斯问题'了,更早在1918年春,协约国已经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之后,便开始了直接的武装干涉。

11月,德国战败,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迅速解放德军占领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

协约国的武装干涉从摩尔曼斯克、黑海到远东地区也不断失利,红军几乎在所有战线都转入攻势。

这样, “俄罗斯问题”,更加使它们焦急万状,也给巴黎和会“笼罩上一片乌云”,从而使“俄罗斯问题”成为巴黎和会必须处理的首要问题。

其中除了要决定是否邀请俄罗斯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外,主要是要在武装干涉、同苏俄谈判和在苏俄周围建立“防疫线”这三者之间作出选择。

法国政府认为:“布尔什维克制度由于缺少粮食、运输能力和贷款,只要拒绝承认它,把它“作为敌人对待,它是支持不下去的”。

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主张组织欧洲十字军东征,摧毁布尔什维克制度。

法国军方强调有了训练有素为数不多的协约国军队,只要付出不大的代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苏俄击败。

英美也有人积极主张扩大对苏俄的直接军事干涉,丘吉尔就是其中之一。

Image

他建议巴黎和会设立协约国俄罗斯委员会和专门的军事小组,制定作战计划,同时要求对苏俄发出最后通牒,限红军10天内停止向前推进。

事实表明,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直接武装干涉活动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借“和平”名义不断玩弄外交手段,同时主要寄希望于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这样一些俄国白匪,并从财力物力上,包括武器、弹药、粮食等方面支持他们。

苏俄为实现真正的和平,在巴黎和会开幕之前,多次通电协约国,建议双方举行和平谈判,消除敌对状态,并表示只要对方停止经济封锁,停止武装干涉,停止对布尔什维克反对派的支持,苏俄愿意实行大赦,讨论沙皇俄国战前欠下的外债等。

2、从武装干涉到和平演变

但是英、法、美各国对苏俄的呼吁充耳不闻,拒绝同苏俄进行任何正式接触,同时劳合·乔治提出一个召集俄国各派代表到巴黎讨论它们之间的分歧、实现俄国“和平”的构想。

威尔逊支持劳合·乔治的构想,但也引起法国的异议。

克里蒙梭不赞成劳合·乔治的构想,因为他认为苏维埃政权支持不了多久,没有必要召开苏俄参加的俄国各方会议,他尤其不能允许苏俄代表出现在巴黎,担心这会更加激起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

但是在劳合·乔治提出俄国各方会议另觅会址后,克雷孟梭接受了英国的构想。

最后,英、法、美三方由威尔逊出面,于1919年1月23日向俄国各派政治力量建议:2月15日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的王子岛,在协约国代表参加下,召开俄国各方代表会议。

但威尔逊拒绝向苏俄发出正式邀请、以免造成承认苏俄的错觉,同时他要求会议期间俄国各方必须实现停火。

由劳合·乔治设计、威尔逊出面提出的这项建议,主要目的是阻止红军前进,争取时间解决它们焦虑的“俄罗斯问题”。

但是,苏俄为了表示和平诚意,揭露帝国主义阴谋,还是于2月4日作出积极的答复,并表示为促成会议成功准备作出重大让步。

Image

但是,巴黎的“俄罗斯政治会议”在法国官员支持下,强烈抗议威尔逊的建议是专横的、不道德的。西伯利亚、南俄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各地白匪,也声明拒绝和布尔什维克妥协。

结果,关于王子岛会议的建议刚刚提出便告吹了。

王子岛会议流产后,国务卿豪斯推出了早些时候在威尔逊授意下酝酿的另一项计划,即派遣美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威廉·布利特秘密去苏俄,同苏俄领导人进行非正式接触。

这项活动得到劳合·乔治的支持。布利特及其随员一行三人,2月下旬由巴黎出发,经伦敦、斯德哥尔摩、彼得格勒,3月初抵达莫斯科,9日开始同苏俄高级官员契切林和李维诺夫进行非正式谈判,并会晤了列宁。在双方都作出让步后,12日达成了关于停战议和的原则协议。

但是当布利特于3月末回到巴黎时,威尔逊和劳合·乔治拒绝了这一协议,威尔逊还指示对外否认布利特的莫斯科之行。

因为,这时高尔察克已在东线发动攻势,共产国际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也在3月里相继建立,“俄罗斯问题”变得更为紧迫了。

3月25日,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提出一项英、法、美共同接受的新政策,其所谓“新”,实质是利用和支持俄国白匪,坚持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不再由它们自己出马。

威尔逊说:

“把俄罗斯交给布尔什维克,让他们受尽煎熬,直到环境使他们变得聪明起来为止。”

这就是说,从威尔逊起便设想在武装干涉失败之后,寄希望于苏维埃国家的“和平演变”了。

3、苏俄从世界革命到和平演变的转变

在战争时期,苏俄政府实行的是与国内外敌人进行斗争的政策,与帝国主义者打交道主要体现在军事上的较量,希望通过战争激发起西欧革命的火焰,烧毁帝国主义世界。

帝国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关系是你死我活。

这种思想当时在俄共(布)中央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Image

1920年12月6日,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说:

“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这是战争的延期。”

所以,当时党中央的主要外交战略就是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从而激起欧洲革命。

在他们看来,只有欧洲革命,才能使俄国革命取得最后的成功。1918年夏,契切林曾经说,俄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是革命攻势。

然而,因为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先后被镇压,欧洲革命出现低潮。

这是俄共最高领导层必须考虑的客观现实。所以,作为总决策师的列宁于1920年初就认为,西欧不会很快就开始社会主义革命,从而改变了自己和党以前的判断。

既然西欧革命不会很快爆发,那么俄国革命若取得胜利,就必须靠自己的艰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便长期地保持无产阶级专政。这就需要政策的转变。

列宁认为,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之后,苏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是,苏俄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进入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时期。

4、与资本主义贸易的缘由

早在 1918 年初,苏维埃国家就曾设想转向长期和平建设,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实现。

1919年12月2日,全俄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国际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苏俄“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但是“协约国的干涉和饥饿封锁一直阻碍着这一工作的进行”。

直到20年代初,两个体系国家之间某种“均势”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对苏关系两种趋势的出现,才在国际上出现了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新局面,即由直接武装冲突过渡到和平共处的新时期。

Image

而苏维埃国家国内消除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更迫切要求尽快摆脱国际上孤立局面,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延长和平喘息时机为持久和平,“同一切国家建立更持久和更巩固的和平关系”。

和平共处是苏维埃国家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方针。

早在革命胜利以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就确定了和平外交的方针。

十月革命后的《和平法令》,宣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方向和基本原则。

20年代初,列宁又多次论述过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和具体政策。

1920年2月18日,列宁对美国《纽约晚报》记者提到,苏俄与美国的和平共处的基础是互不侵犯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他指出:

“让美国资本家不要触犯我们,我们是不会触犯他们的。我们甚至准备用黄金向他们购买用于运输和生产的机器、工具及其他东西。而且不仅用黄金购买,还要用原料购买。”

谈话重申“愿意和一切国家发生事物上的往来”。

同年2月21日,列宁在谈话中又生动地指出:

“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广泛的事务联系?我们并不反对使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机车和农业机器,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反对使用我们社会主义的小麦、亚麻和白金?要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粮食味道,同任何其他粮食的味道是一样的,不是吗?”

对外贸易是苏维埃国家的有力工具。在对外关系实践中,贸易往往是打开孤立局面、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先行官。

当外国武装干涉刚刚结束,立即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交时机尚不成熟,过分强调容易使局势复杂化,而建立贸易关系则比较容易入手。

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不仅有可能,而且具有重大经济、政治意义。

Image

从经济上看,虽然建设社会主义应当采取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国内的资源和力量,但对外贸易可以协助和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并可适当地取得经济建设的补充力量和资源。沙俄经济本来落后,又加长期战争破坏, 1920年大工业生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6。

为了克服恢复经济和进行建设的巨大困难,苏俄建国初期更需要加强与外部的经济联系,甚至“不得不寻找同敌对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取得经济合作的方式和方法,以便获得必需的机器”。

从政治上看,抓住对外贸易这一中心环节:

一则可以加强和平联系的趋势,打击好战势力,把资本主义主要力量吸引到经济领域中来,从而大大减少战争威胁;

二则帝国主义列强都想独占俄国市场,为争夺优势而倾轧不已,开展贸易,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利于瓦解其反苏联合;

三则开展贸易,阻力较小,并可用实际利益增强贸易集团建交的兴趣和需要。

总之,抓住对外贸易这一环,可以突破一点带动全盘,逐步打开外交孤立的局面。

5、苏俄的改革开放——“租让制度”

1922年9月8日,苏俄对外贸易人民委员列·鲍·克拉辛曾和英国垄断巨头莫克瓦尔特签订了一项租让条约。

规定将其原有企业租让99年,这意味着苏俄把一个最富庶地区和巨大企业,在整个世纪都租让出去,条件堪称苛刻。而英国垄断集团不仅拒绝给苏贷款,反而力图无理排斥苏俄代表参加讨论黑海海峡问题的洛桑会议。

有鉴于此,苏俄政府根据列宁的建议拒绝批准该项租让条约。

在这一基础上,苏俄准备采取“租让制度”,将某些重要资源、森林、矿山甚至工厂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

1920年11月23日,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关于租让制的法令。

在一定时间内让外国资本家通过剥削获取利润,条件是承租人必须遵守苏俄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并付给苏俄一定代价。

列宁对租让制的评价采取了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态度。租让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苏俄是大有好处的。

它有利于发展苏俄生产力,改善经济状况,把一些当时本国无力开发的资源、无法开工的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使之得到开发、运转;又可以通过租让制,使企业建立现代化技术装备,并使苏俄职工学习到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

为了发展现代化石油工业、苏俄甚至准备出租格罗兹尼和巴库油田的1/4。

Image

列宁指出,出租格罗兹尼和巴库油田的 1/4,“我们就能利用它来使其余的 3/4 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列宁曾多次强调实行租让制,对苏俄“在经济上的利益是无可争辩的”;认为没有租让、就无法“实行我们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就不能“在10年内恢复我国的经济”。

另一方面,他又再三指出:“租让并不是和平,它也是战争”; “是在另一个领域内进行的战争”。

以前的战争是靠“坦克、大炮等进行的,现在战争将在经济战线上进行”。

20年代初,苏俄开展外贸工作的另外一环是正确选择突破口。

在当时条件下,全面展开外贸关系难度较大,要求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中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以便影响全局。

由于正确选择了突破口, 1921年苏英签订的贸易协定,相当程度上带动了外贸局面的打开。1922年,苏德拉巴罗协定,不仅瓦解了热那亚会议上策划的西方列强反苏联合,而且经历了紧张、缓和几度曲折斗争,导致了1924 年苏联和西方国家的普遍建交。

6、苏俄对外贸易的突破口——英国

苏俄选择英国作为建立贸易关系的第一步,是因为从英国突破最有可能且意义重大。

首先,英国是一个依赖对外贸易极深的国家。

粮食和工业原料大部分靠进口,大批工业品必须向国外出口,市场问题是大英帝国生命攸关的问题。英俄间有传统的贸易联系,战前英国所需木材的50%、小麦的20%、大麦的42%、大麻的95%都是从俄国进口。

在英国的石油进口中,俄国位居第二。同时英国还向俄国大量销售农业机械和工业产品。英俄贸易量有时竟高达英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的水平。失掉俄国广大市场,会给英国经济带来很大困难。

其次,战后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非常严重。

煤、钢、纺织、造船业都急剧下降,工业生产下降46%,对外贸易额下降近半,工人失业高达230万人。

在国际市场上又面临欧洲国家订货减少、与美日竞争加剧的局面。为了渡过经济难关,英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与苏俄市场重建联系。

当时,英国统治集团分为两派。

以劳合·乔治为首的自由党和工党代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都主张对苏贸易。

这固然出自经济需要和迫于形势,但也存有在俄国复辟资本主义的幻想。

以保守党为代表的殖民扩张垄断集团和地主贵族,不愿放弃对苏武装干涉并竭力反对英俄关系正常化。

其代表人物有奥斯汀·张伯伦、乔治·寇松和温斯顿·丘吉尔。

Image

两派斗争结果,前者占了上风,劳合·乔治掌握了内阁大权。经过苏俄的外交争取,两国于1921年3月16日在伦敦签订《临时贸易协定》。

协定规定:

双方相互放弃敌对行动和宣传;两国公民有权返回祖国;两国恢复贸易和政治关系;消除贸易障碍,取消经济封锁;两国间贸易条件不得低于对第三国进行之贸易条件;互设商务代表处(实际上享有外交特权);双方其他有关争议(如债务问题等)留待将来缔结全面和约时解决。

23月23日,劳合·乔治正式宣布英苏贸易协定是对苏俄事实上的承认。

英苏贸易协定,是苏维埃国家与资本主义大国签订的第一个贸易协定,它对苏俄恢复经济、改善国际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它不仅为进一步开展英苏贸易创造了条件,而且意味着反苏武装干涉最积极策划者的大英帝国,事实上承认了苏维埃国家。英苏贸易协定促进了各国对苏贸易倾向的加强。

7、“租让制度”的红利

接踵而来的是德国。它深受《凡尔赛和约》的制约,被剥夺了所有殖民地和大部分原有市场,因而对俄国市场十分关注。

1921年5月6日,苏德签订贸易协定。基本条款与英苏协定类似。两国还签署了交换战俘和被扣人员的补充协定。

协定在法律上承认苏俄方面比英国态度前进了一步。

接着,苏俄又与一系列欧洲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

苏一挪威(1921年9月2日)、苏一奥地利(1921年12月7日)、苏一意大利(1921年12月26日)、苏一丹麦(1922年4月23日)、苏一捷克斯洛伐克(1922年5月5日)。

这些贸易协定标志着各国对苏维埃政府的事实上承认,并为发展双边贸易建立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Image

此后,苏俄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虽有曲折,但终于逐步开展起来,仅1921年就有14个国家与苏俄恢复了贸易关系。

苏俄也争取与法美两国签订贸易协定。

英苏贸易协定签订后,虽然法国部分资本家,怕捞不到俄国市场上的油水,而建议援英国之例,但法国当权派却坚决反对。他们公开宣称,英苏协定是“对俄国债权人——法国的叛变”。

美国采取了特别激烈的反苏立场。

早在1919年1月,苏俄为了与美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就曾任命侨居美国的老布尔什维克,路·卡·马尔坚斯为苏俄驻美国代表。

3月,马尔坚斯向美国国务院递交国书和备忘录,表示愿建立苏美友好关系和扩大两国贸易关系,并准备将两亿美元黄金存放欧美各银行,作为购买第一批商品的付款。

美国拒绝后,马尔坚斯以苏俄驻美办事处名义,直接与近千家美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签订了近三亿美元贸易合同。

但美国政府拒发许可证,并于1920年12月无理将马尔坚斯驱逐出境。

1921年3月2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致书美国国会和哈定总统,建议建立两国正常贸易关系和外交关系。

Image

美国却用修改苏维埃立法、恢复私有制、归还美国在俄国企业财产等苛刻条件为借口,拒绝与苏俄建立任何关系。美国报刊还攻击英国劳合乔治政府,并诬蔑英苏贸易协定是“一块充满炸药的金砖”。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